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在等你

记得有人在等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辉,叶匡政等 著
图书标签:
  • 爱情
  • 治愈
  • 成长
  • 温暖
  • 等待
  • 情感
  • 小说
  • 青春
  • 现实
  • 治愈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5694
商品编码:297055733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记得有人在等你

: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李辉、叶匡政等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99056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六位作者分别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是学者、作家、出版人或媒体人,都和文字打交道,对个人生活和时代变化都很敏感,其笔下的文字更是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内容提要


《记得有人在等你》是京城六位文化人的随笔集,精选了能温暖我们内心、有文化含量的文章,比如,“乡情乡愁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渐行渐远的“乡村记忆”;比如,“书情书意”,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梦中故乡一样,书是人生的 一部分;比如“远行”,用一句时尚的话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比如“追忆”,那些离我们远去的人们,又 何尝真正离开过我们;比如“慢生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急急匆匆,跌跌撞撞,到头来,才体味到,“慢,才是活着 ”本书既是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也是大众生活状态的缩影。时代大背景下,每个人都需要在现实中寻找到内 心的关照,并由此使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

目录


六人行(代序)

故乡
家乡是一个风雨飘摇的鸟巢 6
故乡虽小,也有 10
我与合肥的精神史 14
过年回家,一个文化密码 20

县城故事
小城医院 26
给我点爱,我的护士姐姐 29
县城里的中国故事 32
“月亮和六便士” 35
往事灰暗,只挑明亮的来回忆 38

暖男
你是我的女儿 44
老男人都有一颗旧灵魂 49
幸福结局 52
这个暖男终成了孩子他爸 57
世上已无孙悟空 60
追忆
海子:渴望在夜里死去 64
路遥:农村青年的平凡世界 67
黄宗洛:小角色,大演员 76
萧红:寂寞而零乱的灵魂 79
二十七岁,那些短命的偶像们 89

那人,那书
《万历十五年》如何走进中国 94
美丽如斯:项美丽的中国故事 103
晚明,南方那些文艺大咖们 117
杜拉斯的中国情人 119
短暂的美丽,长久的毁灭 122
荣誉归乌尔比诺,爱情归阿里萨 126
老男人可以读点村上春树 129
查理,记得有人等你啊 132
塞林格: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135

栖居
到三联书店夜读 146
在地铁里偷偷摸摸看书 149
在陌生情境营造诗意时空 151
孤独图书馆是场难圆的梦 153

阅读
刘慈欣比雨果奖更重要 158
这仍是一个谈诗色变的时代 161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164
爱喝酒的佐高信是书评辣手 168
鸡汤占领强内容介质令人忧伤 172
淘书者自得其乐 176
日记,秘密的私人文本 183

戏里戏外
双面贾樟柯 188
当万方遇到赖声川 193
李安的文化漂流 196
《星际穿越》:保守派诺兰的情感表达 199
遇到安迪怎么办 202
《纸牌屋》为什么这么火 205
憨豆:中产阶级的灵魂 207
行走
苏州的那口老井 212
墙上的笔墨 215
周达观和苏慧廉:在历史中穿行 218
凡高兄弟在此相会 222
风笛之国,文学之乡 234
在瑞典,读拉格维斯特诗歌 247
雷马根桥,那些旧时故事 253
巴顿将军,要死就死在士兵的怀里 256

活着
当时尚把自恋塑造成一种生活态度 260
到荒原和传统中寻找生态良知 263
美好的生活方式是物我共生 268
慢才是活着 272

作者介绍


李辉:1956年生人,上海复旦大学毕业,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现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编辑。主要著作《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等。
叶匡政:1969年生人,诗人,专栏作家,《凤凰周刊》主笔。著作《格外谈》《可以论》等。
韩浩月:1973年生人,《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专栏作家。著作《错认他乡》等。
绿茶:1974年生人,荐书人,人民网读书频道前主编,热门受追捧的图书推广人,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著作《在书中小站片刻》。
潘采夫:1974年生人,《南都周刊》主笔、《新京报》等专栏作家。著作《十字街骑士》等。
武云溥:1981年生人,《文史参考》前执行主编,《全球商业经典》主笔。著作《生如逆旅》。

