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TD-HSPA技术揭秘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段红光 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15210197
字数:
页码:1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TD-SCDMA后向演进的一本指导书,追踪TD-HSPA技术的来龙去脉;把握TD-HSP技术的核心,了解3G演进的必修之课。
服务3G移动通信产业大发展,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大创新。
《TD-HSPA技术揭秘》从TD-SCDMA标准出发,全面地介绍TD-HSPA各种相关知识,主要是TD-HSPA的标准制定进程、TD-HSPA物理层中的各种物理信道以及这些物理信道所承载的信息以及TD-HSPA相关的各种信令流程(包括了物理层信令以及整个TD-HSPA终端业务的信令流程),此外还简单介绍了TD.HSPA的基本组网知识,后介绍了TD-HSPA的未来相关演进技术。
《TD-HSPA技术揭秘》适用于从事TD-HSPA终端或网络开发的技术人员或是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可供从事TD-HSPA相关工作的学生参考。
章 3GPP标准化进程
TD-HSPA的发展过程和TD-HSPA标准的制定过程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TD-HSPA标准的制定完成标志着TD-HSPA技术的成熟,为TD-HSPA网络和相关终端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章将介绍TD-HSPA标准制定的路线以及目前TD-HSPA标准进展的大致情况。
1.1 TD-SCDMA发展进程
中国开始TD-SCDMA的标准和产品的开发可以追溯到1998年的TSM标准,TSM标准的物理层主要来自大唐信威SCDMA系统,高层协议则来自GSM标准,并对GSM的标准进行了一些适应性的修改。参与TSM相关产品开发的主要厂家有德国的西门子和我国的大唐,期间,重邮信科也参与大唐的合作进行TSM终端的开发。
TSM是一个基于GSM过渡到3G系统的过渡标准,是中国认可的标准,但是和3GPP还没有什么关系,其目的也不是将TSM发展为中国真正的3G标准,主要通过TSM研究确定一些技术路线是否切实可行。个TSM电话是在大唐实验室中实现的,个在外场的TSM电话是使用重邮信科的TSM终端实现的。
当时国内对3G的发展存在有很大的争论,一部分单位赞成将TSM继续发展和完善,准备投入商用。而另外一部分单位则借用TSM已经确定的技术,全面升级TSM向3GPP靠拢,满足国际移动通信发展的需求,达到和国际接轨的目的。后TD-SCDMA技术以TDD1.28MHz技术在3GPP的R4版本中体现,这种模式就是目前TD-SCDMA发展模式。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让人眼前一亮了,那种硬壳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觉到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重视。扉页上的烫金工艺处理得非常细腻,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技术书籍的读者,也会被它专业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觉得刺眼,对于需要长时间深入钻研技术细节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的设计达到了极佳的平衡——图文混排清晰有序,复杂的电路图和时序图都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关键术语的加粗和索引部分的交叉引用做得相当人性化,不像很多技术手册那样把信息堆砌得令人望而生畏。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打磨上的匠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完全啃完,但仅仅是目录的梳理逻辑,就足以看出作者对整个技术体系的宏观把握能力,这套书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足以提升整个书房的专业氛围,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操经验的工程师,对理论的抽象叙述总是感到头疼。我更喜欢那种手把手教你如何配置、如何调试的书籍。而我正在阅读的这本(它似乎更偏向于架构和原理的阐述),起初让我有些抗拒。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信息论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傅里叶变换在频域分析中的应用,这些内容我似乎在大学里已经学过。但是,当我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作者的讲解方式极其巧妙。他不是简单地重复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贴近现实场景的“思想实验”来驱动理论的引入。比如,为了解释为什么需要正交化,他会模拟一个两路信号互相干扰的场景,然后展示如何通过数学工具将其清晰分离。这种“用问题驱动理论,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理解深度。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底层的数学和物理思维去审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那些看似“玄学”的性能波动,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当我听说这是某位资深行业专家撰写的时,我本能地带着一丝怀疑。毕竟,很多所谓的专家作品,无非是把多年来积累的PPT幻灯片拼凑起来,逻辑松散,缺乏内在的连贯性。但是,这本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知识体系框架。作者似乎有一种超强的组织能力,能将原本散落在不同标准、不同专利和不同工程实践中的碎片化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例如,它在讲述完基础的物理层调制技术后,会立刻无缝过渡到信道编码和纠错机制,然后自然地引向资源调度策略,整个脉络如同一条清晰的河流,水流方向明确,没有任何不必要的弯路。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构建”知识,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脑海中关于整个技术领域认知地图的完善和加固。这种系统性的构建,对于培养一个全面的技术视野来说,比死记硬背零散事实要重要得多。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介绍技术的书籍感到厌倦,它们总是在炫耀自己多“高屋建瓴”,却对实现细节避而不谈。然而,这套书(我是指我正在看的另一套关于网络协议栈的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真正做到了“深入骨髓”。比如,在阐述数据链路层的冲突检测机制时,它并没有简单地引用标准文档的定义,而是详细描绘了实际芯片在接收到异常信号时,内部逻辑门如何快速翻转状态,以及这种物理层面的波动如何被封装成一个软件可识别的错误标志。书中对不同厂商在具体实现中可能出现的“微小偏差”也做了细致的比较和案例分析,这对于我们实际进行系统集成和故障排查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记得有一次我的项目遇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丢包问题,折腾了两周都找不到根源,最后翻阅这本参考书时,在一个脚注中找到了一个关于特定协议版本中“缓冲区溢出后处理延迟”的描述,立刻茅塞顿开,问题迎刃而解。这种实战导向的深度,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相较于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大量代码片段和配置文件的技术手册,我更欣赏这套书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当前”的技术规范,更是在追溯这些规范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探讨了早年技术在面对频谱效率瓶颈时的妥协与创新,详细分析了不同技术路线(比如时分、频分、码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优劣权衡,以及最终被业界广泛接受的原因。这种对“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它是如何”的深入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技术视野。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使用的所有高效技术,都是无数次失败、争论和妥协的产物。通过这种历史的视角,我不再把现行标准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工程结晶。这对于一个希望在未来技术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培养的不是一个操作员,而是一个有思想的架构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