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電氣信息類規劃教材——信息論與編碼

高等院校電氣信息類規劃教材——信息論與編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蓮,周登義,餘成塗著 著
圖書標籤:
  • 信息論
  • 編碼學
  • 電氣信息
  • 通信原理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理論基礎
  • 數字通信
  • 信源編碼
  • 信道編碼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鐵道齣版社
ISBN:9787113086190
商品編碼:2972930915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8-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高等院校電氣信息類規劃教材——信息論與編碼

定價:26.00元

售價:17.7元,便宜8.3元,摺扣68

作者:張蓮,周登義,餘成塗著

齣版社:中國鐵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1130861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本書共分6章,即緒論、信息的量度及離散信源、信源編碼、離散信道及信道容量、信道編碼、信息工程中的數據保密。內容包括理論基礎(前四章)和應用(後兩章)兩個方麵。理論基礎部分主要介紹信息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熵、互信息、信息率失真函數、信道容量以及它們的性質與計算等。應用部分主要介紹信息與通信係統中的優化及其實現手段與方法,包括:信源編碼定理、無失真的統計匹配編碼、解除相關性的預測編碼與變換編碼、實用性的文字傳真編碼、語音編碼與圖像編碼等提高係統有效性的信源編碼、信道編碼定理、分組碼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捲積碼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等提高係統可靠性的信道編碼以及信息工程中的數據保密等。 本書適閤作為高等理工科院校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夜大、自學考試及成人教育有關專業選用,還可供有關科技人員學習參考。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本21世紀教學的有關信息論與編碼的教材。全書共分6章,即緒論、信息的量度及離散信源、信源編碼、離散信道及信道容量、信道編碼以及信息工程中的數據保密。
  本書重點介紹信息處理的理論基礎、實現原理與方法。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即理論基礎(前四章)和應用(後兩章)。理論基礎部分主要介紹信息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熵、互信息、信息率失真函數、信道容量以及它們的性質與計算等。應用部分主要介紹信息與通信係統中的優化及其實現手段與方法,包括:信源編碼定理、無失真的統計匹配編碼、解除相關性的預測編碼與變換編碼、實用性的文字傳真編碼、語音編碼與圖像編碼等提高係統有效性的信源編碼、信道編碼定理、分組碼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捲積碼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等提高係統可靠性的信道編碼以及信息工程中的數據保密等。
  本書適閤作為高等理工科院校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夜大、自學考試及成人教育等有關專業選用,還可供有關科技人員學習參考。

目錄

章 緒論
1.1 信息的概念
1.1.1 信息的定義、特徵與性質
1.1.2 信息的分類
1.1.3 信息、消息和信號的區彆與聯係
1.2 信息傳輸係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1.2.1 模擬信息傳輸係統
1.2.2 數字信息傳輸係統
1.3 信息論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1.4 信息論發展的曆史和趨勢
第2章 信息的量度及離散信源
2.1 自信息量和條件自信息量
2.1.1 自信息量
2.1.2 條件自信息量
2.2 互信息量和條件互信息量
2.2.1 互信息量
2.2.2 互信息量的性質
2.2.3 條件互信息量
2.3 離散信源的信息量
2.3.1 信源的數學模型
2.3.2 信源的分類
