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金融脱媒之殇 金融与投资 书籍 |
| 作者: | 冯科 |
| 定价: | 58.0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 |
| 出版日期: | 2015-02-01 |
| ISBN: | 978730125568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金融脱媒之殇》针对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现象,从社会融资总量、信贷管制、企业融资结构、商业银行业务格局变化等角度对其出现的原因与后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美国、西欧等国家的金融脱媒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后从优化资产负债业务、深化金融创新、推进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与结构化理财产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角度提出针对银行转型的全方位改革建议。 |
| 目录 | |
| 第1章 金融脱媒概况 1.1 金融脱媒的背景 1.2 金融脱媒的内涵 1.3 金融脱媒的表现 1.4 金融脱媒的类型 1.5 金融脱媒出现的原因 第2章 社会融资总量与金融脱媒 2.1 社会融资规模概述 2.2 中国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分析 2.3 金融脱媒下的社会融资结构变化 2.4 我们的观点 第3章 信贷管制与金融脱媒 3.1 信贷管制概述 3.2 中国的信贷管制 3.3 中国的金融脱媒一一二重脱媒 3.4 我们的观点 第4章 企业融资结构与金融脱媒 4.1 企业融资结构概述 4.2 中国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4.3 中国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4.4 中国企业融资决策的分析 4.5 中国企业特有的金融脱媒一一默许脱媒 4.6 我们的观点 第5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脱媒 5.1 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5.2 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能力的影响 5.3 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利息差的影响 第6章 金融脱媒的比较研究 6.1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脱媒 6.2 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脱媒 6.3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脱媒的对比分析 6.4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经营战略 6.5 我们的观占 第7章 优化商业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 7.1 优化资产业务:发展供应链金融 7.2 优化负债业务:重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第8章 深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8.1 大力发展债务融资业务 8.2 创新并购业务 8.3 积极准备融资融券业务 第9章 “大资管时代”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9.1 资产管理行业与“大资管时代” 9.2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 9.3 “大资管时代”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 9.4 案例分析一一隧道股份BOT项目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第10章 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与结构化理财产品 10.1 金融衍生品 1o.2 结构化理财产品 第11章 发展互联网金融 11.1 互联网金融概述 11.2 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分析 11.3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优势 11.4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11.5 互联网金融企业布局规划 11.6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第12章 结语 |
| 编辑 | |
| ·商业银行一直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为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资金流动的很大部分开始绕过商业银行这个传统端口,形成“金融脱媒”,这是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目前,中国的金融脱媒大体上将从资产、负债、结算三方面同时推进,具体体现在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张、企业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居民投资理念不断深化以及市场融资工具层出不穷等。 ·《金融脱媒之殇》书中认为,为了应对信贷指标控制,中国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了主动将贷款分流的手段,典型的后果就是催生了大量的“影子银行”,这种后果可称之为“脱媒”;而且,大企业推行“主动脱媒”,中小企业则短资长用、借新还旧。 ·商业银行的转型已经势在行,这需要银行从优化传统资产负债业务、深化金融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发展金融衍生品与结构化理财产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着力。 |
这本《金融脱媒之殇:金融与投资》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像一声警钟,预示着某种金融生态的失衡。我一直在思考,当金融活动越来越多地绕过传统的银行、券商等中介机构,直接在市场或其他平台进行时,究竟会发生什么?是效率的提升,还是风险的扩散?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脱媒”的范畴的,是否包括了那些直接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甚至是新兴的加密货币交易?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驱动这种“脱媒”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是技术革新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的削弱,还是利率环境的变化导致储蓄者寻求更高回报的动力?我对于金融市场的演变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这本书能够梳理出金融脱媒的历史脉络,并分析不同阶段的特点,那将非常有价值。此外,“之殇”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很多金融危机的前兆,比如房地产泡沫、次贷危机等,它们往往与金融体系的过度复杂化和风险的隐蔽性有关。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防范“脱媒”带来的潜在风险的实用建议。例如,在信息不对称加剧的情况下,投资者如何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监管机构又该如何适应这种新的金融格局,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平?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未来金融市场的可能走向?
