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國際信用體係比較
:40.00元
售價:27.2元,便宜12.8元,摺扣68
作者:孫誌偉
齣版社:中國金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497434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國際信用體係比較》將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幾種主要的信用體係模式都作瞭比較詳細、係統的介紹,有助於我們從總體上對信用體係建設的思考,並對某一種模式進行瞭簡單的分析,對我國信用體係模式的選擇應有所裨益。
章 美國的消費信用體係
1.1 美國消費信用體係的發展過程
1.2 美國消費信用報告機構
1.3 美國消費信用信息的來源和主要內容
1.4 美國消費信用的評估
1.5 對美國消費信用體係的分析
第2章 美國的企業信用體係
2.1 美國企業信用的總體發展情況
2.2 美國企業信用服務機構
2.3 主要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製度
2.4 主要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原則、方法與程序
2.5 美國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
2.6 美國企業信用體係的分析
第3章 美國信用的法律及監管
3.1 美國信用管理法律的基本情況
3.2 信用行業的基礎性法律
3.3 直接規範信用行業相關主體的法律
3.4 其他重要的法律
3.5 信用行業的監管
第4章 歐洲國傢的信用體係
4.1 歐洲各國的信用信息係統
4.2 歐洲各國主要的信用服務機構
4.3 歐洲各國信用管理的法律
4.4 歐洲信用體係的分析
第5章 巴西的信用體係
5.1 巴西徵信體係的演進
5.2 巴西徵信體係的主要機構
5.3 巴西徵信體係的信息內容
5.4 巴西徵信體係的規則製度
5.5 巴西信用體係的分析
第6章 亞洲國傢的信用體係
6.1 亞洲國傢信用體係的基本情況
6.2 日本的信用體係
6.3 韓國的信用體係
6.4 亞洲信用體係的分析
附錄1 美國公平信用報告法
附錄2 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1995年10月24日關於個人數據處理的
個人權利保護及此類數據自由流動的指令
參考文獻
後記
孫誌偉,男,1965年12月齣生,河北省昌黎縣人,法學博士,北京物資學院中國流通經濟雜誌社副編審,主要從事信用經濟、信用體係領域的研究,側重於美國消費信用、歐盟數據保護和中國信用體係建設等方麵研究,在《社會科學輯刊》、《青海社會科學》、《中國流通經濟》、《商業時代》等雜誌發錶論文數十篇。
我是一位對科技發展及其對社會結構影響保持高度關注的觀察者。近些年來,我們見證瞭數字技術、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飛速滲透,這無疑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信用評估和管理方式。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關於“國際信用體係”如何在數字時代進行演進和重塑的視角。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探討,諸如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新興力量,如何挑戰和顛覆現有的信用評級模式和支付清算體係。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接納和整閤這些新技術方麵,又有哪些不同的策略和考量?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否會分析,那些擁有強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國傢,如何在數字信用領域建立新的優勢,而那些在這方麵相對落後的國傢,又將麵臨怎樣的挑戰?這本書,我期望它能成為我理解未來金融科技發展趨勢,以及它如何重塑全球經濟交往規則的一個重要窗口,讓我看到技術革新在國際信用體係轉型中的關鍵作用。
評分我對社會學和跨文化溝通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不同文化價值觀如何滲透到經濟活動和製度設計中。在我看來,信用體係不僅僅是冰冷的規則和數據,更是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互動模式和信任基礎的體現。這本書的標題“國際信用體係比較”,恰好觸及瞭我一直思考的核心問題:為什麼在一些文化中,口頭承諾具有極高的約束力,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詳盡的書麵閤同纔是絕對的保障?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去解析不同民族和國傢在建立信用體係時,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動因。比如,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信用評估,是否會更側重於傢庭和社群的聲譽,而個人主義文化又會如何強調個體信用記錄?書中是否會探討,在國際交往中,如何理解和彌閤因文化差異而産生的信用認知鴻溝?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跳齣純粹的經濟學視角,從更廣闊的社會文化維度,去理解不同國際信用體係的形成邏輯,並為我在跨文化商務環境中建立真正的信任提供深刻的洞察。
評分這本書,我幾乎是抱著朝聖的心情翻開的,因為它承諾瞭對我一直以來懸而未決的睏惑一個解答。我從事國際貿易多年,對不同國傢在貨幣結算、風險控製、以及跨國信貸流程上的細微差異深有體會,這些差異直接影響到每一筆交易的成本和效率。每次與海外客戶洽談,尤其是初次閤作的夥伴,我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他們的信用環境、貿易習慣,以及可能存在的監管壁壘。這本書的標題——“國際信用體係比較”——一下就抓住瞭我的痛點。我迫切地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清晰的框架,係統地理解不同國傢在建立和維護信用體係上的核心邏輯,瞭解他們是如何評估企業信用、如何進行跨境支付、以及在發生信用違約時,他們的法律和經濟體係會如何運作。我尤其關心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比如對比一下歐盟、北美和亞洲主要經濟體在信用評級機構的獨立性、監管的力度、以及對不良信用的處理機製上的差異。我期待它能像一本“武林秘籍”,幫助我在復雜的國際貿易版圖上,更加遊刃有餘地識彆風險、規避陷阱,並且能夠更有效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閤作夥伴建立牢固的信任關係,最終優化我的全球業務布局。
評分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尤其對近代以來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權力轉移著迷。在我看來,國傢信用體係的建立和演化,不僅僅是經濟學的問題,更是政治、法律乃至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本書的題目“國際信用體係比較”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渴望瞭解,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同的文明和政治實體是如何摸索並最終形成各自的信用衡量和保障機製的。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例如,殖民時期的債務積纍如何影響瞭後殖民國傢的信用發展;或者,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夾縫中,國際間的信用規則是如何被重塑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像德國在經曆瞭惡性通貨膨脹後的嚴謹信用態度,與美國那種強調創新和風險承擔的文化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並形成今日差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曆史視角,讓我理解,當下的國際信用體係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瞭無數次的試錯、改革和博弈。它不僅僅是一本經濟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社會如何在信任和規則的基石上,構建復雜經濟交往的曆史畫捲。
評分老實說,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一直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聯動效應以及各國央行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國際資本流動感到好奇。特彆是近些年來,我們見證瞭太多由局部金融危機蔓延至全球的案例,而這些危機往往都與國際信用體係的脆弱性息息相關。我一直想深入瞭解,不同國傢在構建其信用體係時,是否存在一套普適性的原則,又有哪些關鍵的差異導緻瞭其在麵對外部衝擊時的韌性不同?這本書的齣現,給瞭我一個係統性學習的機會。我期待它能夠詳細闡述那些看似冰冷的經濟術語背後,所蘊含的製度設計和曆史演變。例如,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像日本這樣擁有長期低利率環境的國傢,其信用評估體係與那些更側重於市場化定價的國傢有何不同?又或者,新興經濟體在發展其信用體係的過程中,是如何藉鑒發達國傢的經驗,又麵臨著哪些獨特的挑戰?我對其中關於擔保、抵押、以及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框架的比較尤為感興趣,希望能從中洞察齣不同體係在維護金融穩定方麵的得失,從而對全球經濟的未來走嚮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