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捕捉儿童敏感期 育儿/家教 书籍 |
| 作者: | 孙瑞雪 |
| 定价: | 35.0 |
| 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1271481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有多少父母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他为什么总爱玩水,经常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什么总是把桶呀瓢押往头上套?为什么总是往桌子下衣柜里钻? 你忽略了,因而忘记帮助了,或者制止了他的活动,你却不知道破坏了他的什么?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
| 目录 | |
001 再谈敏感期 / 孙瑞雪 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一出生,敏感期就开始啦 018 就是味道 019 对接 021 宝贝,你的玩具呢 022 幼年如歌 敏感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024 小狗下坡 024 求助 025 小哥哥,你别走 026 拿掉剪 027 找椅凳 028 探索空间 028 插不上的圆柱 029 爱,妙不可言 030 征求别人的意见 031 绘画与音乐 032 一个人的空间 迟到的敏感期,一个个补上来了 033 孩子忧郁了 034 缇缇的手 035 迟到的敏感期接踵而至 036 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复 037 缇缇的巨变 041 放肆的语言 042 天赋 伴随母爱,儿童心智全面发展 044 “妈妈,上主题课!” 045 西天 047 “不让妈妈打电话” 048 涂画的乐趣 049 语言的敏感期 050 随便给 051 生活中的数学 第二章 0岁~2岁半 视觉? 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054 小托蒂的悲剧 055 视觉的敏感期 口? 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 ?????? 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056 迟到的口腔敏感期 057 爱咬人的玮玮 058 口的敏感期 手? 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 061 手的敏感期 063 三指抓 064 儿童在用手思考 走? 从要成人拉着手跳,到独立行走,到要上下坡、爬楼梯, ?????? 到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 066 坡上漫游 067 走楼梯 068 走:换个角度看 空间? 喜欢探索空间,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 ???????? 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069 策策的故事 070 困难 071 爱扔东西的楠楠 071 抛撒、搬运和垒高 072 空间、时间的敏感期 细小事物? 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080 紧握小木钉 081 对细小事物的敏感 081 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秩序? 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且有秩序的环境。 084 秩序 085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模仿? 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087 学舌 088 模仿的敏感期 089 模仿的敏感期 自我意识? 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091 自我意识敏感期 审美? 要求食物或用具须完整。 092 残缺了 |
| 编辑 | |
22年前,故乡宁夏的*批家长,把心爱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我从此起步。 接着是北京、广州、上海、郑州、昆明、西宁等各地的家长,他们关注着远在宁夏的这个教育,并热情传播它,帮助我一路走到现在。 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 |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人生说明书”的补充篇,专门解读了那个生命初期最纯粹、最值得我们倾注智慧和爱的阶段。我一直觉得,孩子就像一本未被完全解读的书,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解读手册”。作者用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一闪而过”的关键时期——敏感期。这些敏感期,不是一个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是孩子生命中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能量场”。书中对“口语发展敏感期”的解读,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常常打断孩子说话,或者过早纠正其发音的行为。作者指出,在语言敏感期,孩子需要的是大量的倾听和鼓励,是给予他们表达的空间和安全感,而不是急于求成。这让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耐心听完孩子想说的话,给予积极的回应,结果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真的在悄悄进步。书中对“模仿敏感期”的描述,让我看到自己言行举止在孩子身上的巨大影响力。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会映照出我们最真实的一面。这让我开始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思考我希望孩子模仿的是什么,我不希望孩子模仿的又是什么。作者强调,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孩子行为的解读,更是对我自身作为父母的深刻反思和指导。它让我意识到,育儿的本质,是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完成一场心灵的蜕变。
评分读罢《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感觉自己的育儿世界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盏柔和的灯,照亮了孩子成长道路上那些我曾经忽略的、甚至误解的角落。这本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着关于孩子内心世界最珍贵的秘密。作者将那些看似混乱、不可理喻的孩子行为,归结为一个个“敏感期”,并赋予它们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秩序敏感期”的描述。我家孩子曾经有过一段极其执拗于事物顺序的时期,比如玩具必须按照大小排列,吃饭的餐具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当时我只觉得他“龟毛”,现在我才明白,那是他在建立内在的秩序感,这对他未来的逻辑思维和规则意识至关重要。作者建议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秩序,并在必要时以身作则,这让我不再觉得烦躁,而是开始理解和欣赏孩子对秩序的追求。书中对于“分离焦虑敏感期”的解读,也让我感到释怀。我曾经因为孩子在分离时哭闹而内疚,现在我明白了,这是孩子在建立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他们学会独立迈出的重要一步。作者强调,家长的稳定和支持,是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的关键。这种理解,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孩子的依恋需求,并积极地引导他们走向独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孩子成长的节奏和力量,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智慧、更懂得倾听的父母。
