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分判與融通:當代新儒傢德性與知識關係研究
定價:29.00元
作者:趙衛東
齣版社:齊魯書社
齣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53331685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齊魯文化研究中心作為教育意味深長上屬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深入研究、探討和弘揚齊魯文化為已任。《齊魯文化學術文庫》是齊魯文化研究中心設置的係列重要研究課題。其內容涵蓋齊魯文化研究的多個層麵,除瞭理論研究以外,也包括應用性的研究。承擔《文庫》中各書的作者,都是在齊魯文化研究方麵卓有成效的專傢、學者。他們中既有學識淵博、造詣深厚的老一輩學者,也有朝氣蓬勃、根基紮實的年輕一代學界新人。所列入文庫的,都經過多位同行專傢的審定,其內容不僅嚴肅、認真,而且具有創新性。但願這一套《齊魯文化學術文庫》的齣版,能為各階層人士學習、研究和探討齊魯文化起到幫助作用,對齊魯文化的發揚光大産生積極的效果。
目錄
總序
引論
章 傳統儒傢處理德性與知識關係的方式
節 原始儒傢對德性與知識的閤一與貫通
第二節 宋明儒學對德性與知識的區分和重德輕智傾嚮的形成
第二章 20世紀德性與知識關係問題的凸顯
節 文化的衝突與生命的睏惑
第二節 生命的睏惑與形上的解決
第三節 現代化與後現代化的兩難抉擇
第三章 張君勱對道德與知識的並重並行
節 道德與知識的分野與反智主義的傾嚮
第二節 道德與知識的並重並行
第三節 由新理智以達於新道德
第四節 尊德性與道問學、窮理與緻良知的閤
第四章 梁溟對德性與知識貫通的理論嘗試
節 德性與知識的雙棄雙遣
第二節 由直覺轉變齣理智
第三節 由理智上升到理性
第五章 熊十力對德性與知識的雙嚮貫通
節 中西文化的區彆與會通
第二節 科學與哲學的分疏現相需
第三節 體用不二而畢竟有分
第四節 性智與量智並行而不相悖
第五節 仁智這彆與仁智閤一
第六節 緻良知與格物窮理的統一
第六章 牟宗三對性與知識的貫與圓融
節 客觀麵的確立與新外王的開齣
第二節 智窮見德
第三節 良知自我坎陷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趙衛東,1970年生,山東壽光人。1994年、1997年與2003年分彆獲山東大學哲學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1997年7月到山東師範大學政法學院任教,2003年8月被教育部省屬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聘為校內專職研究人員。現為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非常有意思,《分判與融通:當代新儒傢德性與知識關係研究》,光是聽起來就覺得是一本很“硬核”的學術著作。我一直對中國哲學,特彆是新儒傢的思想很有興趣,但往往覺得這類著作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流於錶麵,很難真正深入到其思想的精髓。這本書名中的“分判”和“融通”兩個詞,就暗示瞭作者在處理德性與知識的關係時,可能采取瞭一種既能區分又能在更高層麵整閤的進路。我對“德性”和“知識”這兩個概念在新儒傢體係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一直很好奇,它們是如何被理解和界定的?是先有德性纔能獲得知識,還是知識的獲得能促進德性的養成?或者,兩者之間是一種更復雜、更動態的辯證關係?當代新儒傢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如何迴應現代社會對知識和德性的挑戰?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作者趙衛東先生很可能對這些問題有著深刻的洞察,並且試圖通過對這一核心議題的研究,來呈現當代新儒傢思想的最新進展和獨特價值。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夠清晰地梳理齣這種“分判”與“融通”的邏輯,並且提供有力的論證,那麼對於理解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以及它如何迴應現代性挑戰,都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分判”的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區分“德性”與“知識”的,以及這種區分又如何為後續的“融通”奠定基礎。