2.3.3 平均信息量
2.4 熵的基本性質
2.5 消息序列的熵
2.5.1 離散無記憶信源
2.5.2 離散無記憶的擴展信源
2.5.3 離散平穩信源
2.5.4 馬爾可夫信源
2.6 信源的相關性和剩餘度
習題
第3章 信源編碼
3.1 無失真信源編碼
3.1.1 編碼器
3.1.2 分組碼
3.1.3 等長碼和等長編碼定理
3.1.4 變長碼和變長編碼定理
3.1.5 變長碼的編碼方法
3.2 限失真信源編碼
3.2.1 失真測度
3.2.2 信息率失真函數
3.2.3 離散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數
3.2.4 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3.2.5 連續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數
3.3 常用信源編碼
3.3.1 矢量量化編碼
3.3.2 預測編碼
3.3.3 變換編碼
3.3.4 傳真編碼
3.3.5 語音壓縮編碼
3.3.6 圖像編碼
習題
第4章 離散信道及信道容量
4.1 信道分類與描述
4.1.1 信道的分類
4.1.2 信道的描述
4.2 離散無記憶信道
4.2.1 離散信道的數學模型
4.2.2 單符號離散信道
4.3 信道傳輸的平均互信息
4.3.1 信道疑義度
4.3.2 平均互信息
4.4 平均互信息的特性
4.5 信道容量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
4.5.1 信道容量的定義
4.5.2 幾種典型離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5.3 對稱離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5.4 一般離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5.5 離散無記憶的擴展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4.5.6 串聯信道和並聯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4.6 信源與信道的匹配
習題
第5章 信道編碼
5.1 信道編碼的基本概念
5.1.1 信道編碼在數字通信係統的地位和作用
5.1.2 信道編碼的基本思想和分類
5.1.3 差錯控製的基本方式
5.1.4 信道編碼基本數學知識
5.2 有噪信道編碼
5.2.1 噪聲信道的編碼問題
5.2.2 錯誤概率與編碼方法
5.2.3 有噪信道編碼定理
5.3 綫性分組碼
5.3.1 分組碼的性質
5.3.2 生成矩陣與奇偶校驗矩陣
5.3.3 幾種典型的分組碼
5.4 捲積碼
5.4.1 捲積碼的編碼
5.4.2 捲積碼的譯碼
5.5 糾正突發錯誤碼
5.5.1 突發差錯與糾突發差錯的基本概念
5.5.2 法爾碼
5.6 交織碼
習題
第6章 信息工程中的數據保密
6.1 信息保密通信的模型
6.2 傳統密碼體製
6.2.1 單錶代換密碼
6.2.2 多錶代換密碼
6.2.3 多字母代換
6.2.4 轉置密碼
6.3 分組(塊)密碼
6.3.1 分組加密的基本概念
6.3.2 數據加密標準(DES)
6.4 公鑰密碼體製
6.4.1 公鑰密鑰的一般原理
6.4.2 RSA體製
習題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信息論與編碼 一本麵嚮高等院校電氣信息類專業的經典教材 內容梗概: 本書旨在為高等院校電氣、電子、通信、計算機等信息類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係統的“信息論與編碼”基礎知識。內容涵蓋瞭信息度量、信源編碼、信道編碼、信道容量等核心概念,並輔以大量實例和習題,力求使讀者掌握信息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現代信息傳輸與處理係統中的應用。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既強調數學推導的嚴謹性,也關注算法實現的有效性,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後續更高級彆的專業學習和工程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詳細內容介紹: 第一部分:信息論基礎 第一章 緒論 信息時代的曙光與信息論的誕生: 追溯信息時代的興起,以及信息論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誕生的曆史背景。介紹信息論研究的對象、核心問題以及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地位和作用。 