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华主编的《非洲孔子学院--回视与前瞻(精) 》主要阐述了非洲汉语传播及其优势和特点:汉语教 学发展迅速、汉语培训与学历教育同步开展、孔子学 院凸显汉语传播龙头作用、中外合作培养汉语**教 师等。同样非洲汉语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设 备落后,本土汉语教师缺乏等。本书针对汉语传播状 况、官方语言背景,选择非洲*具有代表性的12个国 家,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 克、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南非、赞比亚、尼日利 亚、喀麦隆、加纳,梳理其汉语传播的历史,探究其 现状,以期对非洲**的汉语传播深入研究。本书的 阅读对象主要是高校汉语**教育的教师、研究生、 本科生,以及汉语传播研究者、非洲孔子学院的管理 者等。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发展现状、问题、契机及对策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2013~2016)
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孔子学院发展(2009~2015)
加纳大学孔子学院发展(2014~2016)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发展(2006~2015)
一院多点与本土化: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发展之路
(2007~2016)
科摩罗汉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业与汉语: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的融合发展(2012~2015)
纺织与汉语:肯尼亚莫伊大学孔子学院的特色发展(2014~2015)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发展(2005~2015)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
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的发展
卢旺达人为什么学习汉语?
——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的个案调查与研究
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发展(2008~2015)
毛里求斯汉语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发展定位、问题及对策(2012~2015)
南非威斯福中学孔子课堂发展(2014~2016)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发展现状及愿景(2014~2016)
走进南非行政首都
——南非中国文化和**教育交流中心孔子课堂发展进程
塞舌尔大学孔子学院发展(2014~2015)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发展
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发展(2013~2016)
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发展(2014~2016)
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现状及发展规划(2010~2015)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引人遐想了,光是“非洲孔子学院”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数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在海外的文化推广项目充满兴趣,特别是这些项目在异域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孔子学院”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代表着传承千年的东方智慧,当它来到广袤而充满活力的非洲大陆,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是文化的交融,还是某种程度上的“水土不服”?我特别想知道,当地的居民是如何看待这些学院的?他们是从中看到了学习中文的机遇,还是被这些学院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所吸引?作者在书中是否深入探究了这些文化交流背后的深层动因,以及它对非洲当地社会、教育、乃至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回视与前瞻”的副标题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作者不仅会对非洲孔子学院的设立、发展过程进行回顾,还会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思考。这种既有历史视角又有前瞻性的分析,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生动图景,而不仅仅是宏观的论述。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画面,比如非洲学生认真学习汉语的场景,中国老师如何在异国他乡传授知识,以及这些学院如何成为连接中非友谊的桥梁。这本书,无疑是一扇让我窥探中非文化互动奥秘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
评分“非洲孔子学院——回视与前瞻(精)”,这个书名组合起来,带给我一种既宏大又微观的感受。宏大,是因为它触及了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和国际交流;微观,是因为它聚焦于“孔子学院”这个具体的文化载体,以及它在非洲这片土地上的实际运作。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回视”和“前瞻”这两个看似矛盾又紧密相连的概念融合在一起的?“回视”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够像一位考古学家,挖掘出非洲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那些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在推广过程中克服的种种困难。是不是有感人的故事,有令人扼腕的挑战?而“前瞻”,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作者是否对非洲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是否预测了它在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将扮演怎样的关键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那些在非洲土地上默默耕耘的中国教育者们的心路历程,以及非洲当地民众对这些文化交流项目产生的真实情感和反馈。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或文化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与非洲在文化层面上的互动与连接,以及这种连接如何塑造着双方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简直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解开它。“非洲孔子学院”——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奇妙的张力,一边是古老而深邃的东方智慧,一边是充满活力与潜力的非洲大陆。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幅画面:在撒哈拉沙漠的阳光下,在非洲大草原的微风中,一座座孔子学院静静矗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非友谊的灯塔。而“回视与前瞻(精)”的副标题,则更增添了一份深邃和远见。“回视”,我想象着作者像一位历史学家,仔细梳理了中国在非洲设立孔子学院的初衷、发展历程、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而“前瞻”,则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未来的无限畅想,他是否预见了孔子学院在未来将在非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是否对中非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宏大的规划?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比如,某个非洲国家的孔子学院是如何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它如何与当地的教育体系进行有效对接?它对当地青年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只是关于“是什么”,更应该是关于“为什么”和“将如何”。它应该是一部既有历史深度,又有未来视野的精彩篇章。
评分“非洲孔子学院——回视与前瞻(精)”这个题目,光是念出来,就仿佛能闻到一股浓郁的异域风情夹杂着淡淡的书卷气。我一直对中国在海外的文化输出和教育合作项目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当这些项目落地到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非洲大陆时,所产生的碰撞与融合,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我想象着,作者在“回视”部分,一定深入挖掘了非洲孔子学院从诞生之初的种种设想,它如何在非洲这片充满挑战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克服了语言、文化、甚至政治上的种种障碍。或许,书中会有关于那些早期开拓者的故事,他们如何在陌生的环境里,用智慧和汗水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而“前瞻”,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充满了期待。作者是否对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路径有着独到的见解?它将如何适应非洲社会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它又将在深化中非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鲜活的案例,让我们能够看到,不仅仅是统计数字上的增长,更是文化交流中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那些跨越国界的情感联结,以及这些学院如何真正地融入当地社会,成为连接中国与非洲的重要纽带。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一份深刻思考。
评分“回视与前瞻(精)”这个书名,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充满着理论分析和数据模型。但“非洲孔子学院”这个前缀,又平添了几分人文色彩,让人联想到的是教育、文化、以及国家间的交流。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回视”与“前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是对历史的梳理,就像拨开迷雾,看清非洲孔子学院一路走来的轨迹,那些成功之处,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都一一呈现?还是更侧重于对未来的洞察,对非洲孔子学院在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大胆的设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非洲的孔子学院,去感受那些真实的课堂,那些不同肤色的面孔,那些对中国文化既好奇又带着几分神秘感的眼神。我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令人动容的瞬间,比如一个非洲孩子因为学会一句中文而露出的灿烂笑容,或者一个中国老师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的时刻。同时,我也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而是能触及到更深层次的议题,例如文化自信的构建,跨文化理解的困境与突破,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如何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项目来展现和塑造的。这本书,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