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理論與實踐
定價:39.00元
作者:郭傳傑,湯書昆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0302581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本書對公民科學素質的測評研究從理論與實踐、國際到進行瞭係統的介紹。全書共分六章:**章比較係統地介紹瞭世界上幾個主要國傢關於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理論與實踐;第二章是從哲學、文化、政策、法律幾個視角,從理性的層麵,考察在我國開展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社會政治、文化和法規基礎;第三至五章側重於測評實踐的研究與實證內容,對於研究生或學者同行來說有較為密切的關聯;第六章講麵嚮創新型國傢建設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本書讀者包括三類:**類是從事科學普及、科學傳播工作的各級管理人員;第二類是相關領域的學生;第三類是本領域的研究人員。
內容提要
本書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傳播中心的研究專著,全麵闡述瞭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理論基礎與操作實踐問題。章概述瞭美、英、日等國及歐盟“歐洲晴雨錶”和OECD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科學素質測評的成就;第二章從哲學、文化、政策、法律的視角討論瞭我國當代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社會曆史基礎和文化價值;第三章論述瞭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概念模型以及科學知識、科學意識、科學能力三嚮度的測評指標體係;第四章結閤一個省級區域實驗樣本調查和我國東中西部三個對比樣本調查,介紹瞭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實踐的流程設計與過程控製;第五章討論瞭公民科學素質的測試與評價方法,特彆是項目反應理論及其在公民科學素質測評中的應用;第六章闡述瞭麵嚮創新型國傢建設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問題。
本書可作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及相關部門公務員的推薦讀本或培訓教材,亦適閤傳播學、管理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閱讀。
目錄
Abstract
緒論
章 國外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理論與實踐
節 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中公民科學素質及其測評
一、美國的“公眾理解科學運動”與公民科學素養測評
二、美國公眾科學態度與科學興趣調查
三、米勒公眾科學素養指標體係的形成與發展
四、美國公眾科學素養測評的作用與影響
第二節 英國公眾理解科學的研究與測評
一、英國“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的産生和發展
二、《公眾理解科學》報告——PUS概念的提齣和演變
三、從PUS到PUSE3、——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的開展
四、“第三報告”《科學與社會》——PUS測評的對話時代
五、《社會中的科學》——公眾參與科學
六、小結
第三節 “歐洲晴雨錶”中公眾與科學技術調查的特色與價值認知
一、基本概念及工作框架
二、調查的曆程、特徵和重點
三、係列調查計劃的影響與評價
第四節 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研究與測評
一、PISA概況
二、PISA的用意與起源
三、PISA的概念與維度
四、評估特點
五、對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啓示
第五節 日本公眾科技意識與科技理解的研究與測評
一、日本公眾科學技術意識與理解調查的背景
二、日本對公眾科學素養概念的理解
三、日本公眾科學技術意識和理解的調查概要及述評
四、日本公眾科學技術意識和理解的調查結果及述評
第六節 國際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反思
一、國際公民科學素質概念研究的發展
二、國際公眾科學素質測評的特點
三、國際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啓示
第二章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理論與社會基礎
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係的哲學基礎
一、科技文明形態下的知識話語權理論
二、道器論、體用論在當前公民科學素質測評中的指導意義
第二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係的社會文化基礎
一、失衡社會結構下的中國測評取嚮
二、文化傳統延續下的中國測評取嚮
三、發展階段強度壓縮狀況下的中國測評取嚮
四、公平力與競爭力衝突激蕩下的中國測評取嚮
第三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政策目標
一、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瞭重要參考
二、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
三、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是創新型國傢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第四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係的法律依據
一、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憲法》基礎
二、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科普法》基礎
三、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輔助法律結構
第三章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概念模型與測評指標體係
節 公民科學素質概念與測評指標體係建構的曆史迴顧
第二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係建構的要求
一、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係建設要以中國國情為齣發點
二、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係建設要以國際比較性為基本參照
三、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係建設應該有助於保持曆史連續性
四、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係建設要以麵嚮未來為價值取嚮
五、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係建設要以國傢戰略決策支持為目標
第三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係的結構
一、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目標(公民科學素質的概念)
二、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維度(一級指標)
三、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因子(二級指標)
四、公民科學素質測評主題知識庫與問捲
第四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概念與測評指標體係的應用
一、使用“一捲兩體”的調查問捲
二、設計“一通多專”的調查內容
三、啓動測評製度規範和標準體係建設
第四章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流程設計與過程控製
節 外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方法概述
一、國際公眾科學素養測評方法概述
二、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方法概述
第二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流程設計
一、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總體原則
二、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總流程設計
第三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試調查與問捲修正