香農及其偉大貢獻: 詳細介紹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及其在信息論領域奠基性的工作,重點闡述他提齣的信息熵、信道容量等核心概念,以及這些概念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我們對信息傳輸和處理的理解。 信息論的學科分支與發展趨勢: 梳理信息論的主要分支,如理論信息論、編碼理論、統計推斷、機器學習信息論等,並展望信息論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嚮。 本書的結構與學習方法建議: 概述本書的章節安排,介紹各部分內容的重點,並為讀者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包括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推導過程、注重聯係實際應用等。 第二章 信息熵 隨機變量的描述與概率分布: 復習概率論中的基本概念,包括離散型和連續型隨機變量,以及概率質量函數(PMF)和概率密度函數(PDF)。 信息量的定義與性質: 引入信息量的概念,即一個事件發生的“意外程度”。推導信息量與概率之間的關係:$I(x) = -log_b P(x)$,並探討信息量的基本性質,如單調性、非負性、可加性等。 離散信源的熵: 定義離散信源的熵 $H(X)$,它是信源不確定性的度量,即信源輸齣的平均信息量。詳細講解熵的計算方法,並討論熵的幾個重要性質,如非負性、對稱性、當事件等概率時熵最大、當事件確定時熵為零等。 連續信源的熵(微分熵): 介紹連續隨機變量的熵,即微分熵 $h(X)$,並指齣其與離散熵的異同。強調微分熵不具有非負性,但可以作為連續隨機變量不確定性的度量。 聯閤熵與條件熵: 定義兩個隨機變量的聯閤熵 $H(X, Y)$,衡量兩個隨機變量聯閤不確定性。定義條件熵 $H(Y|X)$,衡量在已知一個隨機變量 $X$ 的取值時,另一個隨機變量 $Y$ 的剩餘不確定性。推導聯閤熵與條件熵之間的關係:$H(X, Y) = H(X) + H(Y|X) = H(Y) + H(X|Y)$。 熵的鏈式法則: 介紹多於兩個隨機變量的聯閤熵與條件熵之間的關係,即鏈式法則。 互信息的概念與計算: 定義互信息 $I(X; Y)$,它是兩個隨機變量之間相互依賴程度的度量,也錶示已知一個隨機變量可以減少另一個隨機變量多少不確定性。推導互信息與熵之間的關係:$I(X; Y) = H(X) - H(X|Y) = H(Y) - H(Y|X) = H(X) + H(Y) - H(X, Y)$。 相對熵(KL散度): 定義相對熵 $D(P||Q)$,它是度量兩個概率分布之間相似程度的指標。解釋其在信息論和機器學習中的應用。 信息論基本定理的預備知識: 為後續的信道容量介紹打下基礎,強調熵、條件熵和互信息在信息傳輸和存儲中的理論意義。 第三章 信道與信道容量 離散信道模型: 引入離散信道的概念,將其錶示為輸入字母錶、輸齣字母錶和一個條件概率矩陣(轉移概率矩陣)。 幾類重要的離散信道: 無損信道: 輸入輸齣完全一緻,不引入錯誤。 無記憶信道: 當前輸齣僅與當前輸入有關,與之前的輸入和輸齣無關。 對稱信道: 轉移概率矩陣的行和列具有對稱性,例如二元對稱信道(BSC)。 加性離散高斯信道: 引入噪聲是離散隨機變量,但纍加到輸入上。 離散無記憶信道(DMC): 最普遍的離散信道模型。 信道容量的定義: 定義信道容量 $C$ 為在給定信道下,輸入分布 $P(X)$ 使得互信息 $I(X; Y)$ 取得最大值時的最大值。強調信道容量是信道本身的屬性,與使用何種輸入分布無關。 信道容量的計算: 介紹計算不同類型信道容量的方法,特彆是二元對稱信道(BSC)和離散無記憶信道(DMC)的信道容量。 信息率失真理論(簡介): 簡要介紹信息率失真理論,即在允許一定失真程度下,信息傳輸的最大速率。為後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提供方嚮。 第二部分:信源編碼 第四章 信源編碼定理與基本方法 信源編碼的目的與分類: 介紹信源編碼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數據的無損或有損壓縮,以降低存儲和傳輸的成本。根據是否允許失真,分為無損信源編碼和有損信源編碼。 香農第一定理(無損信源編碼定理): 闡述香農第一定理,即任何信源的平均信息量(熵)是該信源無損壓縮的理論極限。任何速率大於熵的編碼方案都不可能無損地重建信源,而任何速率小於或等於熵的編碼方案則可能實現無損重建。 無損信源編碼方法: 變長編碼: 介紹變長編碼的基本思想,即用較短的碼字錶示齣現概率高的符號,用較長的碼字錶示齣現概率低的符號。 前綴碼(即時碼): 詳細介紹前綴碼的性質(任何碼字都不是其他碼字的前綴),以及前綴碼的唯一可譯性。 霍夫曼編碼(Huffman Coding): 詳細講解霍夫曼編碼的構建算法,包括其貪心策略和最優性證明。通過具體實例演示霍夫曼編碼的生成過程。 算術編碼(Arithmetic Coding): 介紹算術編碼的基本思想,即將整個消息映射到一個 $[0, 1)$ 區間內的實數。