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
定價:33.00元
作者:魏秀敏、丁賽
齣版社: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113462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簡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女兒是上天恩賜給父母的*貴重禮物,因為她們基本擁有世界上*美好的元素:善良、美麗、純潔、天真、溫柔、勤勞、堅韌、謙和……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女兒是優雅幸福的公主和端莊秀美的女神。那麼,我們就須以無限的愛心、專心、細心、精心、誠心、悉心、耐心成就優雅幸福的公主和端莊秀美的女神!
——魏秀敏
八年過去,百味存心。益清楚地領悟到,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博士不過是個學位,而離傢則是一種長大;牛津不過是一所大學,而生存則是一種曆練;名目繁多的奬學金不過是一筆物質,而漂泊則是一種成熟。
——丁賽
內容提要
本書是《從天津到牛津:好孩子是培養齣來的》的姊妹篇,書中收集瞭女兒留學八年期間與媽媽數十萬字的EMAIL往來。每一位留學生初到異國所麵臨的林林總總,諸如搬傢問題、吃飯問題、洗衣問題、做衛生問題、買電腦問題、辦理銀行賬務問題、學業壓力問題、操持傢務問題,等等,女兒殷殷提問,母親耐心解答。字裏行間女兒在異國他鄉所經曆的恐慌、孤獨、艱難、痛苦和無助,傢鄉母親的深情厚愛、精心嗬護和潛心指導,曆曆在目,感人至深。從細節處展現一代留學生艱苦奮鬥的足跡,更體現齣傢鄉母親的和睿智。
目錄
序一 媽媽談丁賽的單飛旅程
序二 丁賽談自己的單飛旅程
單元 初臨英國——陰霾中的泥濘(2001年9月~2001年12月)
第二單元 新的一年——曙光中的跋涉(2002年1月~2002年8月)
第三單元 重迴伯明翰——春風中的匆匆(2002年9月~2003年12月)
第四單元 再到伯明翰——陽光下的攀登(2004年1月~2005年9月)
第五單元 走進牛津大學——坦途上的徵程(2005年10月~2006年12月)
後記
作者介紹
媽媽,魏秀敏,教授。 1968-1975:紡織工人、赤腳醫生、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到公司黨委委員。 1975-1978:南開大學首屆世界經濟專業本科。 1993-1996: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 1978-2008:天津外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性格特點:敏銳、好學、堅忍、
文摘
序言
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它簡潔而富有詩意,直擊人心。“從天津到牛津”這幾個字,已經構建瞭一種空間上的距離感,而“母子情兩地書”則瞬間將這份距離轉化為一種情感的連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樣一段跨越空間的旅程中,母子二人是通過怎樣的文字,傳遞著彼此的情感。我猜想,母親的信中,一定充滿瞭她對兒子在異國生活的細緻關懷,關於飲食起居的叮囑,關於學業進步的鼓勵,以及她作為長輩的人生智慧。而遠在牛津的兒子,在麵臨學業壓力、文化差異的同時,又會如何迴應母親的關切?他的迴信,是否會是他心路曆程的真實寫照,是他剋服睏難的勇氣,以及他對母親深沉的愛與思念?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段穿越時空的對話,它用最樸實、最真摯的文字,描繪瞭一幅動人的母子深情畫捲,讓我對親情的偉大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所蘊含的“距離”與“親情”的張力,讓我充滿瞭好奇。當“從天津到牛津”這樣的地理坐標齣現,我立刻聯想到的是一個孩子背井離鄉,去往一個遙遠且充滿學術氣息的地方求學。而“母子情兩地書”則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情感的連接。我猜想,這本書中,每一封信都承載著母子之間獨特的情感交流。母親的信,一定充滿瞭她對兒子在異鄉生活的點滴關懷,對兒子學業的期盼,以及她作為母親的智慧與經驗。兒子在牛津的學習生活,想必充滿瞭挑戰與機遇,而他的迴信,則會是他成長曆程的真實寫照,是他對母親的感激,以及他對傢鄉的思念。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那些充滿細節、飽含深情的文字,去感受這份跨越地域的母子深情,去體會文字的力量如何能夠連接心靈,溫暖彼此。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源於它那獨特的書寫視角——“母子情兩地書”。在信息爆炸、溝通便捷的當下,書信這種略顯傳統的交流方式本身就帶著一種懷舊和儀式感。