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定价:35.00元
作者:郭世满 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63512058
字数:
页码:3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宽带化、分组化、多样化和光纤化及多业务网络平台化是未来接入网发展的大趋势。《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结合我国宽带接入技术现状和发展,对主要宽带接入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当前广泛应用的技术。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的内容涵盖宽带接入网络技术涉及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铜缆数字用户线(DSL)、光纤接入网(QAN)、光纤同轴混合(HFG)与电缆调制解器(CM)、IP接入和无线接入技术等,以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技术,如网络电视(IPTV)、WiMAX、家庭网络、光纤到户(FTTH)等。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和高等涵授生教材已使用多次。因此,信息工程、电工工种和基他相近的专业都可以选用为教材。同时,《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对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开发人员也有的参考份值。
目录
章 宽带接入网概述
1.1 理解宽带
1.1.1 什么是宽带?
1.1.2 宽带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1.1.3 支撑宽带的技术
1.2 宽带接入技术
1.1.2 基于PSTN的接入技术
1.2.2 基于LAN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1.2.3 基于光纤的接入技术
1.2.4 基于同轴电缆的接入技术
1.2.5 无线接入技术
1.2.6 自由空间光通信
1.2.7 网络电视(IPTV)
1.2.8 家庭网络
1.3 下一代网络中的宽带接入
1.3.1 网络发展的技术路线
1.3.2 发展下一代网络的驱动力量
1.3.3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征
1.3.4 网络转型(演进)的五大发展方向
1.3.5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接入网中的基础技术
2.1 信息与通信
2.1.1 信息
2.1.2 信息量与熵
2.1.3 互信息量与条件熵
2.1.4 冗余度、编码效率与压缩比
2.1.5 信首及信道容量
2.1.6 编码定理
2.2 音频信源编码
2.2.1 编码质量的评价
2.2.2 线性预测编码
2.2.3 激励信源编码
2.3 视频信源编码
2.3.1 信息压缩的必要性
2.3.2 信息压缩的可行性
2.3.3 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
2.3.4 编码举例
2.4 电视基础知识
2.4.1 编码举例
2.4.2 彩色电视系统
2.4.3 电视信号的频谱特点与频道分配
2.4.4 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4.5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
2.5 多载波技术
2.6 二线数字双工传输
2.7 V5接口及其协议
2.7.1 V5接口的构成
2.7.2 V5接口的体系结构
2.7.3 V5接口的协议
2.8 接入网的概念
2.8.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8.2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
2.8.3 接入网的管理
2.8.4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2.9 Y.1231定义的IP接入网
2.9.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9.2 IP接入网与G.902定义的接入网的比较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铜线接入技术
3.1 DSL的信号环境
3.1.1 铜线的传输损耗和容量
3.1.2 串扰和其他噪声
3.1.3 混合线圈与回波
3.2 铜线接入信号处理技术
3.2.1 2BIQ码
3.2.2 QAM
3.2.3 CAP
3.2.4 DMT
3.3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接入技术
3.3.1 HDSL系统的基本组成
3.3.2 HDSL贴结构
3.3.3 HDSL关键技术
3.3.4 HDSL的贴结构
3.3.5 HDSL的局限性
3.4 第二代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2)接入技术
3.4.1 HDSL2的设计目标
3.4.2 HDSL2的线路编码
3.4.3 HDSL2的FDM和波抵消
3.5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技术
3.5.1 ADSL 的提出
3.5.2 ADSL 的技术特点
3.5.3 ADSL的系统结构
3.5.4 ADSL的技术基础
3.5.5 ADSL的传输模型及其应用
3.6 G.Lite与DSLAM
3.6.1 G.Lite
3.6.2 DSLAM
3.6.3 Video over ADSL解决方案
3.6.4 ADS-DSLAM技术的发展
3.7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接入技术
3.7.1 VDSL的系统构成
3.7.2 VDSL的相关技术
3.7.3 VDSL存在的问题
3.7.4 VDSL的应用
3.8 新一代xDSL技术及其应用
3.8.1 ADSL2与ADSL2+
3.8.2 VDSL技术
3.8.3 VDSL2--的DSL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光纤接入技术
4.1 光纤接入系统的基本配置
4.2 无源光网络(PON)接入技术
4.2.1 PON 拓扑结构
4.2.2 PON 的关键技术
4.2.3 PON 功能结构
4.2.4 PON 技术应用
4.3 ATM 无源光网络(APON)接入技术
4.3.1 APON模型及特 点
4.3.2 APON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4.3.3 APON 帧结构及关键技术
4.3.4 测距
4.4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接入技术
4.4.1 EPON 的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
4.4.2 EPON 传输原理及帖结构
4.4.3 EPON 光路波长分配
4.4.4 EPON关键技术
4.5 GPON--千兆无源光网络
4.5.1 GPON 的引入
4.5.2 GPON 的操作
4.5.3 GPON 封装方法--GEM
4.5.4 GPON 帖结构
4.5.5 GPON中传输容器(T-CONT)
4.5.6 APON、EPON和GPON的比较
4.6 有源光网络(AON)接入技术
4.6.1 AON 简化技术
4.6.2 AON采用的主要技术
4.7 光纤用户--接入网的未来方向
4.7.1 光纤到户兴起的主要原因
4.7.2 光纤到户蕴含的商业机会
4.7.3 光纤到户的蕴含商业机会
4.7.4 光纤到户的体系结构和标准
4.7.5 光纤到户在的发展概况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有线电视接入网
