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
定价:18.00元
作者:刘凌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34790331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近代湖南人物曾国藩治家的理念以及整个曾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家风,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曾氏家族严谨、有序的家训、家风,对今天的和谐的家庭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章 祖父留下的“八”“三”家风
节 幡然悔悟
第二节 “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第三节 坚守本分“三不信”
第二章 父亲的家国情怀
节 心向圣贤
第二节 恪守耕读家风
第三节 孝即是忠
第三章 科举路上扬家风
节 读书考科举
第二节 从举人到进士
第三节 同进士出身
第四章 “一团和气”的做官经历
节 京城做官
第二节 在地方官场
第三节 与皇帝的关系
第五章 曾国藩“做官不为财”
节 经济窘迫的翰林
第二节 额外“合法收入”
第三节 没有路费的二品大员
第四节 负债度日的湘军统帅
第六章 “不信医药”的曾国藩
节 一生为癣疾所困扰
第二节 “药虽有利,害亦随之”
第三节 靠节 欲而勤劳养生
第七章 曾国藩教育诸弟
节 长兄为父
第二节 四弟守家为业
第三节 九弟“曾铁桶”
第八章 曾国藩教子弟读书
节 读书的目的
第二节 这些书都要读
第三节 读书要讲方法
第四节 写作也是一门学问
第九章 子女成才显家
节 曾纪泽和“醒狮论”
第二节 曾纪鸿喜欢数学
第三节 曾纪芬和《廉俭救国说》
第十章 曾家儿媳的功
节 欧阳夫人
第二节 郭筠乃曾氏家风功臣
第三节 家教楷模刘鉴
第十一章 曾国藩提炼家
节 要远离“官气”
第二节 “勤俭孝友”传家
第三节 “八本”“三致祥”
第四节 遗嘱里的家训
第十二章 繁星点点看家
节 曾氏家族部分后代支系
第二节 家族人才辈出
第三节 读书明理为君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曾国藩仕途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之后,曾国藩升迁的速度大大提高。同年三月,翰林院举行翰詹大考。翰詹大考实际上就是对翰林院的学生进行突袭式的考试,没有预先通知。曾国藩写信回家说,自己很久没有写考试用的“赋”了,当然所有考生也都非常仓促。曾国藩平时重视读书,所以相对还算是好的。在127人中,曾国藩名列二等名。一等只有5人,所以曾国藩的成绩是第六名。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也是穆彰阿。正是这次考试的名列前茅,使这位来自湖南乡下、举止寒酸的年轻人引起了穆彰阿的注意。考完之后,曾国藩就从翰林院检讨升任翰林院侍讲,从七品变成了从六品。
在京做官三年来,曾国藩终于写了一封充满了喜庆话语的家信。他自豪地说,因翰詹大考而升官的,在此之前整个湖南只有两个人,自己是第三个。也正是这次升官,给曾国藩申请主持乡试提供了机会。其实曾国藩到四川去主持乡试是以很奇怪的身份去的。
一般情况下,乡试主考官要能够与各省巡抚平起平坐,至少要侍郎级别的官员,可是曾国藩一个小小的翰林院侍读就担任了四川乡试主考官,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更奇怪的是,副主考竟然是曾国藩的上级。
当然,这也是由于学问高低,因为这次主考官是考来的。但是在这背后已经开始有了“靠山”的影子。
接下来的情况更加清晰,曾国藩成为穆彰阿眼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十二日,曾国藩担任翰林院教习庶吉士职位,等于是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们的“导师”,这为曾国藩广揽人才打下了基础。十二月初七,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读,但品级相同,还是从五品。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担任了会试同考官,并且兼任了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月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詹事府是一个与翰林院类似的机构,工作内容非常清闲,有时候帮忙组织殿试和阅卷,有时候帮助皇帝和贵臣做一点记录,当然也不是军国大事,而是平时讨论诗、词、曲、赋的内容,修改、整理出稿子,上呈给皇帝,定稿发布。这一职位虽然清闲,却能接近皇帝,是曾国藩之后仕途上升的关键一步。
果然,几个月之后,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级别变成四品。到年底,又兼任文渊阁直阁事,这一官职本身没有品级,往往由翰林院侍讲学士兼任,主要负责《四库全书》的保管。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国藩升任正三品太常寺卿。太常寺是负责祭祀类工作的部门,太常寺卿是该机构的领导。正三品在清朝已经属于高级官员,可以上书言事了,相当于今天可以直接给国务院提交工作报告了。至此,曾国藩开始进入国家主要管理者的行列。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藩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头衔。内阁在清朝早期就是宰相所在的机构,而内阁学士是内阁中重要的工作人员。后来内阁权力变小,担任内阁学士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
任内阁学士的人,往往同时担任六部的侍郎。这一年,曾国藩成为掌握实权的二品高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清代的六部比现在国务院各部的权力要大。
……
序言
