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s:第二版(影印版)
定价:31.00元
售价:21.1元,便宜9.9元,折扣68
作者:(德)席勒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01
ISBN:97870401089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咎捉萄в檬榈奶氐悖
本书是移动通信领域的导论,主要讨论数字数据传输。适用于选修计算机网络或通信课程的电子工程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书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涵盖移动通信的各个方面,还指出了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的共同属性,并阐明众所周知的从固定网络到支持终端移动性和无线接入网络的各种业务和应用的集成。本书主要内容有:移动和无线通信概述;通信系统信号的传播、复用和调制;通信介质接入方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无绳电话技术、集群通信以及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未来的发展;卫星系统;数字广播系统;被看做建筑物中线缆替代者的无线局域网。
作者简介:
Jochen Schiller is head of the Computer Systems and Telematics Working Group in the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Freie Universitat Berlin,and a sultant to several panies in the working and mmunications business.His research inclueds mobile and wireless munications,munication architectur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systems for embedded devices,and QoS aspects of munication systems.
About the author
Prefcae
Acknowledgements
1 Introduction
1.1 Applications
1.2 A short history of wieless munication
1.3 Amarket for wireless munication
1.4 Some open research topics
1.5 A simplified referch model
1.6 Overview
1.7 Review exercises
1.8 Reference
2 Wireless transmission
2.1 Frequencies for radio transmisson
2.2 Signals
2.3 Antennas
2.4 Signal propagation
2.5 Multiplexing
2.6 Modulation
2.7 Spread spectrun
2.8 Cellular systems
2.9 Summary
2.10 Review exercises
2.11 References
3 Medium access control
3.1 Motivation for a specialized MAC
3.2 SDMA
3.3 FDMA
3.4 TDMA
3.5 CDMA
3.6 Comparison of S/T/F/CDMA
3.7 Review exercises
3.8 References
4 Telemunications systems
5 Satellite systems
6 Broadcast systems
7 Wlreless LAN
8 Mobile work layer
9 Mobile transport layer
10 Support for mobility
11 Outlook
这本厚厚的《移动通信》的第二版影印版,我刚入手没多久,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真是让人有点吃不消。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帮我快速理解5G核心概念的入门书,结果翻开发现,里面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复杂的数学公式,仿佛把我一下子拉回了大学时代的高等数学课堂。特别是关于信道编码和多址接入技术的章节,图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即便是带着几分敬畏的心情去啃,也感觉每走一步都需要查阅好几本参考书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书里的某些章节对于信号处理背景不深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弄懂了其中一个关于功率控制算法的示意图,那种感觉,就像是攀登一座知识的珠穆朗玛峰,虽然最终可能能看到一些风景,但过程的艰辛是难以言喻的。它更像是一本供专业研究人员案头常备的“工具箱”,而不是一个轻松的阅读材料。我猜想,对于那些已经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是梳理知识体系的绝佳材料,但对于我这种希望快速“毕业”的应用型读者来说,它的门槛实在设置得太高了。
评分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和逻辑的连贯性,但这种“连贯性”对于一个需要跨章节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有时也成了一种负担。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会非常贴心地在章节末尾提供“本章小结”或者“扩展阅读推荐”,导致读者在看完一个复杂的理论模型后,需要自己主动回顾前面铺垫的几个基本概念,才能确保完全掌握当前章节的内容。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在每个小节结束后做个快速回顾,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更倾向于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地串联起来,要求读者必须按照顺序,甚至是以一种“沉浸式”的方式去阅读,才能体会到作者构建知识体系的精妙之处。如果只是零散地、跳跃性地去查找某个特定的公式或原理,会发现上下文的衔接不够顺畅,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重建知识脉络,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阻力。它要求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投入,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获取。
评分从纯粹的工程应用角度来审视这本《移动通信》,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为什么”的书,而非“如何做”的书。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我们要使用这种调制方式”、“为什么需要这个功率分配策略”,所有的解释都基于严密的物理和数学原理。这种深度挖掘本质的能力,对于培养工程师的底层思维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对于那些急需知道“具体在某个硬件平台或软件框架中,如何实现这个功能”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指导性操作步骤和具体的实现代码样例是几乎为零的。我试着去书中寻找一些与实际设备对接相关的案例,但都以抽象的算法描述告终。因此,这本书更适合那些需要理解通信系统底层逻辑、从事算法设计或理论研究的人员。对于那些侧重于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快速原型搭建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更多是提供理论支撑,而不是直接的“操作手册”。它帮你理解了造飞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但没有教你如何拧紧螺丝。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影印版《移动通信》,最大的感触就是它的“原汁原味”。那种跨越语言和地域带来的出版质感,虽然是对原著的忠实还原,但阅读体验上确实有待商榷。很多术语的直译,虽然准确,但在中文语境下读起来总是显得有些生硬和拗口,需要读者自己去脑海中进行二次转换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而且,影印版的排版问题也时不时地跳出来捣乱。有时候关键的公式或者图注被切掉了一角,或者因为扫描的痕迹,使得某些细节模糊不清,这在需要精确理解技术细节的时候,简直是灾难性的。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关于帧结构定义的图表,由于墨迹晕染,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确定中间那条虚线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时间间隔。这让我不得不感叹,阅读一本专业书籍,阅读体验本身也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果能有一本排版更精良、更贴合本地读者习惯的中文修订版,阅读体验想必能提升不止一个档次。这本书的实用性在初步接触时,似乎被这些技术细节和排版问题打了些折扣。
评分我当初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冲着“第二版”这个标签去的,期待它能囊括近些年移动通信领域的一些新进展,特别是对未来演进方向有所侧重。然而,在仔细浏览了目录和部分内容后,我发现它似乎更专注于打磨和深化那些已经被业界验证过的核心技术体系。比如,在对CDMA技术的深入探讨上,这本书的论述是极其详尽和严谨的,每一个参数的选取、每一个性能指标的推导,都给出了充分的数学依据。但相对地,对于近年来迅速崛起的Massive MIMO、毫米波通信这些前沿热点,书中涉及的篇幅相对有限,更像是点到为止的概述,缺乏那种一锤定音的深度剖析。因此,如果你是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风向标,可能会感到有些意犹未足。它更像是扎实地夯实了地基,而不是快速地盖起了摩天大楼。对于想要站在前沿探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具时效性的文献一起阅读,才能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图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