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息论与编码理论
定价:17.00元
售价:11.6元,便宜5.4元,折扣68
作者:辛小龙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0404121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这本书的习题部分是另一大挑战,它们与其说是“练习题”,不如说是“微型研究课题”。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就能得出答案的计算题,而是需要你自行构建模型,或者对书中的某个定理进行推广和深入分析的证明题。例如,有一个习题要求读者基于某个特定的噪声模型,重新推导一个更优化的编码速率。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更需要将这些知识点灵活地应用到未曾见过的场景中去。我尝试做了几道中等难度的题目,花费了数倍于阅读课本内容的时间,而且很多时候,答案手册(如果能找到的话)也只是给出了一个高度浓缩的证明过程,仍然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中间的逻辑空白。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在于这种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它逼迫你必须真正理解每一个符号背后的物理或数学意义。但从一个“休闲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学习曲线太过陡峭,让我感觉每解决一个问题,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乐趣可能被对难度的敬畏感所取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下苦功、有明确学术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的著作。
评分我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试图攻克这本书中关于代数编码理论的那几章,坦白说,过程相当煎熬。这本书在介绍分组码时,处理手法是先建立起有限域(Galois Field)的严密数学基础,然后才开始构建如何通过矩阵运算来定义和解码这些码字。作者对伽罗瓦域的介绍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详尽,从域的构造到多项式的运算,每一个细节都没有放过。然而,这种“地毯式”的讲解,使得初学者在建立起对“码元”和“校验位”的基本直观认识之前,就已经被淹没在大量域扩张和模运算的海洋里了。我记得我一直疑惑,为什么非要用这种奇特的数域来进行编码,书里给出的解释是“为了保证解码的唯一性和高效性”,但这个解释对我来说太过抽象。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如何用一个简单的校验位来发现和纠正一位错误,然后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代数结构。这本书的例子非常少,而且一旦出现,往往就是为了印证一个高度抽象的定理。读完这些章节,我确实理解了BCH码和Reed-Solomon码的数学结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但让我用它来实际设计一个编码器或者解码器,我感觉自己还隔着好几座大山。这本书更像是给理论家准备的“蓝图”,而不是给工程师准备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被它那厚重感和密密麻麻的公式给镇住了。我本来是对这个领域有那么点兴趣,想找本能稍微入门的书看看,结果这本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大学高年级或者研究生级别的教材。翻开目录,全是像“香农熵”、“信道容量”、“线性分组码”、“卷积码”这种听起来就头疼的词汇。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是步步为营地推导每一个定理和引理,中间几乎没有任何“闲聊”或者生活化的例子来辅助理解。我记得看到关于信道容量的那一章,作者用了好几页篇幅来证明那个著名的不等式,每一步推导都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恨不得把所有假设都摊开来讲清楚。这无疑保证了理论的完备性和严谨性,对于想深入研究信息论基础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本宝典。但是对于我这种只是想了解个大概,找点直观感受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就非常“硬核”了。我得一遍遍地对照着前面的定义,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更像是放在书架上供人瞻仰的“权威”,而不是可以轻松翻阅的“伴侣”。如果你想跳过那些晦涩的数学推导,直接看看信息论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恐怕得失望了,这本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理论构建上,应用部分的介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倒是无可挑剔,纸张摸起来很有质感,字体选择也清晰易读,即使是那些复杂的希腊字母和上下标,看起来也不会混淆。这一点倒是给枯燥的阅读过程带来了一点点慰藉。然而,内容组织上,我感觉作者的逻辑跳跃性有点大。比如,在讲完信息源编码(如霍夫曼编码)之后,下一章突然就跳到了信道编码的错误控制,中间缺乏一个平滑的过渡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压缩转向纠错。读起来感觉像是把两本不同的书硬生生地缝在了一起。我期待的是一个更加连贯的叙事线索,比如从“如何有效地表示信息”到“如何在不可靠的介质上传输信息”的自然演进。书中对许多重要概念的定义都非常精炼,但也因此牺牲了上下文的丰富性。我经常需要翻阅好几页,才能找到作者在某个早期章节对某个术语的初始设定,这在深度学习过程中造成了不小的阻碍。而且,虽然全书的数学推导无懈可击,但缺乏对历史发展脉络的介绍,让人感觉这些理论像是凭空出现的,而不是在解决通信领域实际问题中逐渐完善起来的。
评分对我来说,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望而生畏”的是它对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依赖程度。尽管书名里提到了“信息论”,但其底层逻辑几乎完全建立在扎实的概率统计基础之上。作者在使用条件概率、联合分布、随机变量的期望等概念时,完全是默认读者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工具。没有冗余的复习章节,也没有对基本概率概念的重申。这使得这本书对那些数学背景稍弱的读者极其不友好。例如,我在理解最大似然解码(MLD)的原理时,不得不停下来,去翻阅我大学时期的概率论笔记,重新梳理一下贝叶斯决策理论。作者似乎认为,一个研究信息论的人,理应将这些基础知识内化于心。这本书的深度,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将这些概率工具巧妙地应用于信息度量和传输效率的分析上,而不是在概率论本身上做过多停留。因此,如果你想通过这本书来学习概率论,那绝对是南辕北辙,它只负责“使用”概率论,并将其推向信息科学的尖端应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