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第3版)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金焕 著
图书标签:
  • 太阳能光伏
  • 光伏发电
  • 应用技术
  •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
  • 电力工程
  • 电气工程
  • 太阳能利用
  • 光伏系统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7797
商品编码:2972625737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第3版)

定价:59.00元

作者:杨金焕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213277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宗旨是在全面介绍光伏发电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技术。第2版出版4年多来,无论是光伏技术还是光伏产业和应用都有了长足发展,现在光伏发电成本在一些地区已经可以和常规发电竞争。为了反映当前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的进展,本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吐故纳新,比较全面地讲述了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全过程,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新领域的发展情况,增添了太阳跟踪系统的内容,阐述了新型控制器和逆变器的功能及原理,增加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等方面的内容,各章后面带有参考文献和练习题。

目录


目  录
章 绪论(1)
1.1 开发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意义(1)
1.1.1 化石燃料面临逐渐枯竭的危机局面(1)
1.1.2 保护生态环境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4)
1.1.3 常规电网的局限性(8)
1.2 太阳能发电的特点(9)
1.2.1 太阳能发电的优点(9)
1.2.2 太阳能发电的缺点(10)
1.2.3 太阳能发电的类型(10)
1.3 近年来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11)
1.3.1 太阳电池生产(11)
1.3.2 光伏应用市场(13)
1.4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15)
1.5 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展光伏发电的规划和展望(16)
1.5.1 日本(16)
1.5.2 欧盟(17)
1.5.3 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图(ITRPV)指导委员会(19)
1.5.4 美国(19)
1.5.5 中国(20)
1.5.6 国际能源署(IEA)(21)
练习题(24)
第2章 太阳辐射(25)
2.1 太阳概况(25)
2.2 日地运动(27)
2.2.1 地球概况(27)
2.2.2 真太阳时(27)
2.2.3 日出和日落规律(29)
2.3 天球坐标(29)
2.3.1 赤道坐标系(30)
2.3.2 地平坐标系(31)
2.3.3 太阳角的计算(32)
2.4 跟踪平面的角度(35)
2.5 太阳辐射量(37)
2.5.1 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37)
2.5.2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照度(40)
2.5.3 地表倾斜面上的小时太阳辐照量(44)
2.5.4 地表倾斜面上的月平均太阳辐照量(47)
练习题(52)
第3章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基本原理(53)
3.1 太阳电池的分类(53)
3.1.1 按照基体材料分类(53)
3.1.2 按照电池结构分类(55)
3.1.3 按用途分类(55)
3.2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56)
3.2.1 半导体(56)
3.2.2 能带结构(57)
3.2.3 本征半导体、掺杂半导体(58)
3.2.4 N型和P型半导体(59)
3.2.5 P-N结(60)
3.2.6 光生伏特效应(61)
3.2.7 太阳电池光电转换原理(62)
3.2.8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结构(63)
3.3 太阳电池的电学特性(64)
3.3.1 标准测试条件(64)
3.3.2 太阳电池等效电路(65)
3.3.3 太阳电池的主要技术参数(66)
3.3.4 影响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因素(72)
练习题(76)
第4章 薄膜太阳电池(77)
4.1 概述(77)
4.2 非晶硅太阳电池(78)
4.2.1 非晶硅太阳电池发展简史(78)
4.2.2 非晶硅电池结构(79)
4.2.3 非晶硅薄膜电池的制造(85)
4.2.4 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产业化情况(85)
4.3 碲化镉(CdTe)电池(85)
4.3.1 CdTe材料与电池特点(86)
4.3.2 CdTe电池的结构(86)
4.3.3 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制造(87)
4.3.4 CdTe薄膜电池产业化情况(89)
4.4 铜铟镓硒太阳电池(90)
4.4.1 铜铟镓硒太阳电池的特点(90)
