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图解战斗机 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百科图解战斗机 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瀚鼎文化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战斗机
  • 航空
  • 军事
  • 图解
  • 百科
  • 科普
  • 中航出版
  • 飞行器
  • 武器
  • 现代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6513613
商品编码:2972853136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百科图解战斗机

定价:32.80元

作者:瀚鼎文化工作室

出版社: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65136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各类战斗机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战斗机之间的长期较量促使其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百科图解战斗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了解到战斗机的基础知识,希望能满足军事爱好者的阅读需要。
  《百科图解战斗机》适合军事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目录


章 战斗机概述
01.什么是战斗机
02.战斗机与攻击机
03.战斗机如何命名
04.“F”的来源
05.战斗机的外观
06.战斗机的构造与材料
07.战斗机的涂装及其作用
08.国籍徽帜
09.战斗机的燃料
10.战斗机座舱的座位数
11.战斗机座舱内飞行员的活动
12.飞行员的装备
13.飞行员
14.战斗机能飞多远
15.战斗机时速的发展
16.战斗机多大合适
17.产量多的战斗机
18.活塞式战斗机的发展历程
专题:流传不变的昵称

第二章 战斗机的种类与运用
19.战斗机的类别
20.舰载飞机与陆基飞机
21.舰载飞机的起降
22.航空母舰
23.木制战斗机
24.夜间战斗机
25.双体战斗机
26.火箭动力战斗机
27.寄生战斗机
28.水上喷气式战斗机
29.推进式螺旋桨战斗机
30.垂直起降战斗机
31.水上战斗机
32.衍生型战斗机
33.隐身战斗机
34.超声速飞行
35.超声速巡航
36.声爆
37.空对空作战
38.空中缠斗
39.空空导弹
40.空中加油
41.锁定
42.战斗机的大武器载荷量
43.电子对抗
44.对地攻击武器
45.防空武器
46.诱饵弹
47.轰炸机搭载的核导弹
48.航空火箭弹
49.红外线探测装置
50.风冷发动机向水冷发动机的升级
51.各国的假想敌部队
专题:真正不见踪影的隐身飞机

