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奇妙的温度(第2版)
定价:32.00元
作者:张九庆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640954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套丛书,选择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科学中大到宇宙星系、小到亚原子粒子的各种事物所涉及到的数量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描述,形成了《奇妙的长度》《奇妙的质量》《奇妙的时间》《奇妙的温度》四本书。本套丛书对所纳入的数量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数量的典型性或特殊性,关注这个数量所能涵盖的科学知识及所涉及的科学事件、人物和*的科学进展。在关注科学层面的量值的同时,也适当地介绍一些社会、经济等层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辅以相应的插图(照片、图画和表格等),使这些科学数量变得丰富、生动和简洁。
目录
1032℃ 宇宙大爆炸时的初始温度
1.5万亿℃ 欧洲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大能量
1万亿℃ 科学家制造“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物质时的温度
5.1亿℃ 托卡马克装置的加热温度
1亿℃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激光加热的温度
1500万℃ 太阳中心温度
7000℃ 世界上台激光器达到的温度
6600℃ 地核中心温度
6000℃ 光学高温计测温上限
3500℃ 地球外核与地幔交界处的温度
3500℃ 世界座超大型太阳炉高温
30OO℃ 磁流体发电机工质温度
2700℃ 宇宙“大爆炸”后氢原子形成时的温度
2500℃ 充气白炽灯的工作温度
2000℃ 美国“深度撞击”号飞船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时的瞬时温度
1728℃ 氧化硅高温陶瓷熔点
1150℃ 炼铁温度
1000℃ 火山喷发熔岩的平均温度
900℃ 流化床燃烧温度
760℃ 磁铁失掉磁性的居里温度
700℃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烧成温度
600℃ 生物质快速分解温度
500℃ 合成氨反应温度
485℃ 金星表面温度
329.8℃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地热流体温度
178.5℃ 胆甾醇苯甲酸脂转化为液晶的温度
127℃ 月球白天阳光垂直照射地方的温度
101.42℃ 重水的沸点
100℃ 水沸腾并汽化
90℃ 聚合酶链式反应中DNA变性温度
60℃ 夏季沙漠地区常见温差
50℃ 彗星接近太阳时的表面温度
41℃ 鸟的平均体温
37℃ 人的平均体温
28℃ 中生代地球赤道附近的年平均气温
24℃ 人在室内感觉舒适的温度
21℃ 中国南海表层水温与800米深层水温之间温差
20℃ 冬季黑潮表层水温
20℃ 火星赤道地区白天地表高温度
9℃ 冰期气温平均气温与现在平均气温的差值
6℃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幅
5.5℃ 对流层每升高1000m气温的降幅
5℃ 近一次冰期至今全球平均温度升幅
4℃水在此时密度大
0.6℃ 20世纪地球平均气温升幅
1015℃ COBE卫星探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极微小辐射温度变化
0℃ 水的冰点
0℃ 蔬菜水果储存适宜温度
零下29.8℃氟利昂-12的沸点
零下43℃ 谷神星表面的平均温度
零下70℃ 北极低气温
零下94.5℃ 南极极点的低气温
零下140℃ 土星的表面温度
零下180℃ 土卫六表面的日平均温度
零下233℃ 冥王星的表面温度
零下248℃ 柯伊伯带天体“2003UB313”的表面温度
零下260℃ 星际尘埃的温度,
零下265.93℃ 铅变成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零下269℃ 氦的液化温度
零下270.15℃ (2.7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
零下270.9℃ 液氦变为超流体
零下272.66℃ 欧洲核子中心制造反氢原子时的温度
零下273.16℃ 零度
作者介绍
张九庆,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研办副主任。研究领域:科学共同体、学术不端、科普。著有《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安徽教育出版社),主编《数量中的科学》(黑白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文摘
序言
《奇妙的温度(第2版)》——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充满了一种探索未知、发现新大陆的召唤感。张九庆,这个名字虽然我不太熟悉,但却有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感,仿佛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向导,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我对“温度”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充满了好奇,它既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存在,又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变幻出各种与温度相关的奇妙现象,让我大开眼界。也许,它会从我们最熟悉的体温入手,讲解身体内部的精密调控,再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比如地球气候的变化,或者宇宙中的温度分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呈现出来,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且从中获得启迪。9787564095437这个ISBN号,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像是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预示着一段精彩绝伦的阅读旅程的开始。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货架上瞥见《奇妙的温度(第2版)》这本书时,我几乎是立刻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张九庆,这个名字给我一种踏实、严谨的感觉,我猜测这会是一本内容扎实、条理清晰的书籍。而“奇妙的温度”这个主题,则充满了想象空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解读“温度”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是会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解释热力学定律,还是会探讨温度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抑或是会深入研究生物体如何感知和适应温度的变化,比如冬眠的动物,或者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我尤其期待“第2版”所带来的更新和完善,或许它会包含一些最新的科学发现,或者对某些概念进行更深入的阐释。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等待被开启的宝箱,里面可能蕴藏着关于我们生存环境,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见解。我希望它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结合起来,让我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奇妙的温度(第2版)》,就像一个充满诱惑的引子,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张九庆,这个作者的名字,虽然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我相信,一个能够触及“奇妙的温度”这样既宏大又贴近生活的主题的作者,一定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我对于那些能够将科学知识用一种诗意或者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奇妙的温度》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从极地冰川的严寒,到赤道雨林的酷暑,从滚烫的岩浆,到冰冷深海的极限;从我们身体内部的体温调节,到宇宙深处恒星的能量释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温度的线性认知,让我看到它在宇宙万物中的交织与变幻,理解它如何驱动着物理世界的运行,又如何在生命演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例子中,让我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知识,也能轻松理解,并沉醉其中。9787564095437这个ISBN,对我而言,更像是开启一段知识探索的通行证。
评分我一直对自然界中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刻道理的现象特别着迷,而“温度”无疑就是其中之一。它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当我在书店看到《奇妙的温度(第2版)》这本书时,我immediately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住了。张九庆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熟悉,但“奇妙的温度”这个主题,就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想,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侦探小说,带领我们一层层剥开温度背后的奥秘?会不会从最基础的物理学原理讲起,解释什么是热量,什么是能量,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周围的一切?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画面:夏天冰镇饮料的清凉,冬天炉火的温暖,还有那些需要特定温度才能生长的植物,以及那些只能在极低或极高温度下存在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个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神奇的世界。特别是“第2版”这个字眼,似乎暗示着这次的解读会更加深入,更加完善,可能会包含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更详尽的解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颠覆我对于“温度”这个概念的认知,又会带来多少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奇妙的温度(第2版)",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深刻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温度”的探索之旅。张九庆老师,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沉稳和智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他对某个领域深入的钻研和独到的见解。而9787564095437这个ISBN号,虽然只是一个数字标识,但在我看来,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这本书的身份信息,更可能是一扇通往知识宝藏的大门。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科学原理的书籍,总是充满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温度”固有的认知,让我看到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痕迹,以及它在更广阔的科学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也许,它会从物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热量的传递和物质状态的变化;又或许,它会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生命体如何感知和适应温度的变化;甚至,它可能会触及心理学或社会学层面,探讨“温度”在人际关系和情感中的象征意义。总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一种“待发掘”的神秘感,一种迫切想要翻开扉页,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奇妙的温度”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