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诺曼 福斯特的作品与思想(附CD-ROM光盘一张)/大师系列
定价:35.00元
作者: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5083307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诺曼·福斯特特有着非常独特的奋斗经历,他的传记,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巨著的创作题材,这位自称为“迟到者”的建筑师曾影响着现代主义发发展。诺曼·福斯特建筑实践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但整合了建筑物结构系统,还以多种方式完善建筑的功能。建筑设计的游戏规则在不断变化,而福斯特总是能够使他的建筑适应这一转变,在转变中却从未失原有的形式和人性化的东西。
内容提要
诺曼·福斯特是当今世界有影响的建筑大师之一。本书选编了他本人近年来所发表的演讲、相关建筑评论家的评论,使大家能对福斯特的建筑创作思想有的了解。然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福斯特的建筑作品,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示了福斯特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
本书适合于建筑设计工作者以及建筑院校师生阅读。
目录
序
一 关于诺曼·福斯特
诺曼·福斯特生平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简介
二 诺曼·福斯特建筑风格解析
福斯特的建筑
诺曼·福斯特在普利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普利策建筑奖评判委员会的评议
三 重点作品解析
徳国析林国会大厦
徳国法兰克福徳意志商业银行总部
中国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厦
四 建筑作品赏析
英国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
英国雷诺汽车公司产品配送中心
英国斯坦迪徳机场
法国加里艺术中心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萨克洛美术馆
西班牙巴塞罗那信息传输塔
英国多克福徳美国航空博物馆
日本东京世纪大厦
西班牙毕尔巴鄂地铁
徳国商务促进中心和远程技术中心
英国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新月楼
日本东京千年塔
美国乔斯林艺术博物馆扩建设计
中国香港国际机场
西班牙巴伦西亚会议中心
法国米约高架桥
英国伦敦市政厅
英国大英博物馆“大展苑”
美国斯坦福大学临床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上海久事大厦
英国威尔士国家植物园大型玻璃温室
英国伦敦“千年大厦”
英国伦敦千年桥
英国伦敦瑞士再保险总部大厦
英国麦克伦技术中心
中国首都机场扩建工程
附 获奖作品一览表
主要建筑作品一览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写法,反而更像是一部由若干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案例研究”拼接而成的拼图。每一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详尽地记录了福斯特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在不同地域、面对不同气候和文化背景时所采取的策略。比如,关于香港汇丰总行大厦的那一段论述,着重探讨了如何在一个极为拥挤的城市核心区实现高效的内部流线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引入自然通风系统来降低能耗,这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城市高密度开发应对策略的教科书。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福斯特本人职业生涯中的几次关键“转折点”的探讨,比如他与理查德·罗杰斯等人的早期合作,以及后来独立发展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这些非技术性的叙述,让这位被神化的建筑师显得更加真实可感,有血有肉。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具有全球视野的顶尖设计师”的非正式指南,充满了行业内部的真知灼见。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枯燥乏味,毕竟探讨的是一位如此重量级人物的“作品与思想”。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标志性的项目时,作者似乎化身为一位带着读者漫步在建筑现场的导游。比如,在描述柏林德国国会大厦的穹顶时,那种对光线如何被引入中心大厅,如何象征性地表达了透明治理的理念的描写,让我仿佛能闻到那里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光影交错的震撼。这种文学性的笔触,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高深建筑理论的门槛。而且,书中对“技术美学”的探讨非常到位,它清晰地阐释了福斯特如何将最新的工程技术(如先进的幕墙系统、轻量化结构)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使得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焕发出生命力,这正是其作品超越纯粹功能主义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它需要时间和专注力去慢慢消化。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不是去研究那些精美的平面图,而是反复咀嚼作者关于“场所精神”的论述。福斯特的作品常常被批评为太过国际化、缺乏地域特色,但这本书巧妙地通过剖析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依然通过微小的细节(如当地的通风策略、材料的肌理)来回应特定的地理环境,来反驳了这种单一的看法。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能立即找到具体的建筑实例来支撑,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说服力。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现代主义建筑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高端、且充满洞察力的视角,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建筑传记或项目画册的范畴。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建筑巨匠诺曼·福斯特的厚重之作,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那种严谨与敬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黑白分明的版面布局,让人在翻阅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他那些标志性的玻璃与钢铁构筑的空间之中。内容上,作者并未将笔墨过多地集中于福斯特那些家喻户晓的地标项目,而是深入挖掘了他设计理念的哲学根基。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性”的剖析,那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对材料选择、自然光影的精妙调控,以及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深刻洞察,将这些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可感知的空间体验。书中大量的早期草图和设计手稿的呈现,极大地满足了我这样一个深度爱好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位大师从最初的灵感到最终实现的思维轨迹。那种对细节的偏执、对功能与美学的完美平衡的追求,无不体现出“高技派”的精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造型欣赏,而是开始探究隐藏在结构背后的智慧与人文关怀。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对福斯特早期思想的梳理上做得尤为出色,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他后来的设计成熟期至关重要。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项目清单,而是通过对特定时期(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思潮的背景描绘,来解释福斯特为何会选择走上“高技派”的道路。书中提及的对“机器美学”的早期迷恋,以及如何受到前辈如让·普鲁维等人的影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光谱。这种深挖历史根源的做法,让福斯特的建筑风格不再显得突兀,而是成为了特定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此外,书中对福斯特的演讲和访谈记录的引用也十分精准,它们像是一个个精准的锚点,定位了他对建筑界各种争议话题的立场,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作品集,更是一部思想辩论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