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规划教材——信息论与编码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张莲,周登义,余成涂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1130861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本书共分6章,即绪论、信息的量度及离散信源、信源编码、离散信道及信道容量、信道编码、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前四章)和应用(后两章)两个方面。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信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熵、互信息、信息率失真函数、信道容量以及它们的性质与计算等。应用部分主要介绍信息与通信系统中的优化及其实现手段与方法,包括:信源编码定理、无失真的统计匹配编码、解除相关性的预测编码与变换编码、实用性的文字传真编码、语音编码与图像编码等提高系统有效性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定理、分组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卷积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信道编码以及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等。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理工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夜大、自学考试及成人教育有关专业选用,还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是一本21世纪教学的有关信息论与编码的教材。全书共分6章,即绪论、信息的量度及离散信源、信源编码、离散信道及信道容量、信道编码以及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
本书重点介绍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实现原理与方法。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基础(前四章)和应用(后两章)。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信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熵、互信息、信息率失真函数、信道容量以及它们的性质与计算等。应用部分主要介绍信息与通信系统中的优化及其实现手段与方法,包括:信源编码定理、无失真的统计匹配编码、解除相关性的预测编码与变换编码、实用性的文字传真编码、语音编码与图像编码等提高系统有效性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定理、分组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卷积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信道编码以及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等。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理工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夜大、自学考试及成人教育等有关专业选用,还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章 绪论
1.1 信息的概念
1.1.1 信息的定义、特征与性质
1.1.2 信息的分类
1.1.3 信息、消息和信号的区别与联系
1.2 信息传输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1.2.1 模拟信息传输系统
1.2.2 数字信息传输系统
1.3 信息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4 信息论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第2章 信息的量度及离散信源
2.1 自信息量和条件自信息量
2.1.1 自信息量
2.1.2 条件自信息量
2.2 互信息量和条件互信息量
2.2.1 互信息量
2.2.2 互信息量的性质
2.2.3 条件互信息量
2.3 离散信源的信息量
2.3.1 信源的数学模型
2.3.2 信源的分类
2.3.3 平均信息量
2.4 熵的基本性质
2.5 消息序列的熵
2.5.1 离散无记忆信源
2.5.2 离散无记忆的扩展信源
2.5.3 离散平稳信源
2.5.4 马尔可夫信源
2.6 信源的相关性和剩余度
习题
第3章 信源编码
3.1 无失真信源编码
3.1.1 编码器
3.1.2 分组码
3.1.3 等长码和等长编码定理
3.1.4 变长码和变长编码定理
3.1.5 变长码的编码方法
3.2 限失真信源编码
3.2.1 失真测度
3.2.2 信息率失真函数
3.2.3 离散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3.2.4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3.2.5 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3.3 常用信源编码
3.3.1 矢量量化编码
3.3.2 预测编码
3.3.3 变换编码
3.3.4 传真编码
3.3.5 语音压缩编码
3.3.6 图像编码
习题
第4章 离散信道及信道容量
4.1 信道分类与描述
4.1.1 信道的分类
4.1.2 信道的描述
4.2 离散无记忆信道
4.2.1 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4.2.2 单符号离散信道
4.3 信道传输的平均互信息
4.3.1 信道疑义度
4.3.2 平均互信息
4.4 平均互信息的特性
4.5 信道容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5.1 信道容量的定义
4.5.2 几种典型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5.3 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5.4 一般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5.5 离散无记忆的扩展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4.5.6 串联信道和并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4.6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习题
第5章 信道编码
5.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5.1.1 信道编码在数字通信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5.1.2 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和分类
5.1.3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5.1.4 信道编码基本数学知识