評分我拿到《分判與融通:當代新儒傢德性與知識關係研究》這本書,第一反應就是這個題目太有深度瞭!“分判”和“融通”這幾個字,就好像是哲學思辨中的兩種極緻狀態,它們在一起,勾勒齣一種復雜而精妙的智慧圖景。一直以來,我對儒傢思想中關於“學”與“修”的關係就很有興趣,但總覺得很多論述要麼是把“學”(知識)看作是“修”(德性)的工具,要麼是把“修”看作是“學”的先決條件,似乎缺少瞭一種更為細緻和辯證的審視。這本書名就恰好觸及瞭我的睏惑點。我猜想,作者趙衛東先生可能在書中對“德性”和“知識”各自的內涵、外延以及它們之間的界限進行瞭深入的“分判”,也就是說,清晰地界定瞭它們各自的獨立價值和運作方式。然後,在此基礎上,又通過“融通”的視角,探討瞭它們之間如何能夠相互滲透、相互滋養,從而形成一種更為完整的人格和更為成熟的智慧。我特彆好奇,當代新儒傢在這種“分判”與“融通”的邏輯下,是如何迴應現代社會對專業知識的需求,同時又如何防止技術理性對道德精神的侵蝕。這種處理方式,肯定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力求找到一種更為圓融和動態的平衡。這本書名本身就承諾瞭深刻的哲學思辨,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讀到《分判與融通:當代新儒傢德性與知識關係研究》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儒傢智慧的片段。一直以來,儒傢都強調“知行閤一”,但“知”與“行”之間,尤其是“德性”與“知識”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內在聯係和張力,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很多時候,我們容易將德性看作是一種內在的修養,而知識則是一種外在的認知。但真實的哲學思考,往往是復雜而微妙的。這本書名中的“融通”二字,讓我感到振奮,因為它暗示瞭作者可能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割裂,而是試圖找到一種連接和整閤的路徑。我很好奇,在當代新儒傢的語境下,這種“融通”是如何實現的?是藉助於現代哲學的一些理論工具,還是在傳統儒傢思想內部尋找新的解釋空間?“分判”則錶明,在進行融通之前,作者對這兩個概念的界定一定是清晰而審慎的。我很想知道,趙衛東先生是如何理解“德性”的,它包含哪些要素?而“知識”又是如何被定義的?它們之間的界限在哪裏?又在何處可以交匯?這本書的題目就好像打開瞭一扇門,讓我對新儒傢思想中關於道德主體和認知主體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係,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些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學命題。
評分《分判與融通:當代新儒傢德性與知識關係研究》這個書名,以一種十分精確且富有哲學意味的方式,點齣瞭當代新儒傢思想中的一個關鍵議題。我長期以來對儒傢哲學,尤其是其關於人格塑造和知識建構的論述深感興趣,但常常覺得現有的解讀要麼過於強調德性的先驗性,將知識視為德性的附庸;要麼過於側重知識的理性力量,忽視瞭情感和道德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這本書名中的“分判”二字,預示著作者對“德性”與“知識”的獨立性、差異性有清晰的認知,這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哲學辨析。而“融通”則進一步錶明,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緻力於揭示它們之間更為深刻、更為動態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促進。我猜想,趙衛東先生很可能在書中探討瞭當代新儒傢如何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儒學關於“仁”、“義”、“禮”、“智”等概念的基礎上,結閤現代社會中知識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現實,重新思考德性與知識的關係。例如,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的“德性”知識分子?知識的邊界在哪裏,又如何被德性所引導?這些問題都非常具有現實意義。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充滿瞭智識上的挑戰,讓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評分對於《分判與融通:當代新儒傢德性與知識關係研究》這個書名,我首先聯想到的是中國哲學中“道”的體悟與“器”的運用之間的辯證關係。德性,在我看來,更偏嚮於“道”的層麵,是一種人格的完善與價值的堅守,是成為一個“君子”所必備的品質;而知識,則更接近於“器”的層麵,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所依賴的工具和能力。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有瞭高尚的德性,自然而然就能獲得真切的知識;反之,擁有淵博的知識,也必然會提升一個人的道德水平。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道德高尚的人,其知識麵可能並不寬廣,而一些學富五車的人,卻可能品德不端。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恰恰是“分判”的意義所在。我想,這本書的作者趙衛東先生,一定在對“德性”與“知識”進行嚴謹的區分之後,更進一步地探討瞭它們之間“融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闡釋,當代新儒傢是如何在保持儒傢傳統核心價值的基礎上,藉鑒和吸收現代思想的精華,從而構建起一套既能彰顯人格之美的德性論,又能迴應知識時代挑戰的知識論。這其中,關於“分判”的邏輯清晰度,以及“融通”的創新性,都將是我關注的重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