我猜測,這本書所呈現的,並非簡單的問候與告知,而是承載著更多深沉的情感和人生體悟。當兒子遠赴重洋求學,母親的牽掛便如同綿長的絲綫,通過每一封信傳遞。我設想,信中會包含多少對兒子健康、學業的叮囑,多少對未來生活的期許,以及多少對歲月流轉的感慨。而遠方的兒子,又會以怎樣的筆觸迴應這份深情?是稚嫩的報喜,還是成長的煩惱,抑或是對母親健康安危的關切?這種一來一迴的書信往來,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沉澱和升華。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個母親是如何用智慧和愛,引導孩子在異國他鄉獨立成長,又如何在信件中,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到對兒子的教育之中。同樣,我也好奇兒子又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蛻變成一個有擔當、有思想的青年。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段凝聚瞭時光、情感和成長的珍貴記錄。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感覺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於親情的理解。在當今社會,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用更快捷、更直接的方式溝通,但書信,這種帶著溫度和儀式感的交流方式,往往承載著更深的情感。我猜測,“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這本書,就是將這種深沉的情感,通過一封封跨越國界的信件,娓娓道來。我非常好奇,母親會在信中,分享怎樣的生活感悟,她是如何在兒子遠行後,調整自己的心態,又如何用文字給予兒子無聲的支持和鼓勵?而兒子,又會在牛津的求學過程中,經曆怎樣的挑戰,又是如何將自己的成長和對母親的思念,融入到迴信之中?這種“兩地書”的形式,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能夠記錄下兒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母親情感的變化,以及母子之間日漸加深的默契。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兩個人的故事,更是關於親情如何在時空的阻隔下,依然能夠熠熠生輝的證明,它會讓我反思自己與傢人之間的溝通方式。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它獨特的錶達形式——“兩地書”。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溝通瞬息萬變的時代,書信這種稍顯復古的交流方式,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和厚重感。當“母子情”與“兩地書”相結閤,我仿佛能想象到,那些跨越山海、飽含深情的文字,將如何勾勒齣一幅動人的親情畫捲。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母親是如何用文字,將她對遠方兒子的思念、牽掛、鼓勵,以及她對生活、對人生有著怎樣的感悟,一點一滴地傳遞齣去。同時,我也好奇,兒子又會以怎樣的筆觸,迴應母親的關懷?他會分享在牛津的求學經曆,他所遇到的挑戰,他的成長點滴,以及他對傢的眷戀和對母親的愛。這種書信往來,在我看來,是情感最真摯、最直接的流露,也是一種時間沉澱下的情感升華。這本書,我猜想,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親情的書,更是一份關於成長、關於人生、關於愛在時空中流轉的珍貴見證。
評分當看到“從天津到牛津”這個具體的地名組閤,我的腦海中立刻勾勒齣瞭一幅畫麵:一個在渤海之濱蓬勃發展的城市,與一個曆史悠久的學術聖地,這其中的地理距離和文化差異,本身就充滿故事性。而“母子情兩地書”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情感的紐帶。我非常好奇,在這樣一段跨越地域的旅程中,母親和兒子之間是通過怎樣的文字進行交流的?他們會分享在天津的生活趣事,還是牛津的學術探索?我猜想,母親的信裏,一定充滿瞭對兒子在外生活的細緻關懷,從飲食起居到人身安全,每一個細節都傾注著她的愛。而兒子,也必然會在信中,匯報自己的學業進展,分享遇到的睏難和取得的成就,同時也錶達對母親的思念和感激。這種書信形式的交流,遠比即時通訊更能讓人沉下心來,仔細斟酌每一個字句,也更能傳遞齣情感的深度和溫度。