5.1 有线电视的组成、分类与发展
5.1.1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5.1.2 有线电视系统的分类
5.1.3 有线电视现状与发展
5.2 HFC的基本概念
5.2.1 HFC 的发展
5.2.2 HFC 的结构
5.2.3 频谱分配方案
5.2.4 调制与多点接入方式
5.2.5 HFC的特点
5.2.6 CATV网的宽带综合应用业务
5.3 Cable Modem 系统工作原理
5.3.1 系统结构
5.3.2 系统工作原理
……
第6章 无线接入技术
第7章 IP接入技术
第8章 网络电视技术
第9章 家庭网络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本被冠以“规划”之名的教材,它在宏观层面的战略视野令人印象深刻。技术细节的扎实固然重要,但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到国家或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蓝图中,才是体现其价值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显著地展现了这一点。它开始探讨成本效益分析、频谱资源分配的政策影响,以及不同接入方案在城乡差异化部署中的权衡取舍。我感觉作者在撰写这些章节时,更像是一位资深的行业顾问,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撰稿人。他们清晰地指出了不同技术路线的“地缘政治”色彩和经济可行性边界。例如,在论述FTTH(光纤到户)的推广时,书中不仅讲解了光纤的物理特性,更深入剖析了大规模部署所需面对的征地、管道共享、以及与现有基础设施的兼容性挑战。这种将工程决策置于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的讨论,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远超越了纯粹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纲要”。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严谨与专业的气息。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对技术发展脉络梳理的清晰度。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专注于某个特定协议或标准的碎片化书籍,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技术演进图景。从早期的铜缆时代到如今光纤遍布的盛况,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次技术飞跃背后的驱动力——是用户需求?是成本考量?还是监管推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工程师们在技术瓶颈前冥思苦想的场景。尤其是对不同接入技术之间性能对比的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比如高清视频流、物联网数据采集等,去衡量延迟、带宽和可靠性的相对优劣。这种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让原本枯燥的技术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张绝佳的导航图,指引他们在这个复杂的技术领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评分文字的排版和图表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尤其对于这种信息密度极高的专业书籍。坦白说,我拿起很多技术书籍时,常常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比例失调的图表劝退。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清晰的字体选择、合理的行距和段落划分,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至于那些图表,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做范例。每一个示意图都经过精心设计,线条简洁有力,关键信息点突出。比如,当解释不同调制方式下的信号眼图时,图示的清晰度足以让人直接在脑海中模拟出信号的畸变过程。而且,作者在引用最新的标准或行业报告时,信息来源标注得非常详尽,这对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了编撰团队对读者群体的尊重,也从侧面印证了内容本身的权威性。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组织架构堪称一绝,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线性得令人窒息,而是采用了模块化、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接入技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叙述技巧,他们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少的专业术语解释最核心的原理。举个例子,在解释时分复用或波分复用的原理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先用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比如高速公路上的车道分配或者多色光束的叠加——让人能迅速抓住其本质。然后,再逐步引入技术细节。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但对技术背景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新技术(比如一些前沿的无线接入或新的光网络架构)的探讨,展现出一种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在教授“已有的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未来的可能”,这对于保持学习者的前瞻性视野至关重要。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似乎非常注意“知识的更新速度”与“教材的稳定性”之间的平衡。在信息技术领域,新的标准和技术迭代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本教材如果过分强调最新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很快就会过时;但如果过于保守,又会脱离时代。这本书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点:它将最基础、最核心、历经时间检验的接入原理放在了最稳固的位置进行深入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那些新兴或正在快速发展的领域,则采用了“概览+趋势分析”的模式。它会介绍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潜在优势,但不会过度纠缠于尚不确定的具体实现细节。这种“厚今薄古”的设计哲学,保证了教材在未来几年内依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不是成为一个需要频繁大改的“技术快照”。它教的不是“某个特定时间点的技术配置”,而是“如何用结构化的思维去理解和评估任何一种接入技术”,这才是真正的核心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