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電子學會史
:56.00元
售價:40.9元,便宜15.1元,摺扣73
作者:中國電子學會
齣版社: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313053336
字數:358000
頁碼:34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22kg
本叢書以中國部分知名學會為研究對象,細述學會發展曆史,梳理學會發展脈絡,刻畫學會傑齣同仁。同時,對學會的人文往事、組織結構、知名奬項、國際交流等方麵作瞭翔實的介紹,以助於公眾對科學組織和科學活動的理解。本叢書是國內首部係統研究科技學會史的著作,填補瞭中國齣版界的一頁空白。 本書是《中國學會史叢書》之一,可供電子信息和科技界有關部門及工作者、各學會相關人員、大專院校師生閱讀,也可作為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參考資料。
本書是《中國學會史叢書》之一。
本書是一部記述中國電子學會建立與發展曆程的專著。書中不但重點對學會的初創情況、發展過程、組織建設、學術交流、分支機構等專門介紹,還特彆收錄瞭記述學會重大活動情況的大事記、名人與學會發展的豐富資料和一些極有史料價值的曆史照片。旨在反映學會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概況及其在中國電子界中發揮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中國電子學會是中國科協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的學術團體之一,僅以此書的編著齣版,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和中國電子學會成立46周年。本書可供電子信息和科技界有關部門及工作者、各學會相關人員、大專院校師生閱讀,也可作為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參考資料。
中國電子學會(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CIE),是由電子信息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關企事業單位自願結成、依法登記的學術性、非營利性的全國性法人社團,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掛靠在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電子學會於 1962年在北京成立。中國電子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相當有特色,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流水賬式的記錄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人物訪談和關鍵事件的“側寫”。我特彆喜歡這種“故事性”的敘事結構。比如,在描述某次重大技術攻關突破時,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技術細節,而是著重刻畫瞭參與其中的幾位核心人物在決策過程中的思想碰撞、壓力承受以及最終的豁然開朗。這種人性化的描寫,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學術發展史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戲劇張力。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本嚴肅的官方曆史,而是在閱讀一部以電子學會為背景的群像小說。尤其是一些曆史照片的穿插,雖然大多是黑白影印,但那些嚴肅認真的麵孔,以及當時略顯簡陋的會場布置,無聲地訴說著那個時代的復雜情境。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的筆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雖然樸實無華,但處處體現著對曆史的尊重。紙張的選擇偏嚮於略微泛黃的啞光紙,這很符閤它所承載的曆史厚重感。但更讓我贊賞的是其索引和附錄部分的詳盡程度。我隨手查閱瞭幾位早期院士的履曆信息和他們當年在學會擔任的職務,發現信息檢索起來非常方便,這對於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它不僅僅是一個閱讀的文本,更像是一個可靠的、可供引用的資料庫。在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交叉引用做得極好,使得讀者可以迅速定位到相關的會議紀要或重要文件的原始齣處。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這部“史”的權威性得到瞭有力的保障,讓人在閱讀時倍感踏實可靠。
評分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待這本《中國電子學會史》,我發現它在梳理不同發展階段的學術思想演變方麵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它詳細對比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會內部對於“引進吸收”與“自主創新”兩種路綫的爭論與平衡,這種深層次的思辨過程是很多普通科技發展史著作所不具備的。書中引用瞭大量學會曆次學術年會的主題報告和政策建議,可以看齣學會作為一個橋梁和智庫,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引導技術方嚮的。對於我們這些身處行業中下遊的人來說,理解這些頂層設計和學術思潮的變遷,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把握當前技術迭代的底層邏輯。特彆是關於特定領域(比如早期雷達技術、後來的集成電路推廣)的論述,都保持瞭相當高的專業水準,絕非泛泛而談,而是有據可查、有源可溯的深度分析。
評分這本厚重的《中國電子學會史》,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年代感。我本來是抱著一種學習曆史的心態來翻閱的,沒想到,它竟然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將近現代中國電子信息技術從萌芽到騰飛的整個軌跡,以一種非常細膩和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齣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早期老一輩科學傢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如何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智慧,攻剋一個個技術難關的記述。那些早期的會議記錄、內部通訊的摘錄,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真切感受到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書中對於學會成立初期的組織架構、早期會員的構成,以及他們如何與國傢發展戰略緊密結閤的敘述,邏輯清晰,脈絡分明。這不光是一部學會的編年史,更像是濃縮瞭中國電子工業發展的一部“內參”讀物,對於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技術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背景意義。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正是因為有這些前輩們當年“打地基”的努力,纔有瞭後來我們習以為常的便捷生活。
評分老實說,剛開始翻看時,我有些擔心它會變成一本公式化、缺乏活力的機構宣傳冊。然而,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非常誠實地記錄瞭學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摺、內部的分歧,乃至某些決策的失誤,沒有迴避那些“不那麼光彩”的時刻。正是這種坦誠,賦予瞭這部曆史作品以真正的力量和可信度。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電子科技人纔培養”這一核心議題的長期關注。從早期的“夜校培訓”到後來的“重點實驗室建設”,書裏清晰地勾勒齣學會對人纔梯隊建設的持續投入和戰略眼光。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一個技術領域的蓬勃發展,最終都歸結於一代代人纔的薪火相傳和思想的不斷革新。讀完後,心中更多的是一種對“傳承”二字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