與霍夫曼編碼相比,算術編碼可以更接近理論熵值,特彆是在符號概率分布極端不均勻時。 高斯信源的壓縮: 簡要討論高斯信源的壓縮問題,以及與高斯信源相關的編碼方法。 信源編碼的實際應用: 列舉信源編碼在文件壓縮(如ZIP, GZIP)、圖像壓縮(如JPEG)、音頻壓縮(如MP3)等領域的實際應用。 第五章 有損信源編碼 有損信源編碼的基本思想: 介紹有損信源編碼允許一定量的失真,以換取更高的壓縮比。 率失真函數(Rate-Distortion Function): 定義率失真函數 $R(D)$,它錶示在允許的最大失真為 $D$ 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最小編碼速率。 量化(Quantization): 標量量化: 介紹標量量化的基本概念,即將連續的輸入信號映射到離散的輸齣值。包括均勻量化和非均勻量化。 矢量量化(Vector Quantization, VQ): 介紹矢量量化的基本思想,即將輸入信號看作是多維矢量,然後將其映射到碼書中預定義的矢量。討論矢量量化的優點和缺點。 感知編碼: 介紹基於人類感知特性的編碼方法,例如在音頻和視頻壓縮中,利用人耳和人眼對不同頻率和空間信息的敏感度差異進行編碼。 有損信源編碼的代錶性算法(簡介): 簡要介紹一些典型的有損編碼算法,如JPEG(圖像)、MP3(音頻)、H.264/AVC(視頻)等,說明它們是如何結閤量化、變換和熵編碼等技術實現高效壓縮的。 第三部分:信道編碼 第六章 差錯控製編碼原理 差錯控製編碼的目的與重要性: 闡述差錯控製編碼的核心任務是在信息傳輸過程中,通過引入冗餘信息來檢測和糾正傳輸過程中可能産生的錯誤,確保信息的可靠性。強調其在通信係統、存儲係統中的關鍵作用。 信道編碼的分類: 檢錯碼(Error Detection Codes): 隻能檢測齣錯誤,無法糾正。 糾錯碼(Error Correction Codes, ECC): 能夠檢測齣錯誤,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糾正錯誤。 編碼率(Code Rate): 定義編碼率 $k/n$,其中 $k$ 是原始信息碼字的長度,$n$ 是編碼後的碼字的長度。編碼率越高,冗餘信息越少,但糾錯能力越弱。 最小漢明距離(Minimum Hamming Distance): 定義碼字之間的漢明距離,並引入最小漢明距離 $d_{min}$。闡述最小漢明距離與糾錯能力的關係:最多能檢測 $d_{min}-1$ 個錯誤,最多能糾正 $lfloor (d_{min}-1)/2 floor$ 個錯誤。 綫性分組碼(Linear Block Codes): 定義與性質: 介紹綫性分組碼的代數結構,即碼字是生成矩陣的綫性組閤。 生成矩陣 $G$ 和校驗矩陣 $H$: 講解生成矩陣 $G$ 如何將信息比特映射為碼字,以及校驗矩陣 $H$ 如何定義一個綫性分組碼,並驗證碼字的有效性。 伴隨式(Syndrome): 介紹伴隨式的計算方法,它是判斷碼字是否差錯以及定位錯誤的重要工具。 最大似然譯碼(Maximum Likelihood Decoding, MLD): 介紹最大似然譯碼的基本原理,即選擇與接收到的帶噪碼字最接近的閤法碼字作為譯碼結果。指齣其最優性,但計算復雜度高。 代數譯碼(Algebraic Decoding): 簡要介紹代數譯碼的思想,即利用碼字的代數結構來高效地尋找錯誤位置和糾正錯誤。 第七章 綫性分組碼 係統碼(Systematic Codes): 介紹係統碼,其特點是將原始信息比特直接放在碼字的前麵,便於譯碼。 重復碼(Repetition Codes): 介紹最簡單的綫性分組碼——重復碼,探討其糾錯能力和編碼效率。 奇偶校驗碼(Parity Check Codes): 介紹單比特奇偶校驗碼,以及多比特奇偶校驗碼。 漢明碼(Hamming Codes): 詳細介紹漢明碼的構造方法、校驗矩陣的設計以及譯碼過程。重點講解其能夠糾正一位錯誤的特性。 CRC碼(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odes): 介紹循環冗餘校驗碼,講解其生成多項式、校驗多項式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數據鏈路層。 BCH碼(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Codes): 介紹BCH碼作為一種多錯糾正碼,討論其參數(如碼長、信息位、最小漢明距離)和糾錯能力。 RS碼(Reed-Solomon Codes): 詳細介紹RS碼,它是BCH碼的一個特例,尤其擅長糾正突發錯誤。講解其編碼和譯碼原理,並列舉其在CD、DVD、二維碼、衛星通信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第八章 捲積碼(Convolutional Codes) 捲積碼的結構與定義: 介紹捲積碼與分組碼的區彆,即碼字不是由獨立的信息碼組構成,而是由連續的信息比特流經過捲積運算得到。 捲積編碼器(Convolutional Encoder): 講解捲積編碼器的構成,包括移位寄存器和邏輯門(XOR),並用生成多項式或狀態圖來描述編碼器的功能。 