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的旅行:珍藏版:行路篇 | 作者 | (日)关野吉晴 |
| 定价 | 76.90元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3076282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l “的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球探险,而是现代人类回溯人类祖先诞生地的探索之旅。高更通过一幅画向人类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而关野吉晴则以双脚重走“的旅行”之路的方式,来反思人类的现状和未来。 l 大约180万至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从非洲出发,穿越西伯利亚,走过北美大草原,*终来到南美*南端的火地岛。布莱恩·费根把上述壮丽的迁徙之旅称为“的旅行”,它是人类迄今为止所有冒险活动中*的,“能称得上人类下一次‘的旅行’的,也就是人类进入其他星系的时候。” 在南美洲的亚马孙丛林和安第斯群山间探险20年后,日本人关野吉晴逐渐萌生了仅凭人力重走“的旅行”的宏伟计划。他要用自己的脚走,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三个关乎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关野吉晴挑战的正是凭借关野吉晴的坚韧和勇气,我们才能又多领悟一点“人之为人”的意义。这样的探索正暗合了中国人的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 作者简介 | |
| 关野吉晴 日本探险家、人类学家、外科医生,重走“的旅行(探寻人类的起源)”和“新的旅行(探寻日本人的来源)”的人。 194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都墨田区,现任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从1971年开始,关野吉晴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一桥大学亚马孙流域探险队”,并多次出任探险队队长。在之后的20年间,曾先后31次深入亚马孙丛林或安第斯山脉,还在巴塔哥尼亚高原、圭亚那盆地和奥里诺科平原留下了足迹。 从1993年起,他用10年时间,凭自己的脚力走完了全程5.3万公里的“的旅行”;在2007—2011年间,又率领团队借助亲手打造的无动力帆船完成了从印度尼西亚到日本石垣岛的“新的旅行”——从海上探索日本人的由来。2013年,他在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的旅行·人类的旅程”特别展览。 |
| 目录 | |
|
01横穿麦哲伦海峡 (1993年11月—1994年1月) 起程 横跨火地岛 横渡麦哲伦海峡 02纵穿巴塔哥尼亚南部冰床 (1994年1月—1994年3月) 骑自行车向阿根廷湖进发 划皮划艇渡过阿根廷湖 前往巴塔哥尼亚南部冰床 行走于风暴中的巴塔哥尼亚南部冰床 乘皮划艇前往巴塔哥尼亚峡湾 03走向南美 (1994年3月—1996年3月) 走在巴塔哥尼亚走廊上 暂时回到日本 两次开始巴塔哥尼亚自行车之旅 前往泛美公路 纵穿阿塔卡马高原 横渡的的喀喀湖 前往秘鲁 骑自行车纵穿安第斯山脉 纵穿达连地峡 04穿越中美·北美 (1996年4月—1997年8月) 骑车游中美 哥斯达黎加 尼加拉瓜 洪都拉斯 萨尔瓦多 危地马拉 墨西哥 暂时回国接受手术,进行疗养 从纳瓦霍族保留地到加拿大 横渡阿拉斯加东南海峡的皮艇之旅 从墨西哥再度骑车北上 乘狗爬犁横贯阿拉斯加西部 进入白令海峡 阿拉斯加的自行车旅行 沿育空河顺流而下 横渡白令海峡 05横穿西伯利亚 (1998年2月—1999年9月) 乘着狗爬犁踏入隆冬的西伯利亚之旅 穿越夏季的冰原湿地 雪中坐着皮艇下品仁纳河 驯鹿雪橇之旅 再度乘狗爬犁穿越西伯利亚 骑车通过科雷马公路 沿西伯利亚铁路向贝加尔湖进发 穿越国境,前往蒙古 06西进丝绸之路 (2000年3月—2001年3月) l骑车走蒙古 l骑骆驼纵贯戈壁沙漠 l丝绸之路 l翻越喜马拉雅,通往尼泊尔的顺路之旅 l丝绸之路的冬日之旅 l辗转中亚诸国 07走向非洲 (2001年3月—2002年2月) l在波斯旧历新年中前往伊朗 l进入叙利亚 l进入约旦 l皮划艇横渡红海 l经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前往非洲 l进入埃及 l纵贯埃塞俄比亚的自行车之旅 l骑骆驼纵贯努比亚沙漠 l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l“的旅行”0年的目的地 附录:“的旅行”全行程一览表 后记 译者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和副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个热爱探索未知世界的读者。我常常觉得,所谓的“旅行”,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是一种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的表现。“行路篇”似乎预示着一段充满故事的旅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选择他的目的地,又是如何规划他的行程。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段旅程中,究竟会遇见些什么?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是惊喜的际遇,还是意料之外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旅行的“真实”面貌,不仅仅是那些光鲜亮丽的风景,也包括那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因为正是这些,构成了旅行最真实的体验,也往往是成长最快的契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在路上”的感受,让我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以及在陌生环境中发现自我的过程。