4.4.2 CIGS薄膜电池的结构(91)
4.4.3 CIGS薄膜电池的制造(91)
4.4.4 CIGS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情况(94)
4.5 钙钛矿太阳电池(96)
4.6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99)
4.7 有机半导体太阳电池(101)
4.8 薄膜太阳电池市场及发展前景(101)
练习题(103)
第5章 聚光与跟踪(104)
5.1 聚光光伏发电(104)
5.1.1 聚光光伏发电的优缺点(104)
5.1.2 聚光光伏部件(105)
5.1.3 聚光光伏系统(113)
5.1.4 聚光光伏发电现状(118)
5.2 太阳能跟踪系统(119)
5.2.1 跟踪器的分类(119)
5.2.2 跟踪系统的应用(123)
练习题(126)
第6章 太阳电池的制造(127)
6.1 硅材料制备(127)
6.1.1 金属硅的制备(127)
6.1.2 高纯多晶硅的制备(128)
6.2 晶硅生长技术(132)
6.2.1 单晶硅生长技术(132)
6.2.2 铸造多晶法(134)
6.2.3 铸造单晶法(137)
6.3 晶硅加工技术(138)
6.3.1 晶硅的切方(138)
6.3.2 晶硅的切片(139)
6.4 晶硅太阳电池制造技术(139)
6.4.1 表面织构化(139)
6.4.2 扩散制结(142)
6.4.3 边缘隔离(144)
6.4.4 去磷硅玻璃(144)
6.4.5 沉积减反射膜(144)
6.4.6 丝网印刷电极(146)
6.4.7 高温烧结(146)
6.4.8 太阳电池的I-V特性测试(147)
6.5 太阳电池组件的封装(148)
6.5.1 太阳电池组件封装材料(149)
6.5.2 太阳电池组件封装工序(150)
练习题(153)
第7章 光伏发电系统部件(155)
7.1 光伏方阵(155)
7.2 二极管(156)
7.3 储能设备(157)
7.3.1 主要储能技术(157)
7.3.2 蓄电池(162)
7.4 控制器(168)
7.4.1 控制器的类型(169)
7.4.2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170)
7.4.3 控制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71)
7.5 光伏并网逆变器(172)
练习题(179)
第8章 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180)
8.1 光伏发电系统的总体目标(180)
8.2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181)
8.2.1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设计(181)
8.2.2 并网光伏电站与电网的连接(189)
8.2.3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194)
8.3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197)
8.3.1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优化设计总体要求(197)
8.3.2 技术条件(197)
8.3.3 光伏方阵倾角的选择(200)
8.3.4 均衡性负载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201)
8.3.5 季节性负载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208)
8.3.6 特殊要求负载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208)
8.4 光伏发电系统的硬件设计(209)
8.4.1 站区布置(209)
8.4.2 配电房及电气设计(213)
8.4.3 辅助设备的选配(214)
8.5 其他设计(214)
练习题(216)
第9章 光伏工程的施工、验收及维护(218)
9.1 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218)
9.1.1 系统安装前的准备(218)
9.1.2 光伏方阵的安装(219)
9.1.3 控制器和逆变器等电气设备的安装(221)
9.1.4 蓄电池组的安装(224)
9.2 光伏发电系统的调试(225)
9.2.1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225)
9.2.2 光伏方阵调试(225)
9.2.3 控制器调试(226)
9.2.4 离网逆变器调试(227)
9.2.5 并网逆变控制器的调试(227)
9.3 光伏发电工程的验收(231)
9.3.1 单位工程验收(232)
9.3.2 工程启动验收(232)
9.3.3 工程试运和移交生产验收(233)
9.3.4 工程竣工验收(233)
9.4 光伏发电系统的维护及管理(233)
9.4.1 日常维护(233)
9.4.2 定期检查(234)
练习题(235)
0章 光伏系统的应用(236)
10.1 光伏系统的分类(236)
10.1.1 微型光伏系统(236)
10.1.2 离网户用系统(238)
10.1.3 离网非户用系统(239)
10.1.4 分布式并网系统(249)
10.1.5 集中式并网系统(259)
10.1.6 混合光伏系统(262)
10.2 空间光伏电站(263)
练习题(266)
1章 光伏发电的效益分析(267)
11.1 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267)
11.1.1 光伏发电成本(267)
11.1.2 光伏发电成本的历史及展望(273)
11.2 光伏发电的能量偿还时间(275)
11.2.1 能量偿还时间(275)
11.2.2 国外情况分析综述(276)
11.2.3 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281)
11.3 光伏发电减少CO2排放量(284)
11.3.1 发电排放的温室气体(284)
11.3.2 CO2排放因子(285)
11.3.3 光伏减排CO2潜力(287)
11.4 光伏发电其他效益(289)
练习题(293)