這本書,仿佛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得以窺見一段母子情誼在異國他鄉的成長與維係,我相信它會給所有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讀者帶來深深的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如同一個溫柔的邀請,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從天津到牛津”,這兩個地理位置的跨越,暗示著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而“母子情兩地書”,更是將這份旅程與最純粹的親情緊密相連。我對於這本書的期待,並非來自對具體內容的預知,而是源於對情感內核的好奇。我猜想,在這兩地書信往來中,會濃縮瞭無數的細節和情感。母親的叮嚀,或許包含著她對兒子在外安危的擔憂,對他生活的細緻關懷,以及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兒子的迴復,則可能展現齣他在牛津的學習生活,他在異國他鄉的成長與蛻變,以及他對母親的感激與依戀。這種通過書信進行的深度交流,比任何即時通訊都更能沉澱情感,更能體現文字的溫度和力量。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母親如何用她的愛,成為兒子最堅實的後盾,也看到一個兒子如何在母親的關懷下,茁落地成長。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一位母親,在天津的傢中,提筆寫信;一位兒子,在遙遠的牛津,拆閱信件。這種跨越山海的連接,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溫情。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母子親情,以及它在距離和時間麵前,是如何變得更加堅韌和深沉。我設想,母親的信中,一定充滿瞭對兒子細緻入微的關懷,關於生活上的照顧,關於學業上的期盼,甚至關於人生的引導。而兒子,在牛津的學習生活,一定充滿瞭挑戰,但我想,他也會在信中,與母親分享他的點滴進步,他的睏惑與成長,以及他對傢鄉和母親的無盡思念。這種書信的往來,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傾訴,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無聲的陪伴。我相信,這本書能夠觸動每一個讀者的內心,讓我們重新審視親情的重要性,以及用何種方式去維係和錶達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探索欲。“從天津到牛津”,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可能是一種人生階段的飛躍,一種視野的拓展。而“母子情兩地書”,則瞬間將這種跨越與情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常常在想,當孩子長大,需要獨立去麵對更廣闊的世界時,父母的心情是怎樣的復雜?尤其當孩子遠行至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比如牛津,那個充滿曆史底蘊和學術氛圍的城市,母親的牽掛和兒子的成長,究竟會在書信中留下怎樣的印記?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以一種極其真摯、細膩的筆觸,描繪齣母子兩人各自的生活片段,以及他們之間通過書信傳遞的深層情感。我猜想,書信中或許會有關於文化碰撞的趣聞,關於剋服睏難的勇氣,關於獨立思考的曆練,當然,也一定少不瞭對傢鄉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思念。這不僅僅是一份情感的記錄,更可能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傳承、關於愛在時空中延續的生動教材。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讀來內心柔軟卻又充滿力量的書。初拿到它,被“母子情兩地書”這幾個字深深吸引,仿佛能聞到跨越山海的情意。我一直覺得,母子之間最純粹的情感,往往蘊藏在最細微的言語和最尋常的日常裏。這本書,正是一次將這種細膩情感放大,用文字精心打磨的呈現。我好奇,在相隔遙遠的國度,母親與兒子是如何通過書信維係情感,又會在字裏行間分享怎樣的生活點滴。是關於學業的艱辛與喜悅,是關於異國生活的適應與挑戰,還是關於對傢鄉的思念與牽掛?我期待著,在那些熟悉的筆觸下,能窺見一個溫暖的傢庭,一種深沉的羈絆。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親情的書,我猜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視另一種文化背景下的成長曆程,以及父母在子女遠行時那份默默的支持與無聲的牽掛。讀著這本書,或許我們也能從中找到自己與傢人溝通的方式,學會用文字傳遞愛,用書信溫暖遠方的親人。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溫暖,去體味那份飽含深情的兩地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