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红卍字会及其慈善事业研究 9787565034664

世界红卍字会及其慈善事业研究 97875650346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光伟 著
图书标签:
  • 世界红卍字会
  • 慈善事业
  • 宗教研究
  • 近现代史
  • 社会福利
  • 中国近代史
  • 宗教慈善
  • 卍字会
  • 历史研究
  • 社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034664
商品编码:297278100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世界红卍字会及其慈善事业研究 作者 李光伟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5034664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页码 32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世界红卍字会与民国时期的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齐名,20世纪20年代前后萌生于山东,此后数年间推展至大半个中国,并东传日本、朝鲜,南至新加坡等地,堪称近代中国本土一个规模大的慈善救济团体。《世界红卍字会及其慈善事业研究》系统搜集有关档案文献、内部资料、地方史志、社会调查、报纸杂志、回忆口述等,对世界红卍字会(道院)的萌生背景、发展变迁、道慈架构、成员状况、管理机制、扶乩静坐、经费运作、临时慈善事业、慈善事业等进行全面考察,对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予以客观评鉴,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新时期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作者简介
李光伟,山东青州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近世社会经济史、慈善史,在《历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导言
一、学术史述评
二、资料发掘与整理
三、篇章结构与研究进路

兴盛衰亡篇
章 萌生之因缘
一、从西学东渐到中国传统文化复归
二、在华基督教发展与中国社会新动向
三、天灾人祸与慈善事业新气象
第二章 发展与变迁
一、在滨县萌生
二、在济南创立及初步发展
三、查封之顿挫
四、启封后之发展
五、改组与解散

组织建制篇
第三章 架构与职责
一、道院组织体系
二、世界红卍字会组织体系
第四章 成员与规制
一、成员状况
二、人院会动机
三、自律约束机制
第五章 道德社考辨
一、创立时间、宗旨与性质
二、组织建制与职能
三、艰难曲折的变迁历程
第六章 女道德社考释
一、创立时间、宗旨与性质
二、组织建制与职能
三、修行程序与规则
四、成员状况
五、思想理念
六、发展概况

内部活动篇
第七章 扶乩辨正
一、劝善教化功能的解读
二、反对迷信、力行劝善
三、形似神异
四、侯素爽谈扶乩
第八章 静坐探析
一、静坐方式
二、静坐功能
第九章 经费运作
一、道院经费
二、世界红卍字会经费
三、征信录

慈善救济篇
第十章 临时慈善事业
一、灾荒救济
二、战事救济
三、冬/春赈
四、其他临时救济
五、域外救济
六、赈济程序与措施
第十一章 慈善事业
一、卍字学校
二、平民工厂
三、慈善医疗
四、施棺所
五、惜字处
六、因利局
七、平粜局
八、育婴堂
九、残废院
十、恤嫠恤产局
十一、恤养院

