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际信用体系比较
:40.00元
售价:27.2元,便宜12.8元,折扣68
作者:孙志伟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49743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国际信用体系比较》将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信用体系模式都作了比较详细、系统的介绍,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对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并对某一种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我国信用体系模式的选择应有所裨益。
章 美国的消费信用体系
1.1 美国消费信用体系的发展过程
1.2 美国消费信用报告机构
1.3 美国消费信用信息的来源和主要内容
1.4 美国消费信用的评估
1.5 对美国消费信用体系的分析
第2章 美国的企业信用体系
2.1 美国企业信用的总体发展情况
2.2 美国企业信用服务机构
2.3 主要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
2.4 主要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原则、方法与程序
2.5 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2.6 美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分析
第3章 美国信用的法律及监管
3.1 美国信用管理法律的基本情况
3.2 信用行业的基础性法律
3.3 直接规范信用行业相关主体的法律
3.4 其他重要的法律
3.5 信用行业的监管
第4章 欧洲国家的信用体系
4.1 欧洲各国的信用信息系统
4.2 欧洲各国主要的信用服务机构
4.3 欧洲各国信用管理的法律
4.4 欧洲信用体系的分析
第5章 巴西的信用体系
5.1 巴西征信体系的演进
5.2 巴西征信体系的主要机构
5.3 巴西征信体系的信息内容
5.4 巴西征信体系的规则制度
5.5 巴西信用体系的分析
第6章 亚洲国家的信用体系
6.1 亚洲国家信用体系的基本情况
6.2 日本的信用体系
6.3 韩国的信用体系
6.4 亚洲信用体系的分析
附录1 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
附录2 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1995年10月24日关于个人数据处理的
个人权利保护及此类数据自由流动的指令
参考文献
后记
孙志伟,男,1965年12月出生,河北省昌黎县人,法学博士,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副编审,主要从事信用经济、信用体系领域的研究,侧重于美国消费信用、欧盟数据保护和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研究,在《社会科学辑刊》、《青海社会科学》、《中国流通经济》、《商业时代》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老实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以及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感到好奇。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见证了太多由局部金融危机蔓延至全球的案例,而这些危机往往都与国际信用体系的脆弱性息息相关。我一直想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在构建其信用体系时,是否存在一套普适性的原则,又有哪些关键的差异导致了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韧性不同?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系统性学习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够详细阐述那些看似冰冷的经济术语背后,所蕴含的制度设计和历史演变。例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像日本这样拥有长期低利率环境的国家,其信用评估体系与那些更侧重于市场化定价的国家有何不同?又或者,新兴经济体在发展其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是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又面临着哪些独特的挑战?我对其中关于担保、抵押、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框架的比较尤为感兴趣,希望能从中洞察出不同体系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得失,从而对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我是一位对科技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影响保持高度关注的观察者。近些年来,我们见证了数字技术、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飞速渗透,这无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信用评估和管理方式。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关于“国际信用体系”如何在数字时代进行演进和重塑的视角。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探讨,诸如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新兴力量,如何挑战和颠覆现有的信用评级模式和支付清算体系。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接纳和整合这些新技术方面,又有哪些不同的策略和考量?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分析,那些拥有强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家,如何在数字信用领域建立新的优势,而那些在这方面相对落后的国家,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成为我理解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它如何重塑全球经济交往规则的一个重要窗口,让我看到技术革新在国际信用体系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这本书,我几乎是抱着朝圣的心情翻开的,因为它承诺了对我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困惑一个解答。我从事国际贸易多年,对不同国家在货币结算、风险控制、以及跨国信贷流程上的细微差异深有体会,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每一笔交易的成本和效率。每次与海外客户洽谈,尤其是初次合作的伙伴,我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信用环境、贸易习惯,以及可能存在的监管壁垒。这本书的标题——“国际信用体系比较”——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痛点。我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清晰的框架,系统地理解不同国家在建立和维护信用体系上的核心逻辑,了解他们是如何评估企业信用、如何进行跨境支付、以及在发生信用违约时,他们的法律和经济体系会如何运作。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比一下欧盟、北美和亚洲主要经济体在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监管的力度、以及对不良信用的处理机制上的差异。我期待它能像一本“武林秘籍”,帮助我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版图上,更加游刃有余地识别风险、规避陷阱,并且能够更有效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最终优化我的全球业务布局。
评分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对近代以来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权力转移着迷。在我看来,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演化,不仅仅是经济学的问题,更是政治、法律乃至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本书的题目“国际信用体系比较”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渴望了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文明和政治实体是如何摸索并最终形成各自的信用衡量和保障机制的。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例如,殖民时期的债务积累如何影响了后殖民国家的信用发展;或者,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夹缝中,国际间的信用规则是如何被重塑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像德国在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后的严谨信用态度,与美国那种强调创新和风险承担的文化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并形成今日差异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历史视角,让我理解,当下的国际信用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错、改革和博弈。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如何在信任和规则的基石上,构建复杂经济交往的历史画卷。
评分我对社会学和跨文化沟通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不同文化价值观如何渗透到经济活动和制度设计中。在我看来,信用体系不仅仅是冰冷的规则和数据,更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互动模式和信任基础的体现。这本书的标题“国际信用体系比较”,恰好触及了我一直思考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在一些文化中,口头承诺具有极高的约束力,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详尽的书面合同才是绝对的保障?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解析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建立信用体系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动因。比如,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信用评估,是否会更侧重于家庭和社群的声誉,而个人主义文化又会如何强调个体信用记录?书中是否会探讨,在国际交往中,如何理解和弥合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信用认知鸿沟?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跳出纯粹的经济学视角,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维度,去理解不同国际信用体系的形成逻辑,并为我在跨文化商务环境中建立真正的信任提供深刻的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