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政策调整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江心英,路正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030231758
字数:290000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空间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后一块前沿阵地,国际直接投资(FDl)的区位研究方兴未艾。我们尝试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回答如下问题:
为什么80%以上的FDl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流动?
东道国经济、体制、政策环境对FDl地域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
东道国优惠外资政策能够吸引更多的FDI吗?
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遵循什么规律,又对东道国本土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书从综合动因的角度研究国际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与政策调整问题,强调东道国因素对FDI地域运动的影响;从全球价值链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了现代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系统区位特征;从溢出效应、就业效应和经济增长等方面,论述了FDI与东道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书在综合论述FDI地域运动及其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影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FDI在中国的区位战略,提出了中国高效引进FDI的对策建议。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参考书使用,也可供对外经济、贸易系统的机关工作人员、三资企业的管理者等相关人士阅读。
在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作者并没有选择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俯视视角,而是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商业顾问,手把手地带领我穿越国际投资的复杂迷宫。我原本以为,关于“区位选择”的讨论,会充斥着各种量化的指标和经济模型,但实际上,书中更多的是对真实世界中,企业是如何做出艰难决策的生动描绘。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一个汽车制造商,在决定将新的生产基地设在中国还是墨西哥时,所面临的各种权衡: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贸易协定、政治稳定性、消费者市场大小等等,每一个因素都被拆解得非常细致,并且配以实际的案例和数据支持。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决策会议室里的争论,感受到了背后巨大的风险和期望。而关于“政策调整”的部分,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列举各国鼓励或限制外资的政策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意图以及实际效果。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个国家为吸引高科技产业而推出的“一揽子”优惠政策的分析,不仅详细介绍了政策内容,还探讨了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政策,又如何规避其中的潜在风险。这种深入到“操作层面”的解读,让我觉得收获颇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在探讨这些议题时,并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框架,而是巧妙地融合了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甚至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国际直接投资图景。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国际直接投资”这个概念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定义上,认为它主要是关于资本流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增长的宏大叙事。然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政策调整》这本书,以一种我从未预料到的方式,颠覆了我的认知。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将自己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或国际关系学的范畴,而是将人文、社会学甚至心理学的视角巧妙地融入其中。书中对我触动最深的一点,是关于“区位选择”的探讨,它远非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作者深入剖析了文化适应性、社会接受度以及当地民众对外国资本的态度,是如何成为企业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讲述了一家西方企业在某个发展中国家投资失败的经历,表面上看是由于经济环境不利,但深层原因却是其未能理解和尊重当地的社会习俗,导致了与当地社区的持续冲突。这种对“软因素”的强调,让我意识到,成功的国际直接投资,不仅需要精明的商业头脑,更需要深度的文化洞察力。再者,书中对于“政策调整”的分析,也远超出了我原有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政策视为固定不变的规则,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他详细阐述了政府政策是如何受到国内政治、国际压力以及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以及企业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寻找机遇,规避风险。例如,书中对某个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调整环保政策,以及这种调整如何影响跨国企业投资决策的分析,就极具前瞻性。这种对政策背后复杂动因的揭示,让我对国际投资的宏观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部冷冰冰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资深分析师绘制的“全球投资风向标”。我原本期待的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一种宏观、抽象的理论梳理,但实际上,我却被带入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商业场景。书中关于“区位选择”的论述,就非常接地气。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对比了几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在吸引制造业投资时的优劣势,不仅仅是简单地比较劳动力成本和税率,而是深入探讨了当地的营商环境、人才储备、供应链成熟度、甚至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的企业案例,比如某个电子产品巨头最终选择A国而非B国的原因,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看似微小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投资去向的关键。更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于“政策调整”的分析,其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把政策视为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将其看作一个不断演变、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例如,书中分析了某个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通过调整产业政策、贸易壁垒以及对外资的监管力度,来引导资本流向,以及这些调整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政策风险时,没有回避其中的“暗礁”,而是坦诚地讨论了腐败、法律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挑战。这种兼具洞察力和警示性的分析,对于任何想要进行跨境投资的企业或个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看待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视角,它让我明白,在宏观经济指标之外,更需要关注那些影响企业决策的微观因素和动态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可以说是相当出乎我的预料。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按部就班、从宏观到微观的学术论述,但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结合了理论深度和实践洞察的“手册”。开篇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用了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的宏大图景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去探讨“为什么”一个企业会选择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这种“为什么”并非简单的经济利益驱动,而是引入了更多元的视角。例如,书中对“政策调整”的分析,不是简单地罗列各个国家的鼓励或限制性政策,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政策是如何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体制下发挥作用的,以及它们如何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互作用。我记得有一章,详细讲解了某个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在税收、土地使用、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引用了大量数据来佐证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更让我觉得新颖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政策执行中的“灰色地带”,而是坦诚地讨论了政策的不确定性、腐败风险以及跨国企业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风险管理。这种敢于触及敏感问题的态度,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此外,书中的案例研究,挑选得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被验证、被修正的。例如,书中对于某个制造业巨头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的分析,就详细阐述了其在区位选择上如何平衡成本、市场和供应链的考量,以及如何应对当地法规的变化。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觉得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际投资决策课”。
评分这本书,我几乎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国际直接投资”这个话题本身就自带一种宏大叙事感,再加上“区位选择”和“政策调整”,我原本以为自己会沉浸在一片详实的理论海洋中,准备好迎接那些严谨的逻辑链条和密集的学术术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我真正进入书中的世界,才发现它并非是我想象中的那种“硬核”研究报告,而更像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商业探险的日志。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模型推演,反而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绘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详细描述了某个跨国企业在东南亚某国投资设厂时遇到的种种挑战,从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波动,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再到供应链的本地化难题,每一个细节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读到这里,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决策过程,感受到了企业管理者在复杂环境下必须做出的艰难权衡。这种叙事方式,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书本的距离,让我觉得那些遥远的经济理论不再是枯燥的抽象概念,而是拥有了真实的血肉和温度。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投资迷宫中寻找出路;时而又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政策风向和市场信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区位选择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地缘政治或经济优势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软环境的价值,比如当地政府的效率、法治的健全程度,甚至是当地民众对外国投资的态度。这些因素,往往被许多宏观研究忽略,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投资的成败。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看待国际直接投资的全新视角,让我认识到,在冰冷的经济数据背后,是无数真实的企业决策和人文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