余论
一、衰微原因
二、历史评鉴
三、跳出中国慈善事业兴衰律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东方慈悲之光:世界红卍字会百年慈善历程》 序言: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光辉的篇章,以其无私的奉献和博大的情怀,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世界红卍字会,一个曾活跃于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亚洲的慈善组织,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如同一盏明灯,在动荡的年代里,为无数饱受苦难的生命带来了温暖与希望。本书并非对世界红卍字会及其慈善事业进行详尽的学术考证,也非试图勾勒其宏大的组织架构或复杂的历史变迁,而是聚焦于其核心精神——慈悲,以及这份慈悲如何在具体的慈善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聆听那些被遮蔽的声音,感受红卍字会在人道主义关怀上的不懈努力与深远影响。 第一章:慈悲的源流——东方智慧的启迪 “红卍字”的符号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东方哲学意蕴。卍字符,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被视为吉祥、圆满、生生不息的象征。它与佛教中的“万德庄严”、“万德洪船”等概念息息相关,也蕴含着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核。世界红卍字会的创立,正是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积善积德”、“济世救民”的文化基因,将宗教的超脱与现实的关怀有机结合。 早期,许多热心慈善的社会贤达,在目睹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惨状后,萌生了建立一个超越地域、民族、宗教界限的慈善组织的念头。他们相信,人人生而有善,内心中皆有慈悲的火种,只需点燃,便能汇聚成燎原之势。这种信念,使得红卍字会的早期活动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也奠定了其以“慈悲”为核心的慈善基石。 本书将深入浅出地探讨,这种源自东方古老智慧的慈悲情怀,如何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表达与实践的途径。它不仅仅是宗教的教义,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对同胞苦难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构建一个更美好社会的共同愿景。我们将探寻早期倡导者们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仁爱传统。 第二章:行动的足迹——救济与扶助的实践 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绝非停留在口头上的呼吁,而是以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行动,深入社会肌理,触及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本书将重点描绘这些行动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份真实的情感与努力。 灾荒赈济: 在水旱蝗汤等自然灾害频仍的年代,红卍字会的身影总是活跃在灾区最前沿。从募集粮食、衣物,到搭建粥棚、临时住所,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响应,最务实的行动,为饥寒交迫的灾民带去生的希望。本书将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口述,呈现灾民们在绝望中的那一丝亮光,以及志愿者们不顾个人安危的无畏身影。 扶贫济困: 对于那些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家庭,红卍字会也提供了持续的帮助。他们或发放救济金,或提供生活必需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兴办慈善工厂、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给自足,重拾生活的尊严。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被帮助过的个体,他们的故事,将是红卍字会慈善成果最生动的见证。 医疗救助: 在医疗条件落后的时代,疾病是许多家庭的梦魇。红卍字会积极筹办义诊、建立慈善医院、赠送药品,为贫困病患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机会。本书将描绘那些简陋却充满希望的诊室,以及医生和护士们,用精湛的医术和仁爱的心,挽救生命,抚慰病痛的场景。 孤儿救助与教育: 战乱和贫困导致了大量孤儿的产生。红卍字会创办孤儿院,为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提供庇护、饮食和教育。本书将特别关注这些孩子们在红卍字会温暖的怀抱中,重拾笑容,获得成长机会的故事,展现慈善组织在传承生命、启迪未来方面的独特价值。 第三章:超越藩篱——国际化的慈善视野 虽然世界红卍字会以中国为主要活动区域,但其慈善的理念和实践,早已超越了国界。在二十世纪,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红卍字会也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并在其他国家设立分会,将慈悲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 本书将探讨红卍字会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例如与其他国家慈善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灾难救助,以及其慈善理念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认同和传播。我们将看到,这份源自东方的慈悲,是如何跨越语言、文化、政治的隔阂,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赞誉。 第四章:人性的光辉——志愿者精神的传承 在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不求回报,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志愿者的故事,展现他们的无私、勇敢、坚韧和智慧。 我们将看到,他们如何在灾难现场,不畏艰险,抢救生命;如何在贫困地区,耐心倾听,传递关怀;如何在医疗一线,辛勤付出,挽救健康。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构成了红卍字会慈善事业最动人的底色。本书将强调,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志愿者精神,让红卍字会的慈悲之火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第五章:历史的回响——百年慈善的启示 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虽然历经风雨,也曾面临挑战,但其所播撒的慈悲种子,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将对红卍字会百年慈善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理念的现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面对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诸多挑战,红卍字会所倡导的“慈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同胞的关怀,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实践的创新与传承: 如何将传统的慈善理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红卍字会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为我们未来的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 人道主义的永恒主题: 从红卍字会的百年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人道主义关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这份对他人苦难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是对人性光辉最美好的诠释。 结语: 《东方慈悲之光:世界红卍字会百年慈善历程》并非一本枯燥的历史文献,而是一次充满温情与力量的生命探索。它试图通过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真实的行动,那些超越时代的理念,来展现“红卍字”背后所蕴含的东方智慧与博大情怀。希望本书能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慈悲情愫,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为构建一个更加温暖、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份跨越百年的东方慈悲之光,让它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深入剖析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的民间宗教组织——世界红卍字会,其研究的视角颇为独特,尤其是在探讨其慈善实践方面,展现了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功底。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超越传统上对这类组织“迷信”或“教派”的简单标签化处理,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与现代性构建的脉络中进行审视。书中对于红卍字会在兴办教育、医疗、赈灾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和资源调动能力,描述得细致入微,几乎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在面对天灾人祸时,依赖这些民间力量寻求救助的真实图景。特别是对于其资金来源、内部治理结构以及与官方机构的互动方式的解析,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一手资料,这使得对红卍字会的研究不再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推演,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之上。作者没有回避组织内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使得整体的论述显得更加平衡和可信。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学术的严谨性,但又不失叙事的张力,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阅读体验也相当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历史议题时的审慎态度,比如如何平衡宗教信仰与世俗化进程之间的张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某个组织”的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自救”模式的深度剖析。作者将红卍字会的慈善活动视为当时社会福利体系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充,甚至在某些方面体现出超越官方的效率和灵活性。这种分析框架,让我对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治理结构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读完后,我开始重新思考,在传统权威结构瓦解、现代国家能力尚未完全建立的转型期,民间组织是如何填补治理真空,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性的实践中的。书中引用的许多史料,都带有强烈的现场感,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义演、义卖和施粥的场景。

评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运用了一种社会史的路径来重构这个组织的图景。它不是从教义和神学角度切入,而是聚焦于“人”——那些参与者、受助者以及组织背后的精英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将宏大叙事解构为微观实践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度和质感。书中的某些章节对于红卍字会如何吸收和转化传统儒释道的慈善理念,并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包装和推广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揭示了传统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并非完全被动地消亡,而是可以以一种“借壳上市”的方式进行适应性生存和发展。这种对历史主体能动性的肯定,让整部作品充满了积极的解读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在看似混乱的社会转型期,总有力量在默默地支撑着社会的底线和道德的延续。

评分

整体来看,这是一部非常扎实且具有启发性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为研究近代中国民间慈善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支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即通过一个非主流但影响力巨大的组织,去窥见社会结构在动荡中所展现出的韧性与重塑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冷静的叙述风格,既不拔高也不贬低,只是客观地呈现历史事实和组织逻辑。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上的许多“慈善”行为,背后都交织着复杂的权力关系、资源竞争和身份构建。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社会动员、民间信仰与国家建设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其提供的知识密度和分析的深度,足以支撑长期的思考和回味。

评分

这部研究的深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对语境的精准把握。它成功地将红卍字会的活动放置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使其慈善行为不再是孤立的道德事件,而是具有明确时代烙印的社会工程。比如,书中对该组织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所扮演角色的讨论,就相当精彩,它揭示了民间宗教组织在民族危亡时刻,其身份认同是如何迅速地从地方性或超国家性向国家性靠拢的复杂心理过程。这种对组织身份流变的细腻描摹,使得历史的层次感大大增加。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不同地域分支之间的差异性,避免了将一个庞大的组织简单化处理,这体现了研究者极高的审慎和对细节的尊重,让整体的论述显得格外可靠和扎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