书名: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No 1)
定价:98.00元
售价:66.6元,便宜31.4元,折扣67
作者:矫梅燕,周广胜,陈振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97621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皮书采用“要素—过程—结果—评估”的逻辑思路,从全国、主要农区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三个层次,分析了1961-2010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农业病虫害变化、农业种植制度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复种指数、品种布局和生产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Ⅰ 总报告
1 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适应措施
一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不利影响已经逐渐显现
二 受气候变暖影响,中国农业病虫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
三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建议
Ⅱ 专题报告
2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资料与方法
一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二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3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一 气候变化
二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三 粮食作物种植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四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4 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 干旱
二 洪涝
三 高温热害
四 东北低温
五 霜冻
5 农业病虫害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一 农业病虫害变化
二 粮食作物病虫害变化
三 农业病虫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6 种植制度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 种植北界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二 主要农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7 粮食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一 调整作物播种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二 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气候暖干化与病虫害影响
三 采用小麦节水栽培模式,科学应对麦区冬春连旱
四 调整作物复种指数,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五 调整作物种植面积与品种布局,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优势
六 针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分异,科学调整主要农区生产管理方式
七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强调适应与减缓对策措施并举
主要参考文献
矫梅燕,女,1962年出生,理学硕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兼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秘书长、THORPEX科学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是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的总设计者。。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生导师,1992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常委(IGBP-C)及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吉林农业大学的教授,《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应用生态学报》和《生态学杂志》编委。2012年9月24日,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同时担任第四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常委(C-IGBP),“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组长(2000年-2003年); 《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1999年-2004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2004年)。
周广胜,男,1965年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
陈振林,男,1968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先后从事气候变化、国际气象合作、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
读完这本《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No 1)》,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不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农业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折射出了我们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无限可能。从一开始,我便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调研数据所吸引。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入剖析,从区域性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到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这些触及根本的改变,无一不被细致地纳入考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仅仅指出问题,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这些变化如何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粮食产量的不稳定性、病虫害的风险加剧、水资源短缺对灌溉的影响,甚至连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都可能受到波及。读到这里,我开始深刻反思,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宏观概念,它早已悄然改变了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报告中对于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农业受影响程度的差异化分析,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区域性特征,也为后续的应对策略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思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之间复杂关系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为中国农业发展描绘了一幅既现实又带有前瞻性的“气候变化风险图”。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气候变化趋势,到具体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再到最终的对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潜在冲击,整个过程的梳理非常到位。我被书中详尽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所折服,它们构成了本书坚实的内容支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模式在气候变化面前表现出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并非“一刀切”的模式,而是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书中对未来农业发展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更好地平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农业体系。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问题的揭示,更在于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发展的人,我一直觉得气候变化是横亘在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巨大鸿沟。而这本书,可以说就是一座连接彼岸的桥梁。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系统性地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带来的多维度影响,从宏观的粮食安全,到微观的土壤健康,几乎无所不包。我被书中详实的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所震撼,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对现实农业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读到关于气候变化如何加剧水资源短缺,进而影响到依赖灌溉的农作物种植时,我深切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挑战性。同时,书中对不同农作物类别受影响程度的细致分析,也让我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之间的脆弱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应对气候变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这本书所提供的科学依据和深度洞察,为我理解和思考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背景信息和分析框架。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引人入胜,即便涉及的是相对专业性的农业和气候科学知识,但作者却能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引人深思的篇章中。我尤其欣赏它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和对潜在风险的预警。书中描绘的未来场景,既有对可能出现的严峻挑战的直白呈现,比如粮食安全面临的威胁,也有对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的警示。然而,它并非一味地渲染悲观情绪,而是在深入分析风险的同时,也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些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方向。这种平衡的论述方式,既让我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又让我看到了应对挑战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它激发了我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思考。书中关于适应性农业、可持续农业模式的讨论,以及对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建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开始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农业生产会是怎样的景象?它又将如何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本书无疑为这些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启示,让我感受到一种“危中有机”的积极信号。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中国广袤的田野之上,亲身感受着气候变化对这片土地带来的细微却深刻的改变。我非常喜欢它以一种近乎“感同身受”的笔触,去描绘这些影响。从北方地区干旱的加剧,到南方地区洪涝灾害的频发,再到病虫害的迁徙和爆发,书中对这些具体现象的描述,让我对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影响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的探讨感到着迷。它不仅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更是在探索解决之道,比如如何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来增强农业系统的韧性。这种兼具问题诊断和解决方案探索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紧迫感,又能获得希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关系,以及思考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的绝佳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