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世满 等 著
图书标签:
  • 宽带接入
  • 信息通信
  • 通信规划
  • 网络技术
  • 光纤通信
  • 无线通信
  • 5G
  • 网络工程
  • 教材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512058
商品编码:297284727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定价:35.00元

作者:郭世满 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63512058

字数:

页码:3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宽带化、分组化、多样化和光纤化及多业务网络平台化是未来接入网发展的大趋势。《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结合我国宽带接入技术现状和发展,对主要宽带接入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当前广泛应用的技术。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的内容涵盖宽带接入网络技术涉及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铜缆数字用户线(DSL)、光纤接入网(QAN)、光纤同轴混合(HFG)与电缆调制解器(CM)、IP接入和无线接入技术等,以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技术,如网络电视(IPTV)、WiMAX、家庭网络、光纤到户(FTTH)等。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和高等涵授生教材已使用多次。因此,信息工程、电工工种和基他相近的专业都可以选用为教材。同时,《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对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开发人员也有的参考份值。

目录


章 宽带接入网概述
1.1 理解宽带
1.1.1 什么是宽带?
1.1.2 宽带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1.1.3 支撑宽带的技术
1.2 宽带接入技术
1.1.2 基于PSTN的接入技术
1.2.2 基于LAN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1.2.3 基于光纤的接入技术
1.2.4 基于同轴电缆的接入技术
1.2.5 无线接入技术
1.2.6 自由空间光通信
1.2.7 网络电视(IPTV)
1.2.8 家庭网络
1.3 下一代网络中的宽带接入
1.3.1 网络发展的技术路线
1.3.2 发展下一代网络的驱动力量
1.3.3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征
1.3.4 网络转型(演进)的五大发展方向
1.3.5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接入网中的基础技术
2.1 信息与通信
2.1.1 信息
2.1.2 信息量与熵
2.1.3 互信息量与条件熵
2.1.4 冗余度、编码效率与压缩比
2.1.5 信首及信道容量
2.1.6 编码定理
2.2 音频信源编码
2.2.1 编码质量的评价
2.2.2 线性预测编码
2.2.3 激励信源编码
2.3 视频信源编码
2.3.1 信息压缩的必要性
2.3.2 信息压缩的可行性
2.3.3 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
2.3.4 编码举例
2.4 电视基础知识
2.4.1 编码举例
2.4.2 彩色电视系统
2.4.3 电视信号的频谱特点与频道分配
2.4.4 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4.5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
2.5 多载波技术
2.6 二线数字双工传输
2.7 V5接口及其协议
2.7.1 V5接口的构成
2.7.2 V5接口的体系结构
2.7.3 V5接口的协议
2.8 接入网的概念
2.8.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8.2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
2.8.3 接入网的管理
2.8.4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2.9 Y.1231定义的IP接入网
2.9.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9.2 IP接入网与G.902定义的接入网的比较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铜线接入技术
3.1 DSL的信号环境
3.1.1 铜线的传输损耗和容量
3.1.2 串扰和其他噪声
3.1.3 混合线圈与回波
3.2 铜线接入信号处理技术
3.2.1 2BIQ码
3.2.2 QAM
3.2.3 CAP
3.2.4 DMT
3.3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接入技术
3.3.1 HDSL系统的基本组成
3.3.2 HDSL贴结构
3.3.3 HDSL关键技术
3.3.4 HDSL的贴结构
3.3.5 HDSL的局限性
3.4 第二代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2)接入技术
3.4.1 HDSL2的设计目标
3.4.2 HDSL2的线路编码
3.4.3 HDSL2的FDM和波抵消
3.5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技术
3.5.1 ADSL 的提出
3.5.2 ADSL 的技术特点
3.5.3 ADSL的系统结构
3.5.4 ADSL的技术基础
3.5.5 ADSL的传输模型及其应用
3.6 G.Lite与DSLAM
3.6.1 G.Lite
3.6.2 DSLAM
3.6.3 Video over ADSL解决方案
3.6.4 ADS-DSLAM技术的发展
3.7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接入技术
3.7.1 VDSL的系统构成
3.7.2 VDSL的相关技术
3.7.3 VDSL存在的问题
3.7.4 VDSL的应用
3.8 新一代xDSL技术及其应用
3.8.1 ADSL2与ADSL2+
3.8.2 VDSL技术
3.8.3 VDSL2--的DSL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光纤接入技术
4.1 光纤接入系统的基本配置
4.2 无源光网络(PON)接入技术
4.2.1 PON 拓扑结构
4.2.2 PON 的关键技术
4.2.3 PON 功能结构
4.2.4 PON 技术应用
4.3 ATM 无源光网络(APON)接入技术
4.3.1 APON模型及特 点
4.3.2 APON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4.3.3 APON 帧结构及关键技术
4.3.4 测距
4.4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接入技术
4.4.1 EPON 的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
4.4.2 EPON 传输原理及帖结构
4.4.3 EPON 光路波长分配
4.4.4 EPON关键技术
4.5 GPON--千兆无源光网络
4.5.1 GPON 的引入
4.5.2 GPON 的操作
4.5.3 GPON 封装方法--GEM
4.5.4 GPON 帖结构
4.5.5 GPON中传输容器(T-CONT)
4.5.6 APON、EPON和GPON的比较
4.6 有源光网络(AON)接入技术
4.6.1 AON 简化技术
4.6.2 AON采用的主要技术
4.7 光纤用户--接入网的未来方向
4.7.1 光纤到户兴起的主要原因
4.7.2 光纤到户蕴含的商业机会
4.7.3 光纤到户的蕴含商业机会
4.7.4 光纤到户的体系结构和标准
4.7.5 光纤到户在的发展概况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有线电视接入网
5.1 有线电视的组成、分类与发展
5.1.1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5.1.2 有线电视系统的分类
5.1.3 有线电视现状与发展
5.2 HFC的基本概念
5.2.1 HFC 的发展
5.2.2 HFC 的结构
5.2.3 频谱分配方案
5.2.4 调制与多点接入方式
5.2.5 HFC的特点
5.2.6 CATV网的宽带综合应用业务
5.3 Cable Modem 系统工作原理
5.3.1 系统结构
5.3.2 系统工作原理
……