作者介绍


杨金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中国太阳能学会)理事、光伏专业委员会委员。原任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电工学会新能源发电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完成了国家“六五”科研攻关项目“六百瓦光电水泵的研制”;国家“七五”科研攻关项目“千瓦级光电水泵的研制”等。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5KW级光伏电站及其并网技术”、国家发改委/GEF/世界银行 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中国不同倾斜面上太阳能辐射资料库的创建设”、“户外分段断路器光伏电源系统”等,此外还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其它一些科研项目。

文摘


序言



《绿色能源的明天:现代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实践》 一、 导言:拥抱可持续能源的时代浪潮 在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下,能源结构的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峻,而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以其清洁、低碳、取之不尽的独特优势,成为全球能源革命的焦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核心技术,其发展速度和应用范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从大规模地面电站到分布式屋顶系统,从偏远地区的离网供电到与智能电网的深度融合,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能源的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现代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框架。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剖析构成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组件,深入探讨其工作机制、性能特点以及集成方式。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着重于实际应用中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涵盖系统设计、安装部署、运行维护、并网管理等关键环节,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项目开发者、学生以及任何对绿色能源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前沿的知识体系。我们希望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潜力,掌握设计、评估和优化高效可靠光伏系统的必备技能,并能够积极参与到构建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中来。 二、 太阳能光伏发电基础理论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石在于对太阳能特性的理解以及光电转换原理的掌握。阳光,作为一种包含丰富能量的电磁波,其能量密度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一天中的时间和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书将详细介绍太阳辐射的测量单位(如辐照度、日照时数)、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核心的光电转换过程,即光生伏特效应,是太阳能电池工作的根本。我们将深入解析半导体材料(主要是硅)的能带结构、掺杂技术以及PN结的形成。当光子能量大于半导体的带隙能量时,会在半导体中产生电子-空穴对。PN结内建电场的作用会将这些载流子分离,从而在PN结两端产生电压,形成光生电流。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包括晶体硅电池(单晶硅、多晶硅)和薄膜电池(如碲化镉CdTe、铜铟镓硒CIGS、非晶硅a-Si等)的工作原理、材料特性、生产工艺、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我们将分析影响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关键因素,如光谱匹配、复合损失、温度效应等,并介绍提高电池效率的先进技术,如PERC、TOPCon、HJT、IBC等。 三、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组成与原理 一个完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非仅仅是太阳能电池板的堆砌,而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协调的组件构成的复杂系统。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各个关键组件的功能、技术参数和选择要点: 1. 光伏组件(Solar Modules): 这是系统的核心能量采集单元。我们将详细介绍组件的结构(如电池片、玻璃、EVA、背板、边框)、封装技术、性能参数(如峰值功率Pmax、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填充因子FF、效率)、可靠性标准(如IEC标准)以及不同组件类型的区别和选择依据。 2. 逆变器(Inverters): 逆变器负责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DC)转换为可供电网使用或负载消耗的交流电(AC)。这是系统智能化和高效运行的关键。我们将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逆变器: 组串式逆变器(String Inverters): 应用最广泛,成本效益高,适合大规模电站和屋顶系统。 微型逆变器(Microinverters): 直接安装在每个光伏组件后面,实现组件级MPPT,提高系统整体发电量,特别适合阴影遮挡或屋顶朝向不一的情况。 功率优化器(Power Optimizers): 介于组串式和微型逆变器之间,安装在每个组件后,独立优化MPPT,但输出仍为直流,最终由一个集中的逆变器转换。 集中式逆变器(Central Inverters): 主要用于大型地面电站。 我们将深入探讨逆变器的技术指标,如转换效率、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过载能力、保护功能、通信接口以及并网兼容性。 3. 支架系统(Mounting Systems): 支架是支撑和固定光伏组件的关键结构。其设计直接影响系统的安装便捷性、稳定性和发电效率(通过优化倾角和朝向)。本书将介绍固定式支架、可调角度支架以及跟踪式支架(单轴跟踪、双轴跟踪)的类型、设计原则、载荷计算(风载、雪载)以及在不同地形(屋顶、地面)的应用。 4. 汇流箱(Junction Boxes)与直流电缆(DC Cabling): 汇流箱用于将多个组串的直流电汇集起来,并可能集成保险丝、断路器等保护装置。直流电缆的选择关系到系统的功率损耗和安全性。我们将讨论电缆的选型原则、截面积计算、连接方式及安全要求。 5. 交流电缆(AC Cabling)与配电系统(AC Distribution System): 交流电缆负责将逆变器的输出电输送到配电柜、并网点或用户负载。本书将介绍交流电缆的选型、敷设方式以及配电系统的构成,包括断路器、计量设备等。 6. 储能系统(Energy Storage Systems)(可选): 随着电网稳定性需求和削峰填谷的应用日益广泛,储能系统与光伏发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我们将简要介绍电池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储能系统的构成(电池组、BMS、PCS)、与光伏系统的集成方式及应用场景。 