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
: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梁林,汪巧琴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4415853
字数:
页码:2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共七章,分别从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北京、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功能的分析、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地器材的配置概述、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等方面进行研究。
梁林,博士。1985年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2001年北京体育大学获博士学位。体育人文研究学者,体育赛赛策划、推广人,北京体年体育》杂志常务副主编。现任职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媒体运营与期刊管理分社社长,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没施没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场馆运营和开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学校体育场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策划编辑出版体育专业图书600余种,出版个人出版专10多本,承担多项部委级科研课题,多次在国际体育文化论坛上讲演。2016年度中国网络诗歌“实力诗人奖”获得者。
章 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背景
节 青少年体质健康与民族复兴
第二节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第三节 校内与校外体育活动设施现状
第四节 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功能的分析
节 活动中心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增强体质
第三节 体育锻炼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节 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思想
第三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地器材的配置概述
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依据
第二节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馆配置要素
第三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的配置布局及规范
第四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的对接
第四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发展
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通用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条件与发展空间
第五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
节 活动中心的管理组织结构
第二节 活动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
第三节 活动中心的全责监管机制
第六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运营与管理
节 活动中心的运营服务与管理模式
第二节 活动中心的品牌培育与营销
第七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相关配套活动方案举例
节 拓展训练场地器材设施配置及配套活动方案
第二节 体能训练房器材设施配置及配套活动方案
附 件
参考文献
老实说,起初我对这类偏向“研究”的读物有些许抗拒,总担心会过于枯燥和理论化,但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的文笔流畅,逻辑推进自然,成功地将一个严肃的课题转化为了可读性很强的内容。作者在描述“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创新尝试时,那种旁征博引、鞭辟入里的分析,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痛点,比如城乡差距、专业师资短缺等问题,反而直面这些挑战,并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着力于探讨“怎么做”和“未来会怎样”。对于那些想为下一代打造更完善体育环境的人来说,它就像一幅清晰的路线图,指引着正确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投入和资源浪费。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框架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广阔天地。作者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现状与挑战,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校外体育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书中对“中心建设”的论述,不仅是简单的设施规划,更蕴含了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深层次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发展”路径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和实践性,它提供了一个从宏观政策导向到微观运营管理的完整思考框架,对于教育工作者、场馆管理者乃至家长来说,都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体育活动在塑造未来公民中的关键作用,不再仅仅是“玩耍”,而是构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读完后,我对如何优化现有资源、设计更具吸引力和科学性的校外体育项目,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专业书籍。它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绝非简单的体能训练,而是一场关乎个体精神塑造和集体凝聚力培养的深刻社会实践。作者在论述中心“建设”的规划时,处处体现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洞察,力求在空间设计、活动组织上实现“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而关于“发展”的论述,则充满了对公平性的关注,力求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服务。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青少年福祉的关注,贯穿了全书的始终,使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充满干劲。
评分这是一本结构严谨、资料翔实的学术著作,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更大量引用了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使得关于“中心建设”的论述极具说服力。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校外体育中心的对比分析,非常精彩,清晰地揭示了各地在资源配置、管理模式和活动设计上的差异与共性。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对体育活动如何融入社区、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的探讨,非常接地气,避免了空泛的口号式提倡。尤其是对社会资本参与、志愿者体系构建的分析,展现了作者对现代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深刻理解。对于关注体育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的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大气磅礴,它将“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意义提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和民族素质的高度来审视。作者在宏观把握国家体育政策走向的同时,也极其细腻地捕捉到了青少年群体对多元化、个性化体育服务的深层需求。书中对“建设”理念的阐述,强调了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的现代化理念,这在传统的体育设施规划中是少有的。我特别赞赏其在探讨“发展”潜力时,对信息技术与体育活动融合的展望,这无疑为未来的体育中心指明了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它不仅仅关注硬件的堆砌,更注重软件服务的迭代升级,提供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体育生态系统的构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