评分读完《捕捉儿童敏感期》,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无数个与孩子相处的瞬间,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行为,如今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和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轻轻地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让我看到了孩子成长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力量。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父母“该做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去“看见”孩子,去理解他们内在的驱动力。例如,关于“对语言的敏感期”,我曾经一度为孩子不肯说太多话而焦虑,甚至强迫他表达。看了书我才明白,原来在某些时期,孩子可能是在大量地“听”和“理解”,为将来的表达做准备。书中对“运动敏感期”的描述,让我重新认识了孩子对跑、跳、爬等活动的强烈渴望。我曾经觉得这些是“调皮捣蛋”,现在我理解了,这是他们在发展身体协调能力、探索空间感知的重要方式。作者鼓励家长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尽情地活动,这让我开始调整家里的空间布置,增加了一些适合孩子攀爬和跳跃的设施,结果孩子的运动能力和自信心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书中还有关于“美的敏感期”、“收集物品的敏感期”等等,每一个都让我回忆起孩子身上发生的点点滴滴。作者强调,敏感期是短暂的,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用耐心去陪伴。这种“不打扰”的智慧,是我从这本书中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放手就是最好的爱,而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就像一本藏宝图,为我解锁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神秘宝藏。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为什么会对某个东西突然产生极大的兴趣,然后又迅速转移,让我摸不着头脑。现在我明白了,这些都是“敏感期”在作祟。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把抽象的儿童心理学概念变得如此易懂。比如,书中讲到“语言敏感期”,我立刻联想到我家小宝前阵子突然对所有东西都要问“为什么”,简直要把我问崩溃了,但我当时只是觉得他烦人,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他语言能力爆发的信号。看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他在疯狂吸收语言养分,建立自己的语言系统。作者强调,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做的是耐心倾听,积极回应,甚至可以一起去探索答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反思了自己很多时候因为急躁而错失了与孩子深入交流和共同成长的机会。书中对“秩序敏感期”、“抓握敏感期”、“细节敏感期”等也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并且给出了许多非常实操性的建议。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把敏感期描绘成一种必须“攻克”的难题,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宝贵的自然发展阶段,鼓励家长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和“观察者”,而不是“控制者”。这让我感到非常轻松,不再为孩子的“异常”行为感到焦虑,而是充满期待地去迎接每一个阶段的到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孩子现在的行为,找到对应的敏感期,然后开始思考我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我育儿理念的一次深刻洗礼,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评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他们成长过程中那些闪闪发光的“敏感期”。我一直认为,育儿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惊喜的过程,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应对这些挑战、拥抱这些惊喜的智慧。作者以一种非常贴近家长生活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儿童敏感期的概念,并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们这些家长能够感同身受。书中对“对数字和时间敏感期”的描述,让我回想起我家大宝曾经对数字特别着迷,每天都要数数,而且对时间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时我只是觉得他“聪明”,现在我才明白,那是他在为日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是在建立对抽象概念的初步认知。作者建议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引导孩子认识数字和时间,比如在吃饭时数数,或者在出门前告诉他还有多久。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意识到,学习可以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书中对“对性别的敏感期”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如何以更开放和健康的态度去引导孩子。作者强调,这是一个正常的成长阶段,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解释,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性别认知。这种开放的讨论方式,让我感到非常受用。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孩子成长的独特性,也让我看到了作为父母,我们肩负的责任和拥有的力量。
评分怀揣着对孩子成长奥秘的探寻,《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育儿的认知,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应对者,蜕变为一个主动的观察者和陪伴者。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堆生硬的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走进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儿童成长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敏感期”,并将其视为孩子内在生命力的自然绽放。书中对“语言敏感期”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孩子前段时间对绘本的迷恋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曾经以为只是他喜欢听故事,现在我才明白,那是在为他自身的语言爆发积累养分,是在学习语音、语调、词汇和句子结构。作者鼓励家长多给孩子朗读,多与孩子对话,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这让我更加珍视每一次与孩子共读绘本的时光,也更加留心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书中对“动作发展敏感期”的描述,让我对孩子在家中进行的各种“冒险”有了新的认识。那些看似“危险”的攀爬、跳跃,实际上是在发展他的身体控制能力、平衡感以及空间感知能力。作者的建议是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充分释放运动的能量,这让我不再一味地制止,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在家中为孩子打造一个更适合他发展的运动空间。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与孩子共同完成的“生命之舞”,而敏感期,正是这场舞蹈中最动人的旋律。