第6章 无线接入技术
第7章 IP接入技术
第8章 网络电视技术
第9章 家庭网络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浪潮下的连接之基: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构建与前沿探索》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与发展机遇。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分支的细枝末节,而是力求呈现一幅更为宏阔的全景图,勾勒出支撑未来数字社会运行的基石——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演进逻辑与前沿趋势。 第一部分:网络时代的宏观图景与演进动力 首先,我们将回顾信息通信技术自早期电报电话时代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模拟信号到数字鸿沟的跨越,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的革命,再到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深刻地重塑了人类社会的交流方式与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探讨当前驱动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加速演进的核心动力。这包括但不限于: 海量数据爆炸式增长: 物联网设备的激增、高清视频内容的普及、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都对网络的数据承载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泛在连接的需求: 从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从自动驾驶到远程医疗,万物互联的愿景需要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的连接能力。 低时延与高可靠性的严苛标准: 工业自动化、实时交互应用、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等场景,对网络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智能化与自动化的赋能: 网络不再是简单的“管道”,而是需要具备自我感知、自我优化、自我修复的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和网络环境。 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导向: 各国纷纷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动力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现有网络架构的转型与升级,为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整体框架与关键技术演进方向 在理解了宏观驱动力之后,本书将着力描绘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整体框架。这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堆砌各种新技术,而是要强调不同技术之间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一个高效、可靠、智能、安全的网络体系。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核心网的智能化与云化: 服务化架构(SBA)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探讨如何将传统的固定功能硬件解耦,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和NFV技术,实现网络功能的灵活性部署、快速伸缩和按需分配。这将极大地提升网络的运维效率和业务创新能力。 网络切片: 详细分析网络切片的概念、技术实现及其在满足多样化业务需求方面的关键作用。从基础通信切片到特定行业应用切片,网络切片将是实现网络资源精细化管理与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手段。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探索AI/ML如何在网络流量预测、故障诊断、安全威胁检测、资源调度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实现网络的智能化运营和自愈能力。 传输网络的融合与升级: 光网络技术的持续演进: 介绍更高阶的调制格式、更先进的编码技术(如FEC)在提升光传输容量与频谱效率方面的贡献。 SDN/NFV在光网络中的部署: 分析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实现对光网络的集中控制与灵活调度,从而更好地支撑动态业务需求。 全光网络(AON)的发展趋势: 探讨全光网络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传输效率,并为未来超大带宽业务提供坚实支撑。 接入网的多元化与智能化: 无线接入技术的代际演进(Beyond 5G/6G): 尽管本书不聚焦具体技术,但我们会从宏观层面介绍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在带宽、时延、连接密度、能效等方面的潜在突破,以及其对未来网络能力的影响。 固定接入的演进方向: 介绍下一代光纤接入技术(如下一代GPON、XGS-PON等)在提供更高带宽、更低时延方面的进展,以及其在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中的作用。 边缘计算与网络融合: 探讨边缘计算如何与接入网紧密结合,将计算与存储能力部署在更靠近用户端的位置,从而降低时延,提升用户体验,并催生新的应用场景。 网络安全与可信体系的构建: 零信任安全模型: 介绍在“万物互联”时代,如何从传统的边界防护转向以身份为中心的零信任安全架构。 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潜在应用: 探讨区块链如何用于提升网络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分布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隐私保护与合规性: 强调在构建下一代网络的同时,如何确保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并满足日益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 第三部分: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赋能的未来应用场景与挑战 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并非目的,而是实现更广泛社会变革的使能者。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将聚焦于这些先进网络技术所赋能的未来应用场景,并探讨在迈向这些场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 探讨5G/6G、边缘计算、SDN等技术如何构建支持高精度实时控制、大规模协同作业、柔性生产的工业网络。 智慧交通与自动驾驶: 分析车联网(V2X)通信、高精度定位、低时延网络如何支持安全、高效的自动驾驶系统。 智慧医疗与远程健康: 探讨高带宽、低时延网络如何支撑远程手术、实时健康监测、高清医学影像传输等应用。 沉浸式体验与XR(AR/VR/MR): 分析下一代网络如何提供无缝、逼真的沉浸式体验,推动元宇宙等概念的落地。 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介绍信息通信网络如何在城市管理、能源优化、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在展望这些激动人心的应用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将客观地分析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 投资与建设成本: 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技术成熟度与标准化: 许多前沿技术仍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标准化工作亟待加强。 人才短缺: 掌握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互联互通与生态构建: 如何实现不同技术、不同运营商、不同行业之间的有效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数据治理与伦理问题: 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治理,解决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成为必须面对的挑战。 结语 《数字浪潮下的连接之基: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构建与前沿探索》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理解当前信息通信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们相信,只有深刻把握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整体脉络与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迎接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智能、互联、美好的未来。本书的编写不求穷尽每一项技术的细节,而是致力于勾勒出这场技术革命的宏大图景,启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被冠以“规划”之名的教材,它在宏观层面的战略视野令人印象深刻。技术细节的扎实固然重要,但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到国家或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蓝图中,才是体现其价值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显著地展现了这一点。它开始探讨成本效益分析、频谱资源分配的政策影响,以及不同接入方案在城乡差异化部署中的权衡取舍。我感觉作者在撰写这些章节时,更像是一位资深的行业顾问,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撰稿人。他们清晰地指出了不同技术路线的“地缘政治”色彩和经济可行性边界。例如,在论述FTTH(光纤到户)的推广时,书中不仅讲解了光纤的物理特性,更深入剖析了大规模部署所需面对的征地、管道共享、以及与现有基础设施的兼容性挑战。这种将工程决策置于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的讨论,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远超越了纯粹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纲要”。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严谨与专业的气息。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对技术发展脉络梳理的清晰度。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专注于某个特定协议或标准的碎片化书籍,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技术演进图景。从早期的铜缆时代到如今光纤遍布的盛况,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次技术飞跃背后的驱动力——是用户需求?是成本考量?还是监管推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工程师们在技术瓶颈前冥思苦想的场景。尤其是对不同接入技术之间性能对比的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比如高清视频流、物联网数据采集等,去衡量延迟、带宽和可靠性的相对优劣。这种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让原本枯燥的技术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张绝佳的导航图,指引他们在这个复杂的技术领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评分

