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例说PLC(三菱FX/A/Q系列)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高安邦,胡乃文 |
| 定价: | 98.0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ISBN: | 978751981726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编程实例能提供示范和样板,给人以引导和启迪。本书是一部实战型著作,内容由浅入深,带领读者进入PLC的。全书分为7章,共108个编程实例。第1章导论先概要介绍了三菱FX/A/Q系列PLC开发应用编程所的硬/软件资源、编程常用的主要方法、PLC的主要功能和编程应用、识读PLC梯形图和指令语句表的方法和步骤,这些都是学会PLC编程的理论根基和备条件。然后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三菱FX/A/Q系列PLC的开发应用编程实例,包括:第2章PLC*基本*常用的典型环节编程;第3章PLC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实验编程;第4章PLC在机床控制中的工程应用编程;第5章PLC在其他设备中的工程应用编程;第6章三菱PLC的特殊功能应用编程;第7章PLC在工业网络通信中的工程应用编程。本书帮助读者构建完备的PLC编程知识体系,阐述清晰透彻,既可作为电气设计人员、PLC工程应用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理工科大学相关专业本/专科师生的实用教材和参考书,更是国家工程师培养训练及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理实一体化实用教材。 |
| 目录 | |
| 序前言第1章导论11.1三菱PLC的硬/软件资源21.1.1FX2N系列PLC的硬/软件资源21.1.2A系列PLC的硬/软件资源181.1.3Q系列PLC的硬/软件资源381.2PLC应用系统设计481.2.1PLC应用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流程491.2.2PLC选型与硬件系统设计1.2.3PLC软件设计与程序调试511.2.4节省I/O点数的方法1.2.5PLC编程常用的方法531.3PLC的主要功能和编程应用581.3.1PLC的主要功能1.3.2PLC的编程应用601.4识读生产设备PLC梯形图和指令语句表的方法和步骤621.4.1总体分析621.4.2梯形图和指令语句表的结构分析631.4.3梯形图和指令语句表的分解631.4.4集零为整,综合分析64第2章PLC本用的典型环节编程66例1电动机的长动控制及连锁控制编程66例2PLC控制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电路的编程67例3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编程69例4电动机的自动循环控制编程71例5电动机的/△减压启动控制编程72例6笼型电动机定子绕组串电阻减压启动控制编程75例7笼型电动机定子绕组串自耦变压器减压启动控制编程76例8笼型电动机延边三角形降压启动控制编程77例9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频敏变阻器启动控制编程78例10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启动控制编程79例11交流电动机的单管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编程81例12带变压器桥式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编程82例13电动机串电阻降压启动和反接制动控制编程83例14电动机顺序启/停控制电路编程84例15物料输送线顺序启/停控制编程86例16双速电动机的变速控制编程92例17按时间原则控制直流电动机的启动编程93例18PLC对动断触点输入信号的控制编程93例19PLC的定时控制编程94例20PLC用于振荡闪烁电路的编程96例21PLC用于分频电路的编程96例22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电路的编程97例23按通按断电路的编程97例24消除输入信号抖动电路的编程97例25比较电路的编程98例26四路七段显示器的编程98例27报警电路的编程99例28工程设备自动间歇润滑控制电路的编程99例29状态转移图的编程100例30工程设备控制中的多流程顺序控制的编程102第3章PLC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实验编程106例31天塔之光控制的实验编程例32铁塔之光控制的实验编程108例33三相交流电动机的PLC控制实验编程111例34PLC控制水塔水池水位的实验编程113例35PLC控制轧钢机的实验编程115例36PLC控制汽车自动清洗机的实验编程117例37PLC控制三组智力抢答器的实验编程117例38PLC控制八组抢答器的实验编程119例39PLC控制四组抢答器的实验编程121例40PLC控制城市交通指挥灯的实验编程(1)例41PLC控制城市交通指挥灯的实验编程(2)例42PLC控制城市交通指挥灯的实验编程(3)例43PLC控制城市交通指挥灯的实验编程(4)134例44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实验编程143例45PLC控制自动送料装车的实验编程145例46PLC控制加热炉送料装置的实验编程148例47PLC控制机械臂大小球分拣装置的实验编程150例48PLC控制机械手分拣大小球的实验编程153例49PLC控制金属、非金属分拣系统的实验编程155例50PLC控制物件传送、检测与分拣的实验编程157例51PLC控制自动混料罐的实验编程160例52PLC控制花式喷泉的实验编程163例53PLC控制四层电梯的实验编程165例54PLC控制自动售货机的实验编程(1)例55P |
| 编辑 | |
| 本书三菱FX/A/Q系列PLC为样机,在编者多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借鉴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以108个应用编程实例的形式,系统、全面地介绍了PLC编程应用的全过程,为读者展现出一个个完整、实用的PLC应用单元或系统,所涉程序对其他品牌的PLC也具有较方便和实用的参考移植性,不仅便于教学,更便于自学。 |