編碼過程: 展示信息比特流如何通過捲積編碼器生成碼字。 捲積碼的譯碼: 維特比譯碼算法(Viterbi Decoding Algorithm): 詳細講解維特比譯碼算法,它是捲積碼最優的(最大似然)譯碼算法。通過狀態轉移圖和路徑度量來逐步搜索最可能的碼字。 軟判決與硬判決譯碼: 討論軟判決譯碼(接收信號的幅度信息)和硬判決譯碼(接收信號的二進製值)在譯碼性能上的差異。 捲積碼的參數: 介紹約束長度(Constraint Length)、生成多項式(Generator Polynomials)等參數如何影響捲積碼的性能。 捲積碼的應用: 列舉捲積碼在早期衛星通信、移動通信(如GSM)等領域的應用。 第四部分:現代編碼技術與應用 第九章 現代編碼理論進展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 Codes): 介紹LDPC碼作為一類性能接近香農極限的現代高性能編碼。講解其稀疏校驗矩陣的結構,以及基於消息傳遞(Message Passing)的譯碼算法(如BP譯碼)。強調LDPC碼在3G、4G、5G通信標準中的關鍵作用。 極化碼(Polar Codes): 介紹極化碼作為首個被證明能夠達到香農容量的編碼,及其構建原理(信道極化)和譯碼方法。探討其在5G通信標準中的應用。 Turbo碼(Turbo Codes): 介紹Turbo碼,它是另一類高性能編碼,通過並行或串行級聯兩個(或多個)簡單的捲積碼,並配閤迭代譯碼,可以獲得非常接近香農極限的性能。 譯碼算法的迭代與收斂: 深入探討LDPC碼和Turbo碼等現代編碼的迭代譯碼過程,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多輪消息傳遞逐漸逼近最優譯碼結果。 第十章 信息論與編碼在信息係統中的應用 通信係統中的應用: 詳細闡述信息論與編碼在設計高效、可靠通信係統中的作用,包括信號的調製、解調、信道估計、差錯控製等方麵。 數據存儲與糾錯: 講解信息論與編碼在硬盤、閃存、光盤等存儲介質中的糾錯機製,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 信息安全與密碼學: 簡要介紹信息論的一些概念(如熵、信息量)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應用,例如隨機數生成、信息隱藏等。 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 探討信息論在機器學習中的應用,如特徵選擇(互信息)、模型評估(KL散度)、決策樹構建等。 信號處理與壓縮感知: 簡要介紹信息論思想在信號處理領域的應用,例如稀疏錶示和壓縮感知技術。 附錄: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基礎迴顧 高等代數基礎迴顧 部分習題解答 本書特色: 體係完整,內容翔實: 覆蓋信息論與編碼的經典內容和部分前沿進展。 理論與實踐結閤: 強調數學推導的嚴謹性,並輔以大量的實例分析和算法說明。 例題豐富,習題精煉: 幫助讀者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言清晰,邏輯嚴謹: 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初學者也能順利掌握。 緊密結閤工程應用: 引導讀者理解信息論與編碼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實際價值。 適用對象: 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電氣信息類、通信工程、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信息論與編碼”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信息傳輸和處理的理論極限,掌握各種編碼技術的設計原理和實現方法,為未來在信息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教材的難度並非輕而易舉就能掌握的,它對讀者的數學基礎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涉及最大似然譯碼和信道容量定理的證明時,需要讀者具備紮實的概率論和綫性代數功底。但恰恰是這種“硬核”的內容設定,纔保證瞭其作為“高等院校規劃教材”的權威性和實用價值。它沒有為瞭迎閤所謂的“簡單易學”而稀釋核心概念,反而以一種近乎嚴苛的態度,要求讀者真正去啃下這些硬骨頭。正是因為有瞭這種對深度和廣度的堅持,使得我們這些學生在麵對更高年級的專業課程,如通信原理、信息技術基礎或更專業的編碼理論選修課時,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堅實、可以說是“免疫力很強”的基礎。比起那些浮於錶麵的教材,我更信賴這種能經受住時間檢驗和後續學習挑戰的深度之作。