评分这本《XXX的旅行:珍藏版:行路篇》的装帧设计我真的太爱了!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实、带着淡淡纸张香气的触感,瞬间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宝贝”。封面用了复古的色调,隐约可见的地图纹理和手绘风格的插画,都透露着一股沉静而充满故事的韵味。打开之后,内页的纸张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光滑的、容易反光的纸,而是略带磨砂感的,即使在灯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印刷清晰,字号大小适中,排版也很舒服,不会显得拥挤。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那种锁线胶装,翻页的时候非常平整,不像有些书那样容易散架。而且,珍藏版的细节处理也到位,比如书中会不会附带一些地图或者老照片的复刻,或者有没有作者的手迹复印等等,这些细节都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沉浸感。拿到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感觉就像在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之前,先收到了一张精美的“邀请函”。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它所承载的文字和故事了,相信它一定会带给我很多惊喜。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描绘出鲜活场景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关于旅行的著作。总觉得,一本好的旅行读物,不应该仅仅是行程的堆砌,而应该能够唤醒读者感官上的体验。我期待在这本《XXX的旅行:珍藏版:行路篇》中,能够看到那些细腻的描写,比如清晨薄雾笼罩下的山峦,午后炙热阳光下斑驳的树影,或是黄昏时分异域街头弥漫的食物香气。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他生动的笔触,为我勾勒出当地的风土人情,那些淳朴的笑脸,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我相信,优秀的旅行文学,能够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听到市场的喧嚣,闻到海边的咸湿,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作者在旅途中拍摄的照片,那无疑是锦上添花,能够让文字的想象更加具象化,也更能体会到作者所见所闻的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之下,就勾起了我对“旅行”二字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所描绘的“旅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是地理上的跋涉,还是心灵的探索?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行路篇”这个副标题,似乎更偏向于物理空间的移动,勾勒出的是一段段具体的行程,是在陌生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但我也隐约觉得,真正的旅行,从来不只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观察与体悟。我很好奇,作者在“行路”的过程中,是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风景,是如何记录下那些偶然遇见的人与事,又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片段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精心绘制的地图,标注着一个个有趣的地点,又像一本细腻的日记,记录着旅途中的点滴感悟?我期待它能带我走出固有的生活圈,去感受更广阔的世界,去遇见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鲜少触碰的人情冷暖。
评分拿到这本《XXX的旅行:珍藏版:行路篇》,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似乎承载着一种沉甸甸的过往,一种对历史和文化深深的探寻。书名中的“旅行”,或许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可能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回溯,对人类文明脉络的追溯。而“行路篇”,则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古老的商道、丝绸之路,或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探索者们的足迹。我很好奇,作者在这次“旅行”中,是以怎样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他所经过的地方?他是否会关注那些被现代文明所遗忘的角落,去发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去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它或许不像一本简单的游记,更像是一部融汇了历史、文化、地理的宏大叙事,让我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