评分《金融脱媒之殇:金融与投资》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深度和现实关怀。我对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一直很感兴趣,而“脱媒”这个概念,在我看来,直接触及了金融中介功能的核心。我猜想,本书会对传统的金融中介,比如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当资金可以直接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或者通过更复杂的金融产品实现配置时,银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期限转换等传统功能是否会受到挑战?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导致这种“脱媒”趋势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还是市场需求(如对更高收益的追求、对更便捷融资的需求),抑或是监管套利? 我尤其关注的是,“之殇”这个词暗示的负面后果。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金融脱媒可能带来的风险,例如信息不对称的加剧、道德风险的上升、监管盲区的扩大,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金融不稳定。 如果书中能够通过历史案例分析,例如某次金融危机中,金融脱媒是如何扮演了关键角色的,那将极具启发意义。更进一步,我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探讨如何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稳定、普惠的金融体系。这可能包括对监管政策的建议,对金融机构转型的思考,以及对投资者风险教育的重视。
评分读到《金融脱媒之殇:金融与投资》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最近几年金融市场的一些变化。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兴起,似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中介的角色。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定义和界定“金融脱媒”。它是否仅仅是指资金流向的改变,还是也涉及到风险的传递和价值的创造过程? 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导致金融脱媒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对效率的极致追求,还是监管的滞后性,抑或是新的技术工具带来的可能性?书中是否会探讨,例如众筹、P2P借贷、数字货币等新现象,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对传统金融中介的“脱媒”? “之殇”这个词,则预示着其中可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教训。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金融脱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它是否会导致金融体系的碎片化,增加系统性风险,或者使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加突出?我非常关心,在“脱媒”的背景下,投资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辨别风险,以及如何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帮助读者理解并应对这种新的金融环境? 我也期待,本书能为监管机构提供一些思考,如何在不扼杀创新的同时,有效地管理和防范金融脱媒可能带来的风险,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评分这本《金融脱媒之殇:金融与投资》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尖锐和令人不安的金融议题。读完介绍,我立刻联想到了近年来一些新兴市场的动荡,以及传统银行体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书名中的“脱媒”二字,让我好奇它到底是指哪些环节被绕过了,是资金的流向、风险的传导,还是价值的创造?我特别关心作者会如何剖析这种“脱媒”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技术变革的必然产物,还是监管失灵的后果?如果是前者,那么金融体系的未来形态将会是怎样的?是否会更加碎片化,但也更加灵活?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审视和构建更稳健的金融秩序?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 P2P 贷款的兴衰、影子银行的扩张,或者某些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脱媒”于传统金融中介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对这些现象的详尽分析,而不仅仅是概念性的阐述。同时,“之殇”这个词,预示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训和潜在的风险。我期待作者能够揭示这些风险的具体表现,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金融传导效率下降、系统性风险积聚,甚至是对实体经济的损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提供一些应对“脱媒之殇”的策略和思考,无论是对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还是对普通投资者,都能有所启发。
评分《金融脱媒之殇:金融与投资》这个书名,有一种揭示真相的意味,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脱媒”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何会带来“殇”。我一直在思考,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创新层出不穷,但这种发展是否总是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前进?“脱媒”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似乎指向了一种金融功能的“失灵”或“偏离”。书中会如何定义和解释“金融脱媒”?它仅仅是指资金绕过银行进行直接融资,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含义? 我对书中对“脱媒”成因的分析非常感兴趣。是技术的进步,让信息更容易流通,使得匹配效率提高,从而绕过了传统中介?还是市场参与者为了规避监管,或者追求更高收益,主动选择“脱媒”的路径? 我尤其好奇“之殇”部分的内容,这是否意味着金融脱媒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风险的集中与放大?信息不对称的恶化?普通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是否会更容易成为受害者?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警示性的案例,让我们看到金融脱媒的潜在危害? 我还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在金融脱媒日益成为趋势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投资策略。是拥抱这些新的金融模式,还是保持谨慎?监管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以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指明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