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通信技术
:23.00元
售价:15.6元,便宜7.4元,折扣67
作者:卜爱琴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303113392
字数:293000
页码:2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数字通信的相关技术及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同时基于知识的连贯性,也编入了信号与信道的相关知识以及模拟通信技术的一些基本内容,并且增加了实训内容,以满足通信类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全书共分9章:介绍数字通信的概念、特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的性能指标。信号的频谱;信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信道的噪声和信号,模拟调制技术;频分复用技术等相关知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老练,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频谱效率优化”的那几个章节,这是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核心痛点之一。作者没有仅仅罗列已有的优化算法,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算法背后的数学机理和工程限制。比如,在讨论LDPC译码性能提升时,它不仅详细介绍了迭代译码的流程,还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陷阱集”的概念,这比纯粹的数学证明要直观得多。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作者注”或“实践心得”,这些小插曲往往是教科书中最欠缺的部分,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理论模型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非理想因素,比如硬件噪声、功耗约束等。这种亦师亦友的写作态度,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领域专家的深度对话。我能感觉到,作者是在努力弥合理论世界与残酷工程现实之间的鸿沟,力求让读者学到的知识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评分与其他侧重于高层协议或应用层软件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对“物理层”近乎偏执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并非故步自封。它不仅详尽地覆盖了传统的调制解调技术(QAM、PSK等)和多址接入方式(FDMA、CDMA),更令人兴奋的是,它相当大篇幅地介绍了未来几代通信系统正在探索的关键技术。我注意到其中关于“太赫兹通信中的信道衰落模型”以及“基于AI的信道估计”的探讨,这些内容在目前的教材中还非常罕见。作者的视野显然没有局限在当前主流的5G标准上,而是着眼于更遥远的未来。这种前瞻性意味着,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会随着下一个标准版本的发布而迅速贬值。对于希望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思考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可能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技术路线图的草稿。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练习题设置,体现了极强的教学导向和自我检验能力。我向来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输入,更在于输出和检验的有效性。本书在每个重要概念讲解结束后,都设置了一组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和计算题。这些题目并非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实际场景,比如要求读者计算在特定信噪比下,某个编码率的编码增益,或者设计一个满足特定带宽要求的滤波器的初步参数。更贴心的是,部分章节的结尾还提供了伪代码或MATLAB/Python的实现思路,这极大地弥补了纯理论学习的不足。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思路搭建了一个小型的信道仿真框架,发现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到位,几乎没有遇到理解上的偏差。这种“学、思、练”三位一体的学习路径,确保了读者能够真正内化知识,将书本上的概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技术书籍的终极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用了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银色字体,给人一种既专业又现代的感觉,很符合它所涉及的领域。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分量十足,显然内容是相当扎实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章节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按部就班的理论堆砌方式,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脉络和前沿技术穿插融合。比如,在探讨现代MIMO系统时,它会适时地插入对早期信道编码理论的简要回顾,这种“回望过去,立足现在”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理解复杂概念的门槛。我个人觉得,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在于,它让读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将新旧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宏大、更有层次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通信底层原理,又不满足于停留在公式推导上的工程师来说,这种兼顾广度和深度的叙述方式,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章,看看它如何引导我进入这个充满电磁波与信息流动的奇妙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绝对称得上行业标杆。在处理涉及到大量波形、星座图以及链路预算分析的章节时,清晰度直接决定了读者的学习效率。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几乎所有的图表都采用了高分辨率的矢量图形,线条锐利,标注清晰,即使用放大镜仔细查看细节,也不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尤其是在描述OFDM的子载波结构和脉冲成形滤波器的特性时,作者绘制的频谱图和时域波形图,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得体,使得原本抽象的信号处理过程变得可视化、可触摸。很多同类书籍的图表往往是粗糙的截图或者低质量的扫描件,阅读起来非常费劲,但这本书显然在出版环节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来保证视觉质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作者及出版社的专业精神肃然起敬,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学习的连贯性,真正做到了“赏心悦目”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