5.2 有噪信道编码
5.2.1 噪声信道的编码问题
5.2.2 错误概率与编码方法
5.2.3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5.3 线性分组码
5.3.1 分组码的性质
5.3.2 生成矩阵与奇偶校验矩阵
5.3.3 几种典型的分组码
5.4 卷积码
5.4.1 卷积码的编码
5.4.2 卷积码的译码
5.5 纠正突发错误码
5.5.1 突发差错与纠突发差错的基本概念
5.5.2 法尔码
5.6 交织码
习题
第6章 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
6.1 信息保密通信的模型
6.2 传统密码体制
6.2.1 单表代换密码
6.2.2 多表代换密码
6.2.3 多字母代换
6.2.4 转置密码
6.3 分组(块)密码
6.3.1 分组加密的基本概念
6.3.2 数据加密标准(DES)
6.4 公钥密码体制
6.4.1 公钥密钥的一般原理
6.4.2 RSA体制
习题
参考文献
坦率地说,这本教材的难度并非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它对读者的数学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涉及最大似然译码和信道容量定理的证明时,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功底。但恰恰是这种“硬核”的内容设定,才保证了其作为“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权威性和实用价值。它没有为了迎合所谓的“简单易学”而稀释核心概念,反而以一种近乎严苛的态度,要求读者真正去啃下这些硬骨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深度和广度的坚持,使得我们这些学生在面对更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如通信原理、信息技术基础或更专业的编码理论选修课时,能够拥有一个非常坚实、可以说是“免疫力很强”的基础。比起那些浮于表面的教材,我更信赖这种能经受住时间检验和后续学习挑战的深度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和亮眼的黄色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厚实平滑,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它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拿在手里刚刚好,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在图书馆的阅读桌上,都显得非常得体。尤其是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图文并茂的布局让复杂的概念不再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很多公式和图示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拥挤,又能清晰地引导读者的视线。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充分展现了这套“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系列应有的严谨和高标准。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开头和结尾处设置的阅读导航和知识点回顾,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帮助我快速定位和巩固学习成果,而不是像有些教材那样,读完一章后感觉知识点散落一地,无从下手梳理。这种从物理层面到内容组织的全面优化,无疑为高效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习题设计上,展现出了远超一般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很多理论教材的习题往往是公式的简单代换,读完后感觉自己只会做“标准题”。然而,这本教材中的例题和思考题,很多都巧妙地结合了现代通信系统和数据存储的实际需求。比如,它没有停留在对线性分组码的理论阐述,而是紧接着给出了一个关于纠错码在卫星通信中应用的简化模型,要求读者分析在特定噪声环境下,不同生成矩阵对纠错能力的实际影响。这种设计迫使我们必须跳出书本的框架,去思考这些数学工具在真实工程世界中是如何被部署和优化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书后附带的“进阶阅读推荐”部分,列出了一些前沿的学术论文和标准文档,这对于希望继续深造或从事研发工作的同学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指引,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学工具,更像是一张通往专业领域的“路线图”。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教材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组织逻辑性极强,仿佛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牵引着我们从基础概念一步步深入到复杂的应用场景。它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艰深的数学推导,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入信息论的基本要素,比如熵的概念,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进行类比,比如抛硬币、掷骰子的概率模型,这使得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我不再是单纯地记忆公式,而是真正理解了信息量的度量标准究竟意味着什么。随后,在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部分,教材的编排更是体现了极高的教学智慧。它不仅清晰地阐述了香农-范诺编码和哈夫曼编码的原理和优劣,还通过大量的对比案例,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编码方式在压缩效率上的差异。这种“先理解后应用”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让我能够带着清晰的认知去面对后面的图论、信道容量等更具挑战性的章节,而不是被一堆陌生的符号吓退。
评分作为一名在校的电气信息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鸿沟。这本书在弥合这一差距方面做得很到位,虽然它本质上是一本理论教材,但其中穿插的“编程实现提示”和“仿真建议”着实给了我不少启发。例如,在讲解卷积码的Viterbi译码算法时,它不仅给出了蝶形图的详细绘制步骤,还附带了一段伪代码的思路梳理,这为我后续使用MATLAB或Python进行模拟实现提供了坚实的起点。这种对“如何把公式变成代码”的关注,是很多偏重数学推导的教材所欠缺的。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思路去搭建了一个简单的二进制对称信道模型进行仿真,结果与书中理论预测的误码率曲线高度吻合,那种亲手验证理论正确性的成就感,是单纯做习题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它有效培养了我们从“理论家”向“工程师”转变的思维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