文字的排版和图表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尤其对于这种信息密度极高的专业书籍。坦白说,我拿起很多技术书籍时,常常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比例失调的图表劝退。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清晰的字体选择、合理的行距和段落划分,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至于那些图表,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做范例。每一个示意图都经过精心设计,线条简洁有力,关键信息点突出。比如,当解释不同调制方式下的信号眼图时,图示的清晰度足以让人直接在脑海中模拟出信号的畸变过程。而且,作者在引用最新的标准或行业报告时,信息来源标注得非常详尽,这对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了编撰团队对读者群体的尊重,也从侧面印证了内容本身的权威性。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组织架构堪称一绝,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线性得令人窒息,而是采用了模块化、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接入技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叙述技巧,他们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少的专业术语解释最核心的原理。举个例子,在解释时分复用或波分复用的原理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先用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比如高速公路上的车道分配或者多色光束的叠加——让人能迅速抓住其本质。然后,再逐步引入技术细节。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但对技术背景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新技术(比如一些前沿的无线接入或新的光网络架构)的探讨,展现出一种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在教授“已有的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未来的可能”,这对于保持学习者的前瞻性视野至关重要。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似乎非常注意“知识的更新速度”与“教材的稳定性”之间的平衡。在信息技术领域,新的标准和技术迭代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本教材如果过分强调最新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很快就会过时;但如果过于保守,又会脱离时代。这本书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点:它将最基础、最核心、历经时间检验的接入原理放在了最稳固的位置进行深入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那些新兴或正在快速发展的领域,则采用了“概览+趋势分析”的模式。它会介绍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潜在优势,但不会过度纠缠于尚不确定的具体实现细节。这种“厚今薄古”的设计哲学,保证了教材在未来几年内依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不是成为一个需要频繁大改的“技术快照”。它教的不是“某个特定时间点的技术配置”,而是“如何用结构化的思维去理解和评估任何一种接入技术”,这才是真正的核心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