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大脑:计算机和机器人99——科学系列99丛书
定价:11.70元
作者:刘兴良,王荣风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01
ISBN:97878061998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书中可以读到“计算机之父”巴贝奇、电子数字计算机发明家阿塔纳索夫“电子数字计算机之父”诺伊曼、台通用电子数学计算机发明者莫奇利和埃确脱、巨型计算机设计专家克雷、中国银河巨型计算机慈云桂、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者王永民、“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电脑奇比尔·盖茨、“工业机器人之父”英格伯格等在计算机和机器人诞生和发展中展现的动人的故事,展出他们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所留下的足迹。
这本小册子是讲科学故事,除了揭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苦心探索、大但创造、执着追求、顽强进取和献身精神,同时也讲述了计算机和机器人孕育、诞生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以及这两大技术领域某些基础知识。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就是想能为青少年朋友提供一点帮助。
目录
1.帕斯卡为父搞发明——台机械计算机
2.莱布尼茨与八卦图——二进制的诞生及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3.的失败——巴贝奇差分机
4.现代计算机的雏形——巴贝奇分析机
5.弗莱明巧用爱迪生效应——只真空二极管
6.空中帝国的王冠——只真空三极管
7.霍勒里斯的制表格机——台有实用价值的卡片程序控制计算机
8.诚实而有预见的沃森——IBM公司成功的领路人
9.挫折之后的成功——印制线路板
10.零代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马克-1
11.被埋没40年的发展——台电子计算机ABC
12.初的设计用于火道计算——计算机“埃尼阿克”诞生
13.一个电子的大脑——通用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14.计算机之父的杰作——诺伊曼计算机
15.为了破译“谜语机”的密码——电子计算机“炸弹”与“巨人”
16.计算机能思考吗——图灵测验
17.计算机发展的次飞跃——晶体管的发明与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18.密林中的隐士——20世纪60年代末的巨型计算机CDC—6600
19.计算机的魔术师——20世纪70年代的巨型计算机“克雷-1”
20.50艺美元的大财博——第三代计算机IBM360
21.使微电子工业进入新纪元的发明——微处理器
22.计算机大家庭中的“牛朗星”——个用微型计算机“阿尔塔”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翻开《电子大脑:计算机和机器人99——科学系列99丛书》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是一本多么“硬核”的科技读物,但它所带给我的惊喜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并没有直接“开门见山”地讲授技术细节,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引导读者走进计算机和机器人的世界。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硬件时,作者并没有详细讲解CPU的架构,而是通过一个“大脑”的比喻,让我们理解了处理器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作用。这种类比和比喻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在机器人章节,我尤其对“感知”和“决策”这两个关键环节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通过描述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让我理解了机器如何“看见”、“听见”和“触摸”这个世界。而对于机器人的“决策”,则通过一些简单的强化学习场景,展示了机器如何通过试错来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计算机的基础概念,到机器人的多样化应用,再到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展望,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的脉络,也让我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文字描述细腻且富有感染力,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科技革命的浪潮。
评分《电子大脑:计算机和机器人99——科学系列99丛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而非一次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作者在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时,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历史故事和关键人物的轶事,让那些曾经改变世界的发明,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算法”的讲解,它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数学表达式,而是通过一个下棋的例子,生动地解释了算法是如何指导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很容易就理解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概念。在机器人部分,本书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介绍了机器人“能做什么”,更着重探讨了机器人“为什么能做”以及“未来能做什么”。作者在描述仿生机器人时,详细对比了机器结构与生物体结构的异同,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以及人类模仿和创造的潜力。书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关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可能性,以及它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都引发了我强烈的思考。本书的语言风格轻松活泼,避免了专业术语的堆砌,即使是对于初学者,也能轻松阅读。图文并茂的设计,也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愉快,让我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赞歌。
评分作为一个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最近入手了这本《电子大脑:计算机和机器人99——科学系列99丛书》。这本书并没有像其他科普读物那样,直接将过于深奥的理论摆在眼前,而是巧妙地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探索计算机和机器人的世界。开头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介绍具体的算法或硬件架构,而是从“什么是智能?”这个哲学层面的问题切入,引发了我对人工智能本质的思考。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人类对智能的探索历程,从早期的机械装置到如今复杂的神经网络,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在介绍计算机的部分,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各种编程语言和数据结构,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了计算机诞生的背景,以及它如何从一个计算工具,逐渐演变成如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描述图灵机的部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对抽象的计算模型有了直观的理解。而对于机器人,本书也并没有停留在科幻电影中的设定,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机器人的基本构成,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不同类型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比如工业机器人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机器人如何改善生活质量,甚至还有在太空探索和医疗领域的机器人,都让我大开眼界。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易懂,排版设计也很精美,图片和插画的运用恰到好处,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这本书让我对电子大脑和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评分《电子大脑:计算机和机器人99——科学系列99丛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生动故事。它没有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去探索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奥秘。在介绍计算机的“诞生”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谈论ENIAC这样庞大的机器,而是从一个关于“计算”的需求出发,逐步引出了计算机的演变历程。这种方式,让我更容易理解技术发展的驱动力。而在机器人章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主性”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示机器人的动作,而是深入探讨了机器人如何通过传感器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和决策,最终实现自主行动。书中关于“机器学习”的案例,例如识别猫狗的图像,让我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机器能否真正拥有意识”的哲学思考。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且富有智慧,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独到见解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对未知探索的史诗。
评分读完《电子大脑:计算机和机器人99——科学系列99丛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冰冷的机器代码,而是关于人类智慧与科技创造力的壮丽画卷。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罗列技术参数或复杂的工程细节上,而是着力于展现计算机和机器人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探讨计算机的“大脑”——处理器时,作者并没有详细介绍晶体管的物理特性,而是通过一个关于“逻辑门”的有趣类比,让我理解了计算机如何通过简单的逻辑运算来处理海量信息。这种化繁为简的解释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在机器人章节,我尤其对“机器学习”部分的内容感到惊艳。作者并没有用晦涩的数学公式来定义它,而是通过一个模拟人类学习过程的例子,清晰地阐释了机器如何通过“经验”来提升自身的“智能”。当我看到书中描述的自动驾驶汽车如何识别交通标志,或者智能音箱如何理解语音指令时,我仿佛看到了科技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人机协作的未来,以及机器人伦理等前沿议题,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与智能机器将如何共存,又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本书的叙述方式十分有条理,从基础概念到前沿应用,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建立起对计算机和机器人领域的宏观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本激发思考的启迪者,让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