第三章 战斗机的组成与构造
52.如何驾驶战斗机
53.方向舵和升降舵
54.蜂腰状的机身
55.各种形状的机翼
56.副翼和扰流板
57.机翼上的襟翼
58.翼前缝条和前缘缝翼
59.前掠翼与斜向翼
60.翼身融合
61.飞机尾翼
62.三角翼机
63.无尾翼机和全翼机
64.座舱盖
65.座舱
66.吊舱
67.仪表板
68.射击瞄准具与平视显示器
69.通用挂架/发射架/炸弹挂架
70.驾驶操纵杆和发动机油门
71.活塞式发动机的类型
72.喷气式发动机
73.后燃室
74.燃料箱
75.推力重量比——现代航空发动机优劣的衡量标准
76.机枪与航炮的区别
77.子弹如何无碍地穿过螺旋桨旋转叶片
78.机枪和航炮的安装位置
79.如何使战斗机安全地降落
80.减速板
81.发动机进气口
82.飞行员的紧急逃生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飞行艺术的史诗:现代空战的演进与未来展望 本书深入探索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黎明到信息时代尖端平台,航空器设计与军事应用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我们不仅仅关注于金属与引擎的轰鸣,更着重于将技术创新、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人类智慧的较量,熔铸于每一架飞行的机器之中。 第一部分:螺旋桨的时代与铁翼的诞生 (1903-1939) 本章追溯了莱特兄弟突破性的首次飞行,如何迅速催生了军用飞机的概念。我们细致剖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侦察机如何演变为专用的截击机和轰炸机。从木材与帆布的脆弱结构,到早期同步机枪的安装,详尽描述了技术瓶颈如何驱动了气动外形和发动机功率的初步发展。重点分析了诸如索普威斯“骆驼”和福克E.III等标志性机型的设计哲学,以及它们在天空中的战术应用。 战后,各国空军开始寻求独立发展,这为设计理念的多元化提供了土壤。我们探讨了流线型设计、全金属结构和收放起落架的引入,这些创新奠定了现代飞机的基础。通过对道尼尔 Do 17、波音 P-26“豌豆枪手”以及苏联伊-16等机型的技术剖析,读者将理解在喷气时代来临前,工程师们如何最大限度地榨干活塞发动机的潜力。本部分特别设有“速度的极限”专题,分析了影响二战前速度记录的空气动力学障碍。 第二部分:喷气革命与全球冲突的洗礼 (1939-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航空史上最剧烈的技术迭代期。本章以时间为轴,分阶段展现了从螺旋桨主导到喷气推进全面接管的惊人转变。首先,对二战中性能最杰出的活塞式战斗机,如超级马林“喷火”、梅塞施密特 Bf 109 以及北美 P-51“野马”进行了详尽的性能对比和结构分析。分析了增压座舱、平直翼到后掠翼的过渡对高空作战能力的影响。 紧接着,焦点转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实用化的喷气式战斗机。我们详细解读了德国的 Me 262“风暴燕子”在理论设计与战场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与局限。着重分析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使飞行速度突破音障成为可能。 朝鲜战争成为了喷气式战斗机首次大规模实战的舞台。本章细致对比了米格-15与北美 F-86“佩刀”的对决,不仅仅是火力与速度的比拼,更是气动布局、机动性设计哲学差异的体现。我们通过详实的飞行数据和作战记录,揭示了在高亚音速空战中,俯冲能力、爬升率和特定高度的推重比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三部分:超音速的时代与导弹的阴影 (1960-1985) 冷战的白热化将航空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峰——追求极致的速度与高度。本部分详述了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如格鲁曼 F-102/F-106以及米高扬 MiG-21 的气动布局特点,特别是斜切进气道和“面积率”理论的应用。 然而,空战的本质开始发生变化。空对空导弹的成熟使得“导弹手”取代了传统的“缠斗大师”。我们深入探讨了诸如“响尾蛇”和“猎鹰”早期型号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对超视距作战(BVR)概念的催生。在此背景下,战斗机设计师面临一个核心矛盾:是设计追求极致速度和拦截能力的专用截击机(如 F-104),还是设计能在空战中兼顾视距内缠斗的“全能型”战机? 通过对麦克唐纳·F-4“鬼怪II”的全面剖析,读者将看到如何在追求推力和航程的同时,为应对导弹威胁而不得不牺牲部分低速机动性。此外,对变后掠翼技术——一项试图解决高低速性能矛盾的工程壮举——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机构与气动分析,并以 F-111 和图波列夫 Tu-160 为例,展示了其在不同任务剖面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敏捷性的回归与多用途化 (1985-2000)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空战理论再次回归到机动性的重要性,这主要归功于对越南战争中“缠斗”经验的再认识,以及推力矢量技术的前期研究。本章聚焦于美国“大西洋计划”的产物——F-15“鹰”和 F-16“隼”。我们详细解析了 F-16 采用的电传操纵系统(Fly-by-Wire)如何突破了传统静稳限制,赋予了飞机超凡的攻角能力。 同时,苏联的“侧卫”家族(Su-27/MiG-29)以其卓越的低速大迎角性能,挑战了西方在机动性上的主导地位。我们对比了苏俄和西方的气动设计哲学,特别是苏俄对升力体概念的偏爱。 本部分还探讨了对地攻击能力的集成化。从早期的对地支援演变为精确打击的开端,如激光制导炸弹的引入,以及雷达和火控系统的融合,使得“战斗机”一词真正开始具备“多用途”的内涵。 第五部分:隐形技术与信息时代的战争 (2000至今) 本世纪的航空技术被两个核心概念主宰:隐身(Stealth)和网络中心战(Network-Centric Warfare)。我们详尽分析了五代机(F-22、F-35、苏-57、J-20)的设计范式。隐身设计不仅仅是涂层,更是对飞机外形、材料、热信号管理和电磁兼容性的系统工程。我们拆解了锯齿状边缘、内埋武器舱和特殊进气道设计背后的电磁散射理论。 信息优势是现代空战的决定性因素。本章阐述了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如何提供前所未有的态势感知能力。我们将探讨传感器融合技术,即如何将雷达、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以及数据链信息,无缝整合到飞行员的头盔显示器(如 JHMCS/HMS)中,实现“信息爆炸”下的快速决策。 第六部分:无人机的崛起与未来的天空 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航空技术可能面临的变革。远程巡航导弹的复兴、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作战模式的颠覆,都为下一代战斗机设计提出了新的难题。我们讨论了高超音速吸气式发动机(Scramjet)的工程难题,以及在极端速度下材料科学面临的耐热考验。 同时,无人作战航空器(UCAV)的地位日益重要。从侦察到执行致命打击任务,无人机正在重塑飞行员的角色。本章深入探讨了有人/无人协同作战(Loyal Wingman)的概念,以及如何设计出既能自主作战又能与有人平台高效协同的 AI 驱动飞行器,预示着未来天空的权力格局。 通过对跨越百年的技术演进、关键机型的详细剖析以及不断变化的作战哲学的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密的航空武器发展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忍不住一翻再翻的“硬核”读物。刚拿到手里,就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知识。翻开扉页,熟悉的出版社名称赫然在目,这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插图,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更像是将一架架战斗机“请”进了我的书桌。从机翼的每一道弧线,到驾驶舱内部复杂的仪表盘,再到武器挂载点的细节,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能触摸到金属的冰凉,闻到航空燃油的味道。每一张图都配有翔实的文字说明,不仅交代了飞机的型号、制造商,更深入地解析了其设计理念、技术亮点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有时,我会被一张特别的侧视图所吸引,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展现了飞机的整体轮廓,让我对它的空气动力学外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后,我会循着文字的指引,去探索它所配备的先进雷达系统、发动机推力参数,甚至是它在实战中的辉煌战绩。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对军事航空略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那个充满速度与激情的领域。