读完这本书的几章关于时序逻辑和步进控制的部分,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概念大于实践”的印象。作者在阐述编程指令集时非常系统化,这一点值得肯定,对于初次接触三菱编程语法的人来说,建立一个清晰的指令框架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系统性似乎是以牺牲实际工程复杂性为代价的。在实际的工业自动化项目中,程序的健壮性、效率优化以及与其他设备(如变频器、HMI)的通信集成,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这本书在讲解循环程序和跳转指令时,理论讲解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但当我们试图将这些理论知识映射到需要处理十几台电机协同运行的流水线上时,便会发现,书中提供的示例代码显得过于“干净”和理想化了。没有考虑I/O点的资源限制、没有涉及冗余备份策略,更别提DCS与PLC之间的底层数据交换细节。这种脱离实际工况的理论阐述,使得读者在学完后,依然缺乏那种“临门一脚”的实战信心,总觉得书本知识与工厂现场之间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薄膜。
评分我购买此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三菱Q系列大型PLC的模块化编程和冗余配置,因为这是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中常见的需求。然而,整本书对Q系列的篇幅占比明显偏低,且讲解的深度远不如FX系列。对于Q系列的特色,比如如何配置机架、如何管理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如何利用其强大的中断处理能力进行高精度任务调度等核心内容,书中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提到了概念,但缺乏实际的配置步骤演示和故障案例分析。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以FX系列为核心编写的入门教材,而将Q系列作为一种“附带提及”的升级选项。对于那些工作重点明确指向中大型复杂系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更像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核心内容与书名承诺的“Q系列”的深度并不匹配,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从排版和图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视觉体验并不算差,但它在关键环节的图示化表达上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描述硬件接线和程序流程图时。例如,当讲解FX系列紧凑型PLC的内存映射结构时,如果能提供一个清晰、色彩分明的模块化图示,直观展示输入继电器、保持继电器和定时器/计数器的地址划分区域,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是巨大的帮助。但书中更多地依赖于密集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表格来呈现这些信息,这使得大脑在处理这些抽象的地址概念时,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负荷。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在文字和自己绘制的简易草图中来回切换,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一本优秀的“例说”类书籍,理应将复杂的硬件结构和软件逻辑通过直观的视觉辅助工具来简化,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努力似乎还远远不够,有些关键的配置截图也显得模糊不清,影响了阅读的顺畅性。
评分这本号称“例说PLC”的教材,从书名上看,原本以为能从中找到大量详尽的、针对三菱FX、A、Q系列PLC的实战案例剖析,毕竟“例说”二字颇具吸引力,让人联想到通过具体实例就能迅速掌握复杂逻辑的捷径。然而,实际翻阅后,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结构上的疏离感。书中对不同系列PLC特性的讲解,似乎停留在比较基础的理论介绍层面,并没有深入到实际应用场景中那种“一波三折”的故障排除过程,或者说,那些让工程师真正头疼的、需要结合具体硬件资源和程序结构才能解决的难题,在这本书里显得笔墨太少。譬如,在处理高速计数或模拟量信号的精细控制时,往往需要结合特定寄存器和中断编程的技巧,但这本书更多是泛泛而谈,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传感器特性来优化程序逻辑,缺乏那种“庖丁解牛”般的细致拆解,让人在尝试应用时,还是得回头去查阅官方手册,这无疑削弱了它作为一本实用参考书的价值。它更像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入门导览图,而非一本能伴随工程师解决实际生产线问题的工具箱。
评分针对电子与通信领域的定位,我本期待书中能更多地探讨PLC在数据采集、网络化控制(如以太网/CC-Link IE)方面的应用深度。毕竟,现代工业4.0强调的是信息流和控制流的融合。然而,这本书在涉及到通信协议和网络配置的部分,处理得相对保守和简略。讲解似乎还停留在较早期的点对点或简单的站间通信层面。对于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的工业物联网架构,如何利用PLC作为边缘计算节点进行数据预处理,或者如何实现远程诊断和固件更新,这些前沿且极具实践意义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几乎没有被提及。这使得对于希望将自己的技能栈升级到更贴近现代智能制造标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显得有限。它更像是一本停留在上一个十年自动化技术发展阶段的参考资料,在快速迭代的电子信息技术背景下,略显滞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