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细菌简史:与人类的永恒博弈
定价:35.00元
作者:陈代杰,钱秀萍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1222174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韩启德院士作序,入选2016年全国科普作品(科技部),英文版“A Brief History of Bacteria: The Everlasting Game Between Humans andBacteria”已全球上市。本书是微生物药物专家历经多年撰写的科普作品,以微生物学、药物学等学科的经典和前沿科学成果为基础,结合作者30多年的科研积淀,采用拟人化与拟物化的语言风格,辅以大量原创的卡通绘图,全面、系统、生动地展现了细菌这一微小精灵的丰富内涵,以及细菌致病的原理,人类应对细菌疾病的科学智慧,细菌对抗人类研制药物的生存策略和细菌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的积极作用等。
内容提要
细菌是一种神奇的微小生物。本书通过浅显的语言,配以漫画和插图,讲述作为敌人的细菌如何致人疾患、肆虐生灵和“草菅人命”,告诉你发生在人类与细菌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永恒战争”。你或许还不知道:致病细菌入侵人体的武器装备和攻击人体的战略战术如此精良;奋然阻击入侵者的人体免疫系统如此迅速和有效地在体内展开着无声大战;“神药”青霉素和链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如此光彩夺目;科学家针对敌情设计的药物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狡猾细菌为了躲避药物追杀策动的反击又如此猖狂,究竟鹿死谁手......
本书还讲述作为朋友的细菌如何造福人类:与人体和平共处相得益彰的有益菌对于保障身体健康不可缺或,后化石时代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冶炼,美味可口的发酵食品,等等。
目录
章 揭秘细菌
细菌长什么样?
球菌
杆菌
螺旋菌
细菌有多大
大的细菌
小的细菌
无处不在的“小精灵”
人体细菌知多少
潜伏在水中的细菌
驻扎在土壤里的细菌
飘浮在空中的细菌
细菌有“五脏六腑”吗
犹如“胡须”的菌毛
犹如“辫子”的鞭毛
犹如“防弹衣”的荚膜
犹如“蛋黄”的遗传物质染色体DNA
犹如“蛋壳”的细胞壁
犹如“糖衣”的细胞膜
多样的细胞质内含物
蛋白质合成场所——核糖体
“休眠体”芽孢
细菌是如何“生儿育女”的
菌落—裸眼看到的细菌大部队
人类是如何发现和认识细菌的
开山鼻祖—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细菌学的开拓者—科赫
第二章 是朋友,还是敌人?
细菌是人类可亲可爱的朋友
与人体友好相处
现代工业中屡建功勋
风味食品中作贡献
现代农业中发挥奇效
环境治理和保护中见实效
后石油时代的新能源
有待发现和发明的细菌朋友
细菌是人类可憎可恨的敌人
可怕的“白色粉末”—炭疽芽孢杆菌
19世纪的世界病—霍乱
黑色妖魔—鼠疫
白色瘟疫—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病是天谴?
“伤寒玛丽”
逐渐被人淡忘的传染病—白喉
化脓性细菌
消化道致病菌
产毒素的专性厌氧芽孢杆菌
人畜共患的致病菌
隐藏在水管中的军团菌
新的敌人—大肠杆菌O157、O104:H4,“超级细菌”……
第三章 一场发生在人体内的无声大战
细菌入侵人体的“路线”
从呼吸道入侵
从消化道入侵
从皮肤伤口入侵
从泌尿生殖道入侵
通过昆虫入侵
细菌入侵人体的“战略战术”
依靠“胡须”菌毛入侵“阵地”
依靠“防弹衣”荚膜抵御“我军”的追杀
释放“导弹”酶突破人体的“堡垒”
细菌使人生病的“致命武器”
外毒素
内毒素
奋然狙击“入侵者”的人体免疫系统
抵御细菌入侵的“道防线”
抵御细菌入侵的“第二道防线”
抵御细菌入侵的“第三道防线”
免疫“战争”的结局
第四章 一部艰苦卓绝的史
“石器时代”的治疗
为何古人对银和铜情有独钟?
为何端午节要挂艾草?
