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光纤通信系统(第2版)
: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李履信,沈建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111122937
字数:
页码:316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光纤通信系统(第2版)》紧密结合光通信的发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以及下一代光网络的关键技术。全书共分为12章,包括:光纤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理论和传输特性;光路无源器件;光源和光发关机、光检测和光接收机的原理;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通信系统性能指标;光纤放大器;光波分复用和时分复用技术以及光纤色散补偿技术、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光交换技术等光纤通信新技术;并对光纤通信网(包括光纤接入网、自由空间光通信、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和城域多业务平台(MSTP)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概念清楚,覆盖面广且重点突出,不仅全面清晰地对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光通信中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作为高校电子、通信和信息类专业本科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光纤通信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出版说明
前言
章 概述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概况
1.2 光纤通信的优点和应用
1.2.1 光纤通信的优点
1.2.2 光纤通信的应用
1.3 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
1.3.1 光纤通信系统原理框图
1.3.2 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
1.4 习题
第2章 光纤传输理论及传输特性
2.1 光纤、光缆的结构和类型
2.1.1 光纤结结构
2.1.2 光纤型号
2.1.3 光纤及其结构
2.2 电磁波在光纤中传输的基本方程
2.2.1 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波动方程
2.2.2 亥姆霍兹方程和波动方程
2.2.3 基本波导方程
2.2.4 柱面坐标中的波动方程
2.3 阶跃折射率光纤模式分析
2.3.1 矢量分析法
2.3.2 弱导光纤和线性极化模
2.4 单模传输
2.4.1 截止波长
2.4.2 模场直径
2.5 射线光学的理论
2.5.1 射线方程
2.5.2 光纤的传光原理
2.6 光纤传输特性
2.6.1 损耗特性
2.6.2 色散特性
2.6.3 光纤的带宽和冲激响应
2.6.4 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
2.6.5 单模光纤性能指标
2.7 习题
第3章 光源和光发送机
3.1 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
3.1.1 半导体激光器
3.1.2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3.2 光源调制
3.2.1 光源的调制方式
3.2.2 光源的直接调制原理
3.3 光发送机
3.3.1 光端机结构
3.3.2 光发送机
3.4 习题
第4章 光检测器和光接收机
4.1半导体光检测器件
4.1.1 光电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4.1.2 光电二极管
4.1.3 雪崩光电二极管
4.2 光接收机
4.2.1 光接电路
4.2.2 输出电路
4.2.3 其他电路
4.3 光接收机噪声分析
4.3.1 光接收机的主要噪声
4.3.2 光检测器的噪声分析
4.3.3 光检测器-放大器信噪比
4.3.4 接收机噪声
4.4 光接收机的误码率
4.5 接收机灵敏度
4.5.1 灵敏度定义和表示方法
4.5.2 灵敏度计算
4.5.3 影响灵敏度的因素
4.6 光中继机
4.7 习题
第5章 光路无源器件
第6章 同步数字体系
第7章 光波分复用系统
第8章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性能
第9章 光接入网
0章 光放大技术
1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
2章 光联网技术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对光纤物理特性的阐述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作者似乎对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有着近乎痴迷的钻研,每一条公式的推导都详尽无遗,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教材,而是在阅读一份精密的工程蓝图。书中对于非线性效应的讨论,比如斯托克斯散射和受激布里渊散射,分析得非常透彻,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到的任何入门或进阶读物。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这些复杂现象时所采用的数学工具,虽然一开始啃起来有点费劲,但一旦理解了背后的物理图像,再去看实际的系统设计,那些看似玄奥的限制条件就豁然开朗了。不过,这种极致的深度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和查阅大量的预备知识才能跟上节奏,它更像是为已经有扎实电磁场和光学基础的研究生准备的“内功心法”,而非面向大众的“快速入门指南”。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落实力度。不同于市面上一些偏重理论推导的书籍,这本巨著非常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部署相结合。比如,在讲述光纤放大器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EDFA的能级图上打转,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实际器件的参数选择、噪声系数的优化,甚至是光功率预算的具体计算流程。其中关于OTDR(光时域反射仪)的应用和故障诊断那一章,简直就是一本实操手册的浓缩版,它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光纤损耗曲线的典型特征,教你如何从测试数据中反推出熔接点的质量和弯曲的位置。这种“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高了我在实验室排查实际链路问题的效率。我甚至发现,许多我们团队日常使用的工程规范和标准,都能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理论支撑和更早的学术源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是其作为一本高级参考书的必要保障。印刷质量非常精良,纸张的选择使得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图表的绘制尤其值得称赞,它们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精心设计的、能够直接反映数学关系的直观工具。例如,书中关于光纤损耗谱的图示,不同波长下的瑞利散射、吸收峰和受激拉曼散射的相对贡献被描绘得一清二楚,甚至连不同工作窗口的划分都标注得极为精确。这些高质量的视觉辅助材料,极大地减少了理解抽象概念时所需要耗费的心力,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流畅和高效,可以说,它在“可读性”和“信息密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和章节间的过渡处理,体现出一种非常成熟的体系构建能力。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将各个知识点零散地堆砌起来,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开篇的背景介绍和基本概念奠定基础后,后面章节的内容会不断地引用和深化前文的知识点,使得整个知识体系浑然一体。例如,在讨论WDM(波分复用)系统的串扰问题时,作者巧妙地回溯到了第一部分介绍的色散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非线性色散补偿的概念,使得串扰的解决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点,而是整个光纤信道优化的必然结果。这种步步为营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点堆积带来的认知负荷,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通信链路从物理层到系统层的完整架构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非常适合希望建立宏观认知框架的学习者。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网络架构和前沿技术跟进的广度上,展现了令人钦佩的视野。虽然很多经典教材侧重于“点对点”的链路优化,但这本“第2版”明显加入了对未来网络趋势的深刻洞察。关于空分复用(SDM)和多芯光纤(MCF)的介绍,虽然篇幅相对精炼,但其对未来容量瓶颈的预判和解决方案的展望是极其到位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光网络中的软件定义(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光层面的融合探讨,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蓝图,解释了如何将传统硬件驱动的网络,过渡到以数据驱动的智能管理模式。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单纯掌握光通信的物理原理是不够的,未来的工程师必须具备跨层面的集成思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拓宽了我对“光通信”边界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