评分

这本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战斗机世界。我惊叹于它对于细节的专注,不仅仅是外部造型,甚至连一些不常被注意到的内部结构,例如发动机进气道的设计,尾翼的调节机制,以及座舱内的电子设备布局,都有细致的图解和说明。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让每一款战斗机在我心中都变得更加鲜活和真实。它在介绍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战斗机时,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会对其设计风格、技术侧重点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会点出美系战斗机注重“平衡性”和“多用途性”,而俄系战斗机则可能更强调“火力”和“野性”。这种跨国界的对比,让我对全球战斗机发展的脉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书中还会引入一些关于“概念机”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内容,这让我窥见了下一代战斗机的可能形态,激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遐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斗机的资料汇编,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航空史诗”,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真的花了心思,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流畅且极具信息密度。它并没有像一些教材那样枯燥地罗列数据,而是巧妙地将技术细节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让每一架战斗机都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我喜欢它在介绍某款经典机型时,会追溯其研发背景,讲述设计师们在那个时代面临的挑战和突破,甚至会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研发趣闻。这种叙事性的处理方式,使得冰冷的技术数据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些“空中巨兽”的诞生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不同代战斗机的演变过程也有着清晰的脉络梳理,从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蹒跚起步,到第四代、第五代隐身战机的横空出世,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对战争形态的深刻影响。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关键技术,比如矢量推力、有源相控阵雷达、超视距空战理论等,进行的深入浅出的讲解。那些复杂的原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整本书读下来,不仅仅是看到了各种型号的战斗机,更是对现代空战技术的发展史有了一个宏观且深刻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知识渊博但又非常善于沟通的导师对话。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战机的深度挖掘。例如,它会详细分析某款战斗机的“长板”和“短板”,在不同环境下它的表现会如何,以及它为何能够成为一代经典。这种分析,不是简单地列举优点,而是深入到设计哲学和权衡之中,让我体会到工程上的智慧和艺术。书中还会引入一些关于“代际划分”的思考,它不仅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更会解释不同代战斗机在技术上、战术上的关键飞跃点。这让我对战斗机的发展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时,我会被书中对某个复杂技术的解释所吸引,例如,它会尝试用更易于理解的比喻来解释隐身技术的原理,或者用图示来展示先进火控系统的运作流程。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使得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这些高深技术的魅力。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自己对战斗机的理解,已经从最初的“好看”或者“厉害”,上升到了能够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技术深度的高度。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你“沉浸式”体验的百科全书。它的优势在于,不仅仅停留在对战斗机外形的展示,更是深入到了其“灵魂”——也就是性能参数和作战能力。当它开始讲解某款飞机的机动性时,你会看到关于滚转速率、过载极限、爬升率等一系列数据,而这些数据又会与飞机所采用的先进气动布局、动力系统紧密联系起来。我发现,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战斗机所扮演的“角色”也有着非常独到的分析。例如,对于早期截击机,它会强调其速度和爬升率的优势,以应对当时轰炸机威胁;而对于现代多用途战斗机,则会突出其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和信息感知能力。这种分析角度,让我看到了战斗机设计并非是孤立的技术堆砌,而是与时代背景、作战需求息息相关的产物。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空战战术的讨论,虽然篇幅不一定很长,但却能点醒我很多平常难以察觉的作战细节。例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某些战斗机在特定战术下会占据优势,或者某个设计上的权衡是如何影响其在实战中的表现。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来理解战斗机,让我觉得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