7. 监控与通信系统(Monitor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高效的系统运行离不开实时的数据监测和智能管理。我们将介绍监控系统的架构,包括数据采集设备(如RTU、DCS)、通信方式(GPRS、Ethernet、Wi-Fi)以及数据分析平台,用于实时发电量、故障诊断、性能评估和远程控制。 四、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工程实施 系统设计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的关键步骤。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设计流程和方法: 1. 选址与资源评估: 详细分析地理位置、气候数据(日照、温度、风速、降雨)、地形地貌对系统设计的影响,并介绍专业的选址评估工具和方法。 2. 系统容量计算: 基于用户用电需求、当地太阳能资源、系统损耗等因素,精确计算所需的光伏系统装机容量。 3. 组件阵列设计: 确定组件的串并联方式,计算每串组件的数量,优化组件的排布,考虑阴影遮挡效应,最大化能量输出。 4. 支架系统设计: 根据场地条件、组件尺寸、载荷要求,设计合适的支架类型、安装方式和结构细节。 5. 逆变器选型与配置: 根据系统容量、直流电压范围、交流输出要求、MPPT性能等,选择合适的逆变器型号和数量。 6. 线缆系统设计: 进行直流和交流线缆的截面积计算,确保线损在可接受范围内,并满足安全标准。 7. 接地与防雷设计: 针对光伏系统进行详细的接地和防雷设计,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可靠性。 8. 并网设计与申请: 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并网政策、技术要求和申请流程,完成并网点的设计。 9. 施工安装规范: 详细阐述光伏系统的安全施工流程、安装要点、质量验收标准,包括组件安装、线缆敷设、设备连接、接地等环节。 10. 系统调试与验收: 介绍系统安装完成后,进行各项性能测试、电气安全检查和功能验证,确保系统能够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 五、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性能评估 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发电收益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运行维护和精准的性能评估。 1. 运行监控与数据分析: 实时监测系统发电量、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分析数据,发现潜在问题。 2. 日常巡检与维护: 定期检查组件表面清洁度、是否有损坏、线缆连接是否牢固、逆变器运行状态等,并采取必要的清洁和维护措施。 3. 故障诊断与排除: 学习常见的系统故障类型(如组件衰减、逆变器故障、线缆接触不良等),掌握故障诊断的步骤和方法,并进行及时修复。 4. 性能评估与优化: 通过与预期发电量的对比,评估系统的实际性能,分析性能衰减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如调整组件角度、更换老化设备等。 5. 安全管理: 强调光伏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高压电操作、防触电措施、消防安全等。 六、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本书还将探讨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大型地面光伏电站: 介绍其设计、建设和并网的特点。 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包括户用屋顶、商业屋顶、工业厂房屋顶等,及其在降低用户电费、提高能源独立性方面的作用。 3. 离网光伏系统: 为偏远地区、海岛、通信基站等提供电力解决方案。 4.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将光伏发电功能融入建筑材料和结构中。 5. 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如光伏充电站、电动汽车光伏充电。 6. 农业光伏(农光互补): 在农业大棚、农田中部署光伏系统,实现“渔光互补”、“农光互补”。 7.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光伏发电如何与储能、电动汽车、智能负荷等协同,构建更加灵活和可靠的能源系统。 8. 技术发展趋势: 探讨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如钙钛矿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先进的逆变器技术、系统集成智能化、数字化运维以及光伏与其他能源技术的融合。 七、 结论:点亮绿色能源的未来 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项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能源格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一革命性技术的核心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们相信,通过掌握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更自信地参与到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共同推动绿色能源的普及和应用,为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宏大视野与精细打磨。这本书的章节安排,绝非简单的技术罗列,而是遵循了一条由基础理论到系统集成,再到实际运维的完整技术链条。开篇部分对于半导体物理基础和光伏效应的讲解,深入浅出,即便是对基础理论有些生疏的同行,也能迅速跟上节奏,为后续复杂问题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在材料选择和电池片制备工艺的论述上,作者展现出了深厚的行业洞察力,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泛泛而谈,而是着重强调了当前工业界主流技术路线的优劣势对比和未来发展趋势,这种“着眼未来”的视角极为宝贵。更令人称道的是,对于系统设计与优化部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公式,而是基于大量工程案例的经验总结,例如在不同气候区和应用场景下的阵列布局优化策略,以及如何平衡发电效率与初始投资成本的决策模型,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实用性极强,感觉像是直接从一个资深项目经理的口中听到的“秘籍”。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实操性”和“问题导向”方面的着墨是其区别于许多同类书籍的最大亮点。它似乎完全理解一线技术人员在面对实际项目时所遭遇的痛点。例如,在故障诊断与维护章节,它没有满足于理论上的故障分类,而是提供了详尽的“如果出现A现象,请检查B、C、D项,并采用E方法验证”的流程图和清单,这种傻瓜式(褒义)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现场排查的难度和时间成本。尤其是关于组件衰减机理的分析,它细致地剖析了PID效应、蜗牛纹(Snail Trails)等常见物理损伤的形成条件、识别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甚至连如何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和维护频率都有具体的建议。这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干货”,它提供的不是“是什么”,而是“怎么办”,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成就感,也让我在后续的维护工作中受益匪浅。