拿到这本书,立马被封面上那种古典而又沉稳的气质吸引住了。曾国藩,这个名字,总能勾起我无数的遐想。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位集大智、大勇、大德于一身的人物,尤其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他能独树一帜,建立功勋,并且将家族的传承看得如此重要,这一点让我尤为钦佩。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读书明理为君子”,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非常想知道,曾国藩是如何将“读书”与“明理”紧密结合起来,让“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道德的升华?而这种“明理”的过程,又是如何最终塑造了他“君子”的风范,并且能够有效地传承给他的后代,形成一种世代相传的家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曾国藩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领略那份独属于曾氏家族的家风底蕴,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思想。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与曾国藩相关的书,感觉真是触动很大。我一直觉得,很多古人身上的智慧,虽然隔了漫长的岁月,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给我们现代人很多启发。曾国藩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总是和“勤奋”、“坚韧”、“正直”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我很好奇,他当年面对那么多的艰难险阻,是怎么保持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这本书的书名“读书明理为君子”,让我觉得非常贴切。对我来说,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明辨是非,塑造品格。曾国藩在那个年代,肯定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他又是如何做到“明理”的呢?而这份“明理”的力量,又如何体现在他的“君子”风范之中,并成为曾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曾国藩的思想精髓,不仅仅是他的军事才能或者政治抱负,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那种内在的修养和人格魅力。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汲取一些积极的力量,用来指导我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曾国藩,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是那个时代的一座丰碑,一个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的巨人。我一直对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深沉内敛的智慧以及他对道德修养的极致追求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书名“读书明理为君子”非常吸引我,因为它点出了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要通过阅读去“明理”,去洞察事物的本质,去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最终达到“为君子”的境界。我迫切地想知道,曾国藩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始终坚守“读书明理”的原则,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他的治家之道中,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曾氏家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揭示曾氏家族成功的秘密,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从他的家风传承中获得启示。
评分收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那种纸张的质感和书的份量,都让我觉得它承载着许多值得探究的内容。曾国藩,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像是一个道德的标杆,一个智慧的象征。我一直对“家风”这个概念非常看重,因为它关乎一个家族的根基和未来。而曾氏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更是毋庸置疑。这本书的名字——“读书明理为君子”,恰恰点出了其中的精髓。我理解,“读书”是基础,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理”则是升华,是对知识的消化与内化,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原则;而最终的“为君子”,则是这种内在修养外化的表现。我非常好奇,曾国藩是如何将这三者融会贯通,并将其融入到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中去的?在那个复杂的时代,他是如何确保自己的后代也能秉持这种精神,成为真正的“君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答这些疑问,为我展现一个鲜活的曾国藩,以及一个影响深远的曾氏家风。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那个“曾国藩”的名字,总让人联想到那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抹深刻印记的传奇人物。我一直对晚清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颇感兴趣,而曾国藩,无疑是其中最值得深入探究的一位。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既有功成名就的辉煌,也有仕途失意时的挣扎。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他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在乱世中稳固自己的基业,又如何将家族传承看得如此重要。这本书的名字“读书明理为君子”,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探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曾国藩是如何将“读书”这件事,升华为一种“明理”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最终又如何塑造了他的“君子”之风,并将其传递给后代。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去理解曾国藩的智慧,去体悟那份传承千年的家风。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开始我的阅读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