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教材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組織邏輯性極強,仿佛有一條清晰的脈絡牽引著我們從基礎概念一步步深入到復雜的應用場景。它並沒有急於拋齣那些艱深的數學推導,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入信息論的基本要素,比如熵的概念,作者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進行類比,比如拋硬幣、擲骰子的概率模型,這使得抽象的理論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我不再是單純地記憶公式,而是真正理解瞭信息量的度量標準究竟意味著什麼。隨後,在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的部分,教材的編排更是體現瞭極高的教學智慧。它不僅清晰地闡述瞭香農-範諾編碼和哈夫曼編碼的原理和優劣,還通過大量的對比案例,直觀地展示瞭不同編碼方式在壓縮效率上的差異。這種“先理解後應用”的教學模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入門門檻,讓我能夠帶著清晰的認知去麵對後麵的圖論、信道容量等更具挑戰性的章節,而不是被一堆陌生的符號嚇退。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沉穩的深藍色調,配上簡潔的白色和亮眼的黃色字體,顯得既專業又不失現代感。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摸起來厚實平滑,油墨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而且,它的開本設計非常人性化,拿在手裏剛剛好,無論是放在書包裏還是在圖書館的閱讀桌上,都顯得非常得體。尤其是內頁的排版,更是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圖文並茂的布局讓復雜的概念不再顯得那麼枯燥乏味,很多公式和圖示都安排得恰到好處,既不會擁擠,又能清晰地引導讀者的視綫。這種對細節的把控,充分展現瞭這套“高等院校規劃教材”係列應有的嚴謹和高標準。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開頭和結尾處設置的閱讀導航和知識點迴顧,這對於自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能幫助我快速定位和鞏固學習成果,而不是像有些教材那樣,讀完一章後感覺知識點散落一地,無從下手梳理。這種從物理層麵到內容組織的全麵優化,無疑為高效的學習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作為一名在校的電氣信息專業的學生,我深知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之間的鴻溝。這本書在彌閤這一差距方麵做得很到位,雖然它本質上是一本理論教材,但其中穿插的“編程實現提示”和“仿真建議”著實給瞭我不少啓發。例如,在講解捲積碼的Viterbi譯碼算法時,它不僅給齣瞭蝶形圖的詳細繪製步驟,還附帶瞭一段僞代碼的思路梳理,這為我後續使用MATLAB或Python進行模擬實現提供瞭堅實的起點。這種對“如何把公式變成代碼”的關注,是很多偏重數學推導的教材所欠缺的。我嘗試按照書中的思路去搭建瞭一個簡單的二進製對稱信道模型進行仿真,結果與書中理論預測的誤碼率麯綫高度吻閤,那種親手驗證理論正確性的成就感,是單純做習題無法比擬的。可以說,它有效培養瞭我們從“理論傢”嚮“工程師”轉變的思維習慣。

評分

這本書在案例分析和習題設計上,展現齣瞭遠超一般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很多理論教材的習題往往是公式的簡單代換,讀完後感覺自己隻會做“標準題”。然而,這本教材中的例題和思考題,很多都巧妙地結閤瞭現代通信係統和數據存儲的實際需求。比如,它沒有停留在對綫性分組碼的理論闡述,而是緊接著給齣瞭一個關於糾錯碼在衛星通信中應用的簡化模型,要求讀者分析在特定噪聲環境下,不同生成矩陣對糾錯能力的實際影響。這種設計迫使我們必須跳齣書本的框架,去思考這些數學工具在真實工程世界中是如何被部署和優化的。更值得稱贊的是,書後附帶的“進階閱讀推薦”部分,列齣瞭一些前沿的學術論文和標準文檔,這對於希望繼續深造或從事研發工作的同學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指引,它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學工具,更像是一張通往專業領域的“路綫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