评分

如果从一个对新能源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跨界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值得称赞。它巧妙地平衡了技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常常会辅以生动的类比或者历史上某个关键技术突破的小故事,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物理和电路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比如,在介绍光伏阵列的串并联设计时,它不仅仅给出了数学公式,还形象地比喻了电流与电压在系统中的“流动路径”和“瓶颈效应”,这种人文关怀使得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逻辑。此外,书中的术语表和附录部分的资料整理得非常规范,为初学者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是站在了教育者的角度来精心编排内容,确保了知识传递的效率和趣味性,它为有志于投身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人提供了一条清晰、扎实且充满启发性的学习阶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的设计语言简洁而富有现代感,主色调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的科技前沿性,那种深邃的蓝色与充满希望的橙色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清洁能源的无限潜力。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不失韧性,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最细小的图表和公式,也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查阅技术细节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不同章节,书脊也没有出现任何松动或开裂的迹象,这无疑延长了它的使用寿命,使其成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内页的布局排版同样体现了专业水准,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自然流畅,页眉页脚的设计也考虑到了阅读的便利性,留白适中,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特别是书中穿插的那些精美的系统实景照片和原理示意图,细节捕捉得非常到位,帮助我们这些实践者快速地建立起抽象概念的具体图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严谨和权威的气息。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最新技术热点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展现了编者紧跟时代步伐的决心与能力。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逆变器拓扑结构和电能质量控制那一章节,内容更新得非常及时,清晰地阐述了从传统PWM到先进的SiC/GaN器件应用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小型化趋势。此外,针对当前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储能技术与光伏系统的深度融合,书中不仅罗列了各种电池储能方案的技术参数,更重点分析了不同管理策略(如削峰填谷、移峰发电)下的经济效益模型,这对于从事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贵资料。再者,对于并网安全与电网适应性的讨论,也上升到了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层面,引用了最新的测试标准和认证要求,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涵盖法规遵从性的重要参考指南。这种全面性,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光伏技术应用边界的认知,让人感到信息输入是高度“保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