评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宛如一本写给父母的“心灵侦探指南”,让我得以深入孩子内心世界,破解他们那些看似“无厘头”的行为密码。我一直以来都对孩子们的成长感到好奇,但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被动地应对,而这本书则给了我一种主动去理解和引导的力量。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期”,不如说是孩子生命中闪耀的“高光时刻”,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关键窗口。书中对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的描述,让我茅塞顿开。我曾经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感到沮丧,现在我明白了,那可能是在他探索“我”是什么,以及“我”可以做什么的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作者鼓励家长在此时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让他们体验自主,这一点对我非常有启发。我尝试着让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自己决定先玩哪个玩具,结果发现,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赋予掌控感时,他的情绪也会更加稳定,合作度也会大大提高。书中的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对“社会性”敏感期的阐述。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之间的打闹是“不懂事”,现在我才意识到,那是在他们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建立友谊的早期尝试。作者建议家长在这个阶段要多观察,少干预,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这让我不再急于去评判和纠正,而是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社交行为。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与孩子共同完成的“探索之旅”,而敏感期,正是这场旅途中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风景。
评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就像一本充满智慧的“密码本”,帮助我破解了孩子那些让家长常常感到困惑的“行为代码”。我一直对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我只是在凭经验和感觉去应对,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科学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框架。作者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儿童心理学概念,如“敏感期”,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实践的育儿智慧。书中对“抓握和探索敏感期”的描述,让我回忆起孩子小时候总是喜欢将东西往嘴里塞,或者不停地抓握,当时我总是担心他会受伤或吃到不卫生的东西。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孩子在发展触觉、感知物体特性、建立手眼协调能力的重要阶段。作者建议家长提供安全且材质多样的探索物品,这让我开始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一些适合他探索的玩具,结果孩子的精细动作和探索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书中对“社会性交往敏感期”的解读,也让我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冲突有了新的认识。我曾经以为孩子之间的打架是不好的,现在我明白了,那也是他们在学习如何与同伴互动、解决矛盾、表达自己需求的过程。作者鼓励家长在一旁观察,适时引导,而不是直接干预,这让我学会了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社交挑战。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管理者”变成了一个“引导者”,让我看到了育儿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评分终于读完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育儿道路上曾经的迷茫和困惑。我一直渴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但很多时候,我只是在凭本能去应对,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作者以非常温和且充满智慧的笔触,描绘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并将其视为孩子生命中最宝贵的成长契机。书中对“对事物细节的敏感期”的描述,让我回忆起我家小宝曾经对某个玩具上的一个小细节执着不已,当时我只是觉得他“奇怪”,现在我才明白,那是他在发展精细观察力、专注力和逻辑性。作者强调,在这个时期,家长要做的是耐心观察,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而不是强行打断。这种“放手”的智慧,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我开始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孩子,不再急于去纠正或引导,而是去发现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书中对“对美感敏感期”的阐述,也让我开始关注孩子对色彩、形状、声音的感知。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工具,而是开始引导他们欣赏身边的美,比如一起去公园观察花草,或者在家中布置一些色彩鲜艳的物品。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的最高境界,是成就一个独立、自主、热爱生活的人,而敏感期,正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评分拿到《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我起初带着一点“救急”的心态,希望它能告诉我如何应对孩子最近出现的各种“小状况”。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广阔。它不是那种告诉你“今天孩子这样,明天孩子那样”的速成手册,而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孩子内在的成长轨迹。书中描绘的“敏感期”概念,就像是为孩子的心灵地图点亮了一盏盏指示灯,指引我看到他们行为背后隐藏的渴望和需求。例如,书中关于“对微小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让我回忆起我家女儿曾经花上半个小时就为了一只掉落的羽毛而着迷,当时我只觉得她“太闲”,现在才明白,那是她在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和专注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温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阿姨在分享她的育儿心得,没有生硬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智慧和爱意的观察。她用“窗户期”来比喻敏感期,让我瞬间理解了其短暂而珍贵的特性。她强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堵住”这些窗户,而是要“推开”它们,让孩子尽情地去探索和体验。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重复”行为的解读。我家儿子喜欢反复玩同一个玩具,或者反复听同一首歌曲,这常常让我感到乏味,甚至想要制止,但这本书告诉我,这恰恰是孩子在巩固学习、建立内在秩序的重要表现。这种理解让我不再感到烦躁,而是开始享受与孩子一起重复的过程,甚至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丰富这些重复。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解决问题者”转变为一个“陪伴成长者”,让我看到了育儿的无限乐趣和深远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