文摘


序言



《静待花开:人生中的期许与重逢》 一、 扉页寄语:无声的承诺 “有些等待,并非虚无;有些相遇,早已注定。” 这句简短的扉页寄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将读者带入一个关于等待、关于期许、关于生命中那些不动声色的承诺的深邃意境。它预示着,这本书即将展开的故事,无关轰轰烈烈的爱情,无关惊心动魄的冒险,而是关于那些埋藏在心底,随着岁月缓缓沉淀,却从未因此褪色的情愫。它告诉你,即使光阴荏苒,总有一个人在时间的某个节点,怀揣着一份执着,静默地守候。 二、 故事的起源:一张泛黄的照片 故事的起点,或许是一张被遗忘在旧相册角落里的泛黄照片。照片上,两个青涩的少年少女,笑容灿烂,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们或许是在那个夏日的午后,一同在老榕树下许下过一个只有彼此才懂的秘密;或许是在那个分别的站台,挥手告别时,约定了下一次重逢的地点和时间。这张照片,是回忆的引信,是情感的锚点,它将读者拉回到那些纯真而美好的年代,也预示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叙事即将展开。 三、 等待的形状:不同的人生轨迹 人生是一条无法预知的河流,每个人都在其中顺流而下,各自经历着潮起潮落。这本书,便描绘了不同个体在这条河流中的遭遇。 那些坚守的人: 他们或许是那些在原地静静等待的恋人,即使相隔千山万水,即使生活布满了荆棘,他们依然相信,在那头的某一天,对方会回到身边。他们将等待化为一种力量,支撑着自己度过孤独的夜晚,将对未来的憧憬编织成一针一线,缝补着现实的缺憾。他们或许是艺术家,将等待中的灵感凝练成不朽的作品;或许是科学家,将等待中的突破化为改变世界的发现;或许是普通人,将等待化为对家人的默默付出,对孩子的耐心养育,对生活的热爱与经营。他们的等待,不只是被动的承受,更是主动的耕耘,是对生命美好可能性的坚定信念。 那些远行的人: 另一部分人,或许是那些当年离开,在远方闯荡的追梦者。他们背负着希望,也带着不舍,踏上了未知的旅程。在陌生的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独立,也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理解了“等待”的另一层含义——那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人的期盼,更是对自我成长的召唤,是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他们或许经历了辉煌,也品尝过失败,但无论身在何处,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个角落,留给了曾经的约定,留给了那个在遥远的地方,可能也在等待着他们的人。 四、 岁月的回响:时光雕刻的印记 时间是最好的雕刻师,它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本书,不会回避岁月带来的改变。 外貌的沧桑与内心的成熟: 曾经稚嫩的脸庞,或许爬上了岁月的痕迹;曾经年轻的身体,或许不再那样矫健。然而,经历的磨砺,让他们拥有了更加深邃的眼神,更加沉稳的步伐,以及对生活更加透彻的理解。那些曾经的困惑,在时间的洗礼下,化为了智慧;曾经的伤痛,在疗愈后,成为了坚韧。 情感的升华与认知的转变: 对“等待”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它不再是年少时单纯的“非你不可”,而是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期许,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温暖相遇的珍视。曾经以为的执着,可能在某一天被理解为一种更广阔的爱,一种超越个体界限的关怀。 五、 重逢的可能:命运的低语 这本书,并不承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它始终保持着对“重逢”的开放性。 意料之外的邂逅: 或许是在一个偶然的街角,一次熟悉的旋律,抑或是一本旧书,一句无意的话语,都能勾起尘封的记忆,促成一场跨越多年的重逢。这次重逢,可能是温暖的、欣慰的,也可能是带着淡淡的遗憾,但无论如何,它都是生命旅程中一次宝贵的印记。 不期而遇的理解: 即使最终没有“重逢”的实体,故事中的人物也可能在内心里达成了某种程度的理解。他们理解了当初的离开,理解了彼此的无奈,也理解了生命中很多事情,注定无法回到过去。这种内心的和解,本身就是一种“重逢”,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也是对未来的一种释然。 对“等待”的全新诠释: 也许,最深刻的“重逢”,是与那个更好的自己相遇。当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看清了世界的真相,最终学会了爱自己,接纳不完美的现实,并且依然怀揣着对生活的热情,那便是生命中最圆满的“重逢”。 六、 人生的哲思:不负时光,不负心 《静待花开:人生中的期许与重逢》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等待和重逢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思的写照。 关于坚持与放弃: 它探讨了在人生岔路口,是应该固守初心,还是应该随遇而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坚持,并非顽固不化,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依然选择相信美好。而适时的放弃,也并非懦弱,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为了释放自己,去迎接新的可能。 关于过去与未来: 它提醒我们,过去是珍贵的记忆,是滋养我们成长的土壤,但我们不能沉溺其中,也不能被它束缚。而未来,是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布,需要我们用当下的努力去描绘。 关于爱与陪伴: 它深刻地描绘了爱与陪伴的力量,无论是以何种形式,爱都能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支撑。它也暗示,真正的爱,是懂得成全,是祝福彼此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关于自我成长: 最终,这本书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生命中最长久、最深刻的等待,是对自我成长的期待。当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超越,当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无论等待的结局如何,我们都已经赢得了这场生命的旅程。 七、 尾声:一缕希望的光 在故事的结尾,或许没有明确的答案,没有尘埃落定的圆满。但读者会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温暖,一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希望。就像冬日里的一抹阳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又像是雨后初霁的天空,预示着美好的到来。 《静待花开:人生中的期许与重逢》这本书,它讲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无数个普通人生命中,那些关于等待、关于期许、关于那些在时光深处,不曾言说,却永远存在的,关于“有人在等你”的,最真实、最动人的写照。它鼓励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要保持一颗期待的心,去相信,去感受,去经历,去不负生命赋予我们的每一个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名为《三体》(第一部)的书,彻底打开了我对科幻世界的想象。刘慈欣笔下的宇宙,宏大、冷酷,又充满了未知。三体文明那种濒临灭灭亡的绝望,以及他们为了生存所采取的极端手段,着实让我感到震撼。地球文明在三体危机面前的渺小与脆弱,也让我开始反思人类自身的处境。书中对科学概念的描绘,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依然能感受到那种严谨与想象力的结合。特别是“黑暗森林法则”的提出,更是让我毛骨悚然,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逻辑,解释了宇宙中为何可能缺乏智慧文明的信号。这种对宇宙文明关系的推演,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看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宇宙、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探讨。它让我对浩瀚的星空产生了新的敬畏,也让我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中,它带给我的震撼是如此直接而深刻。阿米尔与哈桑之间那段复杂而又沉重的友谊,以及他们各自所经历的命运波折,让我几度落泪。故事的背景设定在阿富汗,从那个相对宁静的年代,到后来的动荡与战乱,这种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写得淋漓尽致。阿米尔内心的愧疚与救赎之路,是整本书最核心的情感线索。他年少时的怯懦与背叛,像是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伴随着他走过漫长的人生。而哈桑,那个纯真、忠诚、善良的孩子,他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他默默承受的苦难,以及他最终的悲剧,都让人心痛不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看到了背叛的痛苦,也看到了救赎的可能性。卡勒德·胡赛尼的笔触,既有对童年纯真的描绘,也有对战争残酷的揭示,更有对人性深处最柔软地方的触碰。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反复回响着那个关于风筝和血的誓言。

