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家精要 苏轼
定价:16.80元
售价:11.4元,便宜5.4元,折扣67
作者:梁归智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1549526
字数:100000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融合儒、道、佛三教思想,在诗、词、文、赋、书法和绘画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秀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家精要·苏轼》从人世之功、出世之逸、文艺之达以及思想之丰与通、人情之挚与厚几个方面,对苏轼一生的政治功业、文学艺术成就、家世生平、师友交游等作了简明扼要而深入浅出的介绍,同时对苏轼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文、赋、书法和绘画作品作了赏析,显示了苏轼作为“中华文曲星”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同一般的意义大仁者的情怀与“诗意栖居”的完美结合。
梁归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资格,1995至1996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约克学院哲学系、2006至2008年在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东方文化系任客座教授。已出版学术文化著作20种。
这本书的选材和剪裁角度处理得非常精妙,它没有试图包罗万象地涵盖苏轼的全部成就,而是极其精准地抓住了那些最能体现他“全才”特质的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关于他诗词的流变,作者没有用那些学院派的、晦涩难懂的术语去解释,而是通过对比他早年意气风发和中年沉郁顿挫的作品,直观地展示了“人生成就”对“艺术风格”的决定性影响。再说说他的书法和绘画,书中对“丰腴古拙”的书法特点的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寥寥数语就抓住了其神韵。我感觉作者对苏轼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他知道哪些是真正构成苏轼独特魅力的核心要素,并用最凝练的语言将其提炼出来,让读者能迅速抓住重点,形成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知框架。这种高度的概括能力,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精准的判断力。
评分这本《大家精要 苏轼》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能比的。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色调,配上鎏金的书名,显得既古典又大气,让人联想到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身上那种历经沧桑却依然豁达洒脱的气质。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号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尤其是那些插图或者版画的穿插,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没有喧宾夺主,又为文字增添了视觉上的趣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设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可以看出编者在梳理苏轼一生的经历和文学成就时,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的。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格调,完全对得起“大家精要”这个名号,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精装书,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苏轼复杂性格的多面性呈现。我们都知道苏轼是“坡仙”,是豪放派的代表,但这本书却非常坦诚地展示了他作为“人”的一面: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误、对家人的牵挂、甚至偶尔流露出的世俗的烦恼。这种不回避、不神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苏轼这个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可亲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他与“旧党”、“新党”之间纠葛的叙述,作者的处理非常高明,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从历史的大势和人性的局限性角度去阐释,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些复杂的党争时,能保持一种超然的、历史的眼光。这种平衡的视角,避免了将苏轼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升华的伟大灵魂。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如何理解苏轼的豁达”这一主题上,提供了我从未获得过的全新视角。很多介绍苏轼的书籍,往往将他的豁达归结为一种天生的乐观主义,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豁达背后所需要的巨大心力——它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将痛苦转化成了洞察力与幽默感。书中对苏轼晚年“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诗意浪漫,而是结合了他对佛道哲学的参悟、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认。这种分析使得“豁达”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形容词,而是一种在巨大压力下通过理性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一位古人,更像是获得了一套应对人生困境的思维工具。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具有了深刻的当代人生指导意义。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的叙事笔触深深吸引了。那种将历史事件的宏大背景与苏轼个人命运的细微起伏结合起来的叙述方式,简直是大师级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苏轼的生平大事记,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我们带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北宋时代。特别是对他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些“贬谪之地”的描写,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不甘心,以及最终在困境中淬炼出的超然物外,文字里充满了画面感和情绪张力。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研究苏轼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去体会他文字背后的真实心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赞美。这种“共情式”的解读,让原本枯燥的历史人物鲜活了起来,仿佛他就在你身边低声倾诉着自己的抱负与失落。这种深度挖掘人物内在世界的写法,比起一般的传记作品,更具有打动人心、引发读者思考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