刮痧和针灸
功不可没的免疫防治
免疫预防的先驱—种痘术
毒力减弱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
让“敌人”为我们做事
横空出世的磺胺
被迫放弃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红色染料—“百浪多息”
高的奖赏—救了女儿
保持持久战斗力的“磺胺家族”
所向披靡的青霉素
机遇眷顾有准备的人
外部环境是催生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向披靡的青霉素
伟人也是凡人
意义非凡的链霉素
“神药的发现”与科学界的“恩怨”
研究兴趣广泛的科学家
链霉素的应用
放线菌—产生抗生素的为重要的资源
抗生素治疗的黄金时代
武器层出不穷
让武器的威力加倍
“凡药三分毒”
第五章 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药物追杀细菌的“战略战术”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攻克细菌的“城墙”
扼住细菌的“咽喉要道”
占领细菌的“司令部”
破坏“密令”的抄录
伏击蛋白质“加工厂”
拦截细菌的“粮草搬运工”
细菌对药物的抵抗与反击—耐药性
耐药细菌的发生和发展
滥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罪魁祸首
“移花接木”催生“超级细菌”
战略战术之一—改变构建细菌“城墙”的材料
战略战术之二—培养新的城墙“建筑师”
战略战术之三—破坏子弹的杀伤力
战略战术之四—巧妙伪装进攻点,让火力难以到达
战略战术之五—加固要道防守,减少子弹进入
战略战术之六—制造外排泵,把进入细胞的子弹运出去
战略战术之七—群体聚集,制造刀枪不入的防弹外衣
第六章 鹿死谁手 战争还在继续
严密监测 实时掌握敌情
美国的行动计划
我国的“敌情”监测报告
合理使用兵力 遏制敌情扩散
世界卫生组织的细菌耐药性全球战略
合理使用兵力 遏制敌情扩散
从食物链起点防范 减少药物在动物中的使用
克敌制胜 不断发明新的武器装备
策略1:扩大微生物资源 寻找新的抗生素
策略2:从植物中筛选新的抗生素
策略3:从动物中筛选新的抗生素
策略4:化学合成全新结构的药物
策略5:解除细菌攻击药物的武器装备
策略6:寻找多重机制和作用于新靶位的药物
策略7:利用组学成果寻找新抗生素
跋
作者介绍
陈代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细菌耐药性研究与新药发现”实验室主任。从事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工作35年,研究生教育工作25年。作为完成人,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两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中国发明奖2件。独立编著和主编专(译)著4本、科普作品2本。曾获上海市科技精英奖、谈家帧生命科学奖产业化奖、全国科技工作者和中央企业归国人员等荣誉。
钱秀萍,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博士,主要从事微生物及其微生物来源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发表SCI论文多篇,获得授权多项。主讲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和药物发展等课程,主编《药物发现:品读药物背后的人和事》等专著。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生命科学以及历史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而“细菌简史:与人类的永恒博弈”这个书名,恰好触及了我的兴趣点。我总觉得,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部与各种微生物的抗争史。那些曾经肆虐的瘟疫,比如黑死病、天花,它们不仅夺走了无数生命,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政治格局乃至文化思想。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细菌不仅仅是简单的病原体,而是与人类文明共同演化、相互影响的强大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了解细菌是如何出现的?它们是如何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生存策略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细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阻碍了人类进步,还是在某些方面促进了人类的适应和发展?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对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细菌作用的详细解读,比如那些改变了古代社会、中世纪欧洲甚至近代史的传染病。这本书能否帮我理解,在人类看似主导一切的宏大叙事中,那些微小的细菌又是如何默默地书写着它们自己的篇章,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命运?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立刻想到了那些在暗处默默影响我们生活的微小生物。细菌,这个词汇在我脑海中总是与疾病、感染联系在一起,但我也知道,它们并非都是有害的。事实上,我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比如发酵食品,或者我们肠道内的共生菌群。这本书的题目“与人类的永恒博弈”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细菌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或者说,我们更关注的是它们的“敌人”属性。我更倾向于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与人类健康和生存息息相关的细菌故事。例如,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重要的角色的?在进化过程中,细菌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反之亦然?这本书会深入探讨细菌的起源和演化吗?会介绍一些曾经改变人类历史的著名细菌事件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微观世界,去观察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生命是如何运作,如何与我们这个宏观世界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互动。我很想知道,在这场“永恒博弈”中,我们究竟是胜利者,还是仅仅在艰难地维持着某种脆弱的平衡?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病毒”、“细菌”等字眼,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疾病。但“与人类的永恒博弈”这个副标题,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它暗示着一种持续的、深刻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攻击”和“防御”。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微小生物感到着迷。例如,曾经让欧洲人口锐减的黑死病,其背后的细菌力量是多么惊人。而如今,我们又面临着抗生素耐药性带来的新挑战。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猜测,作者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来展开这个主题?是按照时间顺序,从细菌的起源一直讲到现代,还是以某个主题为线索,比如“细菌与战争”、“细菌与农业”、“细菌与人体健康”等等?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介绍一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细菌与人类互动的故事,或者是一些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它们是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细菌的认知,又是如何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细菌并非只是纯粹的敌人,而是在漫长的共同演化中,与人类形成了某种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史诗般的感觉,"与人类的永恒博弈"这几个字,立刻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我想象着,从人类诞生之初,到如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细菌这个看不见的“对手”,一直在我们身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疾病的制造者,却也可能是我们身体健康的守护者。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场“博弈”的起源?是细菌先出现,还是人类先出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改变了人类命运的重大疫情,比如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在书中会有怎样的论述?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理解,又被如何应对的?而人类的科学技术,从最初的经验主义到如今的基因工程,又是如何一步步提升在与细菌斗争中的“能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疾病的描述,更能深入到细菌的生命周期、它们的生存机制、以及它们与人类在生态位上的复杂关系。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脆弱性,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独特位置。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吸引我了,"与人类的永恒博弈",这四个字瞬间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叙事。我一直觉得,人类历史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与各种微生物斗争与共存的史诗。我们看似强大的文明,背后常常隐藏着被微小生命击垮的脆弱。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从古老的瘟疫到现代的抗生素耐药性,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挑战?那些曾经肆虐的疾病,是如何改变历史进程的?那些曾经让无数人丧生的瘟疫,背后有着怎样的科学和医学的演变?而我们如今引以为傲的现代医学,是否真的能够终结这场博弈,还是只是让游戏进入了新的阶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庞杂的信息,将科学事实与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揭示细菌的演化轨迹,它们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发展出抵御我们攻击的机制,以及人类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出应对策略的。这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故事,更是关于生命本身的韧性、适应性和无处不在的斗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人类在微生物面前的渺小,也能看到我们是如何依靠智慧和勇气,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挺过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