一、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試調查(實驗樣本調查)
二、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試調查的流程設計
三、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問捲修正
四、案例:中國中部H市公民科學素質實驗樣本調查
第四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大樣本調查的抽樣方法
一、抽樣方法介紹
二、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大樣本調查抽樣的基本要求
三、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大樣本調查的抽樣方法設計
四、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樣本量的確定
五、案例:中國中部A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抽樣設計
第五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方法
一、基本調查方法介紹
二、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可選擇的方法類型介紹
三、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方法的選擇——入戶麵訪問捲調查法
第六節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實施流程與過程控製
一、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實施流程
二、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全流程的過程控製
三、優化調查流程的若乾思考與建議
四、案例:中國中部A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
第五章 公民科學素質的測試與評價方法
節 經典測量理論在科學素質測評中的應用
一、經典測量理論簡介
二、利用項目分析來篩選測評題目
三、通過信效度檢驗評價測評問捲
四、經典測量理論中達標綫的劃分方法
五、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迴顧
六、對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中存在問題的思考
七、小結
第二節 項目反應理論在科學素質測評中的應用
一、項目反應理論簡介
二、利用因子分析來檢驗單維性
三、利用項目參數估計來評價測評題目
四、建立題庫並由專傢進行評價
五、測評量錶的信息函數
六、達標綫的劃分
七、製定標準參照性測評量錶
八、測評的等值研究
九、小結
第六章 麵嚮創新型國傢建設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
節 國傢創新體係:創新型國傢建設的理論基礎
一、國傢創新體係的思想體係溯源
二、國傢創新體係理論的發展與流派
第二節 世界代錶性各國國傢創新體係建設的實踐
一、英國國傢創新體係
二、德國國傢創新體係
三、美國國傢創新體係
四、蘇聯一俄羅斯國傢創新體係
五、日本國傢創新體係
六、韓國國傢創新體係
七、芬蘭國傢創新體係
八、中國國傢創新體係與創新型國傢建設
九、世界各國創新體係比較與發展反思
十、公民科學素質: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傢的社會基礎
第三節 麵嚮創新型國傢建設的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係建設
一、麵嚮創新型國傢建設的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目的
二、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係建設的動態演進——變與不變的權衡
三、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工作的支撐體係建設
四、麵嚮創新型國傢建設的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應用體係建設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敘事和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刻洞察力,牢牢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作者仿佛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瞭數個世紀的知識演變,探討瞭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認知框架的根本性轉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書中對於“認知偏差”在曆史事件中的作用的分析,視角獨特且極具說服力。它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一種對思維模式的解構,揭示瞭看似堅不可摧的知識體係,是如何在特定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偶然形成的。書中對那些被時間洪流衝刷掉的替代性理論的細緻梳理,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學術謙遜與廣度,讓我對“真理”的相對性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會。文字的駕馭能力堪稱一流,那些復雜的哲學思辨,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清晰而富有畫麵感,仿佛那些沉睡的理論正在眼前重新蘇醒,與當下的世界進行對話。我尤其欣賞它不滿足於錶麵結論,而是深入挖掘驅動知識進步背後的社會動力學,這種深度閱讀體驗是極其難得的。
評分讀罷此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場關於“連接”的智力冒險。它沒有采取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構建瞭一張由看似不相關領域交織而成的網絡,展示瞭科學、藝術、倫理乃至技術之間的微妙張力與相互滲透。作者對於跨學科研究的推崇並非空泛的口號,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案例得以印證。例如,書中對早期機械論思想如何影響瞭音樂創作,以及當代生物學發現如何反過來啓發瞭新的建築美學範式的探討,令人拍案叫絕。這種“編織”的能力,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驚喜,每一次翻頁都可能帶來對已有知識結構的重新定位。它迫使讀者跳齣固有的學科壁壘,以一種更具整體性的視角去審視知識的生成與應用。這種打破藩籬的勇氣和構建新視角的技巧,是這部作品最閃光的地方,它真正做到瞭啓發而非說教。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極其精妙,張弛有度,既有對宏大理論背景的磅礴鋪陳,也不乏對關鍵人物思想掙紮的細膩刻畫。它避免瞭許多學術著作的通病——即陷入晦澀的術語泥潭——而是將復雜概念轉化為可以被廣泛理解的語言工具。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議題時的平衡術。麵對那些長期處於學術十字路口的爭論焦點,作者沒有急於站隊,而是細緻地呈現瞭各方論點的邏輯基礎和曆史局限性。這種對“過程”的重視超過瞭對“結果”的執著,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充分參與到曆史的重構之中,形成自己的判斷。讀起來,不像是在被動接受信息,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高級彆的思想研討會,處處充滿啓發性的火花。
評分這本著作給我的最深印象,是它那種近乎詩意的對“不確定性”的擁抱。在充斥著確定性口號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堅定地站在瞭對知識局限性的探討一側,並將其提升到瞭一種審美的層麵。書中對概率論和混沌理論的引入,並非僅僅是科普性質的介紹,而是被巧妙地嵌入到對人類理性邊界的哲學反思之中。那種對於“已知”之外廣袤領域的探索欲望,深深地感染瞭我。同時,書中關於“認知工具”演變的曆史梳理,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今天所依賴的分析框架,其實也隻是無數可能性中的一種暫時優選。這種對工具性的認識,極大地增強瞭我在麵對新信息時的批判性和靈活性。
評分如果說大多數同類書籍旨在教授“做什麼”,那麼這部作品則專注於探討“為什麼這樣思考”。它的重點在於對方法論的深度挖掘和解剖。作者對科學方法論的“非綫性”發展路徑的描繪尤為精彩,有力地反駁瞭那種將科學史視為直綫進步的簡單化敘事。書中對“範式轉移”發生前夜的社會心理描繪,入木三分,精準捕捉到瞭舊有框架如何逐漸僵化,以及新思維如何以非正統、甚至帶著“異端”色彩的方式艱難破土而齣的全過程。這使得全書不僅僅是一部知識迴顧,更是一部關於“創新精神”的宣言,它教導我們如何更有意識地去審視和挑戰自己現有的認知支架,對於任何渴望超越既有思維模式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