评分

最近在咖啡馆里,无意间翻开了一本《百年孤独》,读了几章就彻底被马尔克斯构建的那个马孔多世界所俘获。那是一种何等瑰丽而又荒诞的想象力!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的命运,仿佛被命运的丝线缠绕,循环往复,又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戏剧性。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雄心壮志,到乌尔苏拉漫长而坚韧的一生,再到后来那些或悲剧或荒唐的角色,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得如同活生生在我眼前。我尤其着迷于书中那些奇妙的描写,比如会飞的黄毛小子,会开花的吉卜赛人,还有那些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家族特征。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让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变得模糊,仿佛一切皆有可能,也仿佛一切都早已注定。读这本书,就像是置身于一场盛大而又迷离的梦境,梦醒时分,回味无穷。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线性前进的,而是充满了循环与轮回,而孤独,似乎是这个家族,乃至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宿命。

评分

我最近在听一本关于历史的书,虽然具体名字记不太清,但它描绘的那个时代和人物,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书里详述了那个时期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统治阶级的权力斗争,到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再到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与融合,都刻画得非常生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历史人物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挣扎。例如,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书中并非只提及了官方的说法,还引用了许多民间流传的细节,使得整个事件更加立体和复杂。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线条,而是像一幅幅鲜活的画卷铺展在眼前。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历史进程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也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微不足道与不可替代。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脉络与逻辑,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从何而来。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人间失格》的书,实在是被太宰治笔下的颓废与挣扎深深吸引。大庭叶藏这个角色,他的失败并非源于外在的打压,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近乎病态的、对人世的疏离感。他极力想要融入,却又因为过于敏锐的感知力,不断地将自己推向孤立。我反复思考,他那种“胆怯”和“滑稽”的表演,究竟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在复杂人际关系中一种扭曲的生存策略?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描绘一个灵魂的枯萎过程,从渴望被爱到彻底放弃。他与女性的关系,也充满了令人心碎的纠葛,每一次的亲密都伴随着更深的自我厌弃。太宰治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让你忍不住想要探究,这样极致的绝望,是否是人性中最隐秘的真实写照?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感到一阵阵的窒息感,仿佛自己也坠入了那个黑暗的漩涡,但同时又有一种奇特的平静,那是对生命本身无力感的集体宣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正常”与“病态”的界限,以及在这之间摇摆的个体,该如何面对自身的境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