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行業民俗誌
定價:30.00元
作者:董曉萍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3030967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董曉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民俗文獻史綱要”(02JAZ840003)的子課題成果之一,由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資助齣版。項目閤作單位:法國遠東學院(EFEO)。
目錄
緒論
章民國時期北京手工業分布、分類與民俗傳承
節清末和民國時期北京城市轉型中手工行業的位置
第二節民國北京手工行業的技術民俗
第三節民國北京手工行業的經濟民俗
第二章民國北京手工行業産銷習俗個案研究
節銅器作坊與北京禮俗社會
第二節民國北京刀剪業的生産運作與銷售民俗
第三節民國北京玉器業的生産運作與民俗
第三章北京手工行業民俗與市民基層社會
節手工業與民俗社會關係網絡
第二節市民基層社會文化模式:手工行業與鬍同社會的關係
第三節勞動力資源與就業觀念
第四章 北京手工業民俗誌數據的處理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插圖目錄
圖1 北京手工業民俗誌調查地點示意圖
圖2清末至民國時期(1900—1949年)北京玉器業市場分布示意圖
圖3民國時期(1911—1949年)雍和宮附近銅器作坊分布示意圖
圖4民國時期(1911—1949年)打磨廠地區刀剪店分布示意圖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隱藏在日常現象背後的深層邏輯都充滿好奇。當我在書店看到《數字行業民俗誌》這本書時,立刻被這個名字吸引瞭。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字技術已經無處不在,從我們每天刷手機的習慣,到工作中的各種協作工具,再到娛樂方式的改變,這一切都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像民俗學傢研究傳統社會一樣,去關注數字行業中的“儀式”和“符號”?比如,在某個APP的用戶群體中,是否形成瞭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或者,在某個科技公司的內部,是否存在著一些隻有內部人纔懂的“規矩”或者“俚語”?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在看似冰冷的技術背後,其實也孕育著豐富而鮮活的“文化”?我期待它能讓我看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數字行為,其實是人類情感、社會關係和文化認同在數字時代的新錶達。也許,通過這本書,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技術不僅僅是工具,更是塑造和反映我們社會和文化的重要力量。
評分《數字行業民俗誌》這個書名,乍一聽,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我總覺得,民俗就應該是那些關於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故事,是煙火氣十足的民間生活。然而,這本書卻將它與“數字行業”聯係在一起,這讓我産生瞭極大的好奇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定義和解讀“數字民俗”的?是在探討那些在互聯網上流行的“梗”和“錶情包”嗎?還是在研究那些在科技公司內部流傳的“潛規則”和“黑話”?抑或是,在分析我們在使用各種APP時,不自覺遵循的某種“行為範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本細緻的田野調查報告,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數字浪潮之下的,關於人的情感、社群互動以及文化演變的痕跡。它是否能讓我看到,即使在日新月異的數字世界裏,人類的集體記憶、情感寄托,以及對身份認同的追尋,依然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續和發展?
評分拿到《數字行業民俗誌》這本書,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那些關於古代傳說、節日慶典的畫麵。現在,這個名字竟然被用在瞭數字行業上,這讓我感到非常新奇。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本身,而是關於人們在使用這些技術時所形成的一些獨特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念,甚至是某種“信仰”。比如說,在網絡遊戲裏,玩傢們會形成自己的社區,有自己的“行話”,有自己的“偶像”,甚至有自己的“道德準則”。這些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數字民俗”?又或者,在電商平颱上,那些對“算法”的敬畏,以及對“爆款”的追求,是否也包含著某種“數字迷信”的成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探索這些在數字世界裏悄然滋長的“文化現象”,讓我看到,即使在高度技術化的今天,人類的社會性和情感需求依然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得到滿足和錶達。它是否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數字時代?
評分最近讀到一本關於數字行業民俗的書,名叫《數字行業民俗誌》。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個書名有點摸不著頭腦,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簡直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它沒有直接去分析技術趨勢或者商業模式,而是從一種非常人文的角度,去審視數字世界裏的“人”。我想象中的民俗,是那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節慶習俗、甚至是地方上的俚語。這本書是否試圖將這種概念遷移到互聯網和數字技術領域?比如,那些在網絡社區裏流傳的梗、錶情包,是否可以被看作是數字時代的“民歌”?那些在遊戲裏玩傢們自創的“黑話”和“規矩”,是否就是某種數字“部落”的“儀式”?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瑣碎的數字現象,上升到“民俗”的高度進行解讀的。它會不會像人類學傢深入原始部落一樣,去觀察、記錄、並分析數字原住民的行為模式?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在這個越來越被技術塑造的世界裏,我們作為個體,是如何在集體認同和文化傳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評分一本期待已久的書,終於入手瞭。名字叫做《數字行業民俗誌》,光聽名字就覺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對那些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卻很少去深究背後文化和故事的東西感到好奇。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數字行業幾乎滲透到瞭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社交媒體上的流行語,到綫上購物的各種“潛規則”,再到遊戲世界裏的獨特社群文化,無不充滿瞭各種各樣的“民俗”。我特彆想知道,這些在虛擬世界裏悄然生長的“風俗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又摺射齣我們現實社會怎樣的價值觀和情感需求?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人類學著作一樣,去挖掘這些數字“部落”的獨特儀式、神話傳說、英雄故事,以及他們之間不成文的交往法則?我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我從未深入瞭解過的領域,讓我看到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數字行為背後,隱藏著的深刻的社會和文化意義。也許,通過這本書,我能更好地理解我自己的數字生活,以及周圍形形色色的人們在數字世界中的行為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