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民间环保组织
定价:16.90元
作者:刘芳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39640211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了唤起公众的觉醒,从上世纪90年始,我国涌现了一批民间环保组织。他们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出版书籍、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他们把宣传环境教育作为生命中*重要的事业;他们从弘扬绿色理念,到倡导绿色事业,再到影响公共政策,感召了无数的人加入到了环保队伍中来;他们推动了我国的绿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他们见证了我国的民间环保史。这本《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由刘芳主编,主要记载了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历程和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
内容提要
“人与环境知识”丛书是一套科普类图书,旨在通过介绍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来向大众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大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这本《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由刘芳主编,为其中之一。《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阐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以很大篇幅来阐述环保对生态、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生命健康等的影响,突出了主题,阐明了立场。另外,还适当地介绍了与环保相关的环保组织的建立、结构、功能等问题,对主题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罢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色彩斑斓,充满力量。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民间环保运动的脉络,不仅仅是简单的“污染-治理”链条,而是渗透到社会肌理中的一股清流。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她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最基层、最朴实的行动者。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个偏远山区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保护当地水源地的故事所打动。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专业的知识,只是凭着一股“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喝不上干净水”的朴素愿望,一点点地清理河道,种植水土保持植物,甚至自发组织巡逻队,阻止村民随意倾倒垃圾。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这些普通人在面对环境威胁时的智慧和决心,以及他们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奋斗的精神。书中还涉及了城市社区的环保实践,比如一些志愿者小组如何通过回收旧物、推广绿色出行、组织环保讲座等方式,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推动环保理念的普及。这些案例,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充满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这本书让我觉得,环保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目标,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边,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去参与和贡献的。作者的文字,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平实的讲述,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对中国的民间环保力量充满了敬佩。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多维度的,它让我颠覆了许多对民间环保组织的固有认知。我原以为它们更多的是在抗议和呼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更深层的、更具建设性的工作。作者以一种非常学术却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这些组织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书中对一些组织如何争取资金、如何与政府部门沟通、如何建立公众认知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并非独立于社会运作,而是积极地与各方建立联系,寻求合作,甚至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例如,书中提到一个关注湿地保护的组织,他们是如何通过科学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又如何通过组织公众参与活动,提升社会对湿地价值的认知。作者在分析这些组织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比如资金的短缺、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它让我看到,民间环保组织在中国的发展,是一场充满智慧、毅力和韧性的长期斗争,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它们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乡村和社区深处的大门,里面充满了未曾被广泛关注的动人故事。作者的文字像一股清风,拂过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一直以为环保是那些穿着制服的专业人士的任务,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环境问题面前所能爆发出的巨大能量。书中讲述了几个关于地方社区如何自发组织起来,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故事。有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沿海渔村,他们因为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于是村里的老渔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制定捕捞规则,推广休渔期,甚至用自己的积蓄购买苗种,进行人工养殖。他们的行动,没有政府的强制命令,也没有先进的技术指导,完全是出于对祖辈生活方式和未来生计的珍视。作者对这些村民的描绘,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他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次协商,每一次的妥协和坚持,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社区的生命力。书中还涉及了城市里的“绿色生活”倡导者,他们如何通过社区花园、旧物改造、家庭堆肥等方式,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基层”的力量,感受到了普通人的智慧和担当,也让我对“民间”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环保组织仅仅视为一种“行动者”,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犀利,他/她探讨了这些组织是如何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一种“另类”的观察者和实践者的角色。我被书中对那些关注工业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等议题的民间组织的深入研究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他们的工作内容,而是进一步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对环境问题的揭示,促使社会反思发展模式,如何通过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影响公众的消费观念。书中还提到了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政策改变方面的努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媒体宣传等方式,争取更大的社会空间和话语权。这种对民间力量“赋权”的关注,让我觉得非常新颖。这本书让我看到,这些组织不仅仅是在“保护环境”,更是在参与构建一个更可持续、更公正的社会。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证据充分,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读来令人深思,也让我对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用一种朴拙而充满生命力的水墨画风格,勾勒出了山川河流与小草的意象,仿佛在诉说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翻开扉页,我immediately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她用一种非常细腻、 empathetic 的笔触,讲述了那些在中国广袤土地上默默耕耘的民间环保力量。书中并没有直接罗列枯燥的数据或政策,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那些抽象的环保理念具象化。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述了一位老奶奶,她用毕生积蓄买下了一片即将被开发的林地,只为守护那片承载着儿时记忆的古树。她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行动的力量,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个体在面对巨大挑战时的勇气和坚持。还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他放弃了城市的优渥生活,回到家乡,组织村民进行河流的清理和生态修复,他们面对着资金、技术和观念上的重重困难,但依旧不曾放弃。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刻画,饱含着真挚的敬意,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些艰难却充满希望的时刻,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而欣喜,为他们的每一次挫折而扼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韧性和创造力,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环保”这个词的深刻内涵,它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更是人文关怀和对土地深沉的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