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1957-200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1957-20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所志》编纂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科学
  • 作物育种
  • 栽培学
  • 研究所史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历史文献
  • 科研成果
  • 农业技术
  • 农业发展
  • 纪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802333673
商品编码:297294760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1957-2002)

定价:7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25.0元,折扣67

作者:《所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8023336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严格遵守国家法令、法规和保密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突出本所的特点,反映时代特征,概要地记述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建立、建设与发展的历史;系统地记载建所以来的重大活动,领导班子的更替,只能管理和科研机构的沿革和发展;全面地总结我所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与科技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目录

章 概述
第二章 只能部门与管理
 节 所办公室及行政管理
 第二节 科研处及科研管理
 第三节 人士处于人事管理
 第四节 党委办公室
 第五节 科技开发处与科技产业开发
 第六节 服务中心
第三章 科研机构
 节 麦类育种室
 第二节 玉米育种室
 第三节 水稻育种室
 第四节 大豆育种室
 第五节 作物遗传室
 第六节 作物栽培研究室
 第七节 生理遗传室
 第八节 作物生理室
 第九节 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第十节 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室
 第十一节 农业部谷物品质量监督测验中心
第四章 科学研究
 节 小麦品种改良
 第二节 玉米品种改良
 第三节 水稻品种改良
 第四节 大豆育种研究
 第五节 多倍体育种研究
 第六节 作物栽培研究
 第七节 作物生理遗传研究
 第八节 作物遗传研究
 第九节 作物生理研究与农副产品加研究
 第十节 作物信息技术研究
 第十一节 “863”计划课题研究
 第十二节 重大基础研究
 第十三节 谷物品质与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测及科研工作
 第十四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
 第十五节 科技兴农与合作研究
第五章 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点
 节 基本建设
 第二节 仪器设备
 第三节 试验农场与昌平基地
 第四节 农村基点
第六章 学术委员会及学术活动
 节 所学术委员会
 第二节 学术活动
第七章 中国作物学会
第八章 党群工作
第九章 研究生培养
第十章 科技名人录
第十一章 大事记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1957-2002)》图书简介 引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1957-2002)》是一部系统梳理和记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物育种栽培所”)自1957年至2002年这45年间发展历程的史书。本所志不仅是作物育种栽培所自身历史的珍贵文献,更是中国现代农业科研发展,特别是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进步的一个缩影。它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史料,展现了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们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奋斗史,为后人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作物育种技术发展、以及国家农业政策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孕育与奠基 (1957-1976) 本部分聚焦于作物育种栽培所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与发展。 1. 成立背景与早期探索: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学研究,为了集中力量攻克作物育种难题,提高粮食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应运而生。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研究所成立的时代背景、国家政策导向、以及早期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如何从零开始,筹建机构、搭建平台、组建团队。重点将放在如何克服当时物质条件匮乏、技术手段有限等困难,开展基础性的育种研究和栽培技术推广。 2. 初期研究重点与突破: 在这个阶段,研究所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国家急需的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科研人员们通过引进、选育、杂交等多种手段,致力于培育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本部分将深入挖掘早期科研项目,介绍取得的初步成果,例如在某些关键性农作物上选育出的第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种,以及在栽培模式、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早期探索和经验总结。这些早期的工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人才队伍建设与科研体系初步形成: 研究所的建立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本部分将描绘研究所早期的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对事业的奉献。同时,也将介绍研究所初步建立的科研管理制度、学术交流机制,以及如何与其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建立联系,初步形成科研协作网络。 第二部分:发展与创新 (1977-1990)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物育种栽培所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改革开放的浪潮与研究所的转型: 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本部分将详细阐述研究所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调整科研方向,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重点将关注如何引入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理念,例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探索。同时,也将介绍研究所科研管理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过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机制的建立。 2. 重大科研项目与技术突破: 在此阶段,作物育种栽培所承担了国家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攻关项目,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本部分将重点突出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例如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育种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将介绍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探索,以及在特定作物(如大豆、棉花、油料作物等)育种和栽培方面的进展。 3. 科研设施的完善与人才队伍的壮大: 伴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研究所的科研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本部分将介绍研究所购置的先进科研设备,例如基因测序仪、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平台等,以及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同时,也将重点描绘研究所人才队伍的快速壮大,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 第三部分:腾飞与贡献 (1991-200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科技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的时期,作物育种栽培所也迎来了新的腾飞。 1. 科技兴农战略下的关键角色: 面对国家“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作物育种栽培所承担了更加重要的使命。本部分将分析研究所如何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制定长远科研规划,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将介绍在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 前沿技术领域的深度拓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物育种栽培所积极拥抱生物技术革命,深度拓展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研究所在此领域的科研投入、技术攻关、以及取得的重大进展,例如在抗虫、抗除草剂、耐盐碱等功能性状的基因挖掘与应用,以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育种进程。 3. 国家级和国际级科研合作与交流: 本部分将重点展示作物育种栽培所在国家级和国际级科研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包括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前沿性研究;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展示中国在作物育种领域的科研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 4.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体现: 作物育种栽培所的科研成果不仅体现在学术论文和专利上,更重要的在于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效益。本部分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研究所育成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粮食产量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也将介绍研究所推广的先进栽培技术如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在回顾过去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对研究所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1. 经验总结与传承: 从1957年到2002年,作物育种栽培所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本部分将深入提炼研究所发展的宝贵经验,例如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坚持人才培养战略、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等。这些经验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给后来的科研工作者。 2. 时代变革中的反思与前瞻: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中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资源环境约束、全球化竞争、食品安全等。本部分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研究所的发展进行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思考。例如,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结语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1957-2002)》是一部饱含心血的史书,它记录了一个重要的科研机构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成长与辉煌。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通过阅读本所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科研的发展脉络,感受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汲取智慧与力量,为中国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土地深厚的敬意,以及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无限憧憬。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过去,更是在为未来指引方向。我能够从中看到,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约束以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研究所是如何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探索新的育种策略和技术。书中关于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对农业未来的深邃思考。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一种对人类福祉的关怀,以及一种对农业现代化充满希望的愿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脉络的窗口,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在挑战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的坚实步伐。

评分

这是一部深邃的学术沉淀,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他一生对农业科学的理解和感悟。书中细致地梳理了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历程,从最初的几项基础研究,到后来发展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大体系,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战略性的远见和前瞻性的规划。我仿佛能看到,老一辈科学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凭借着对作物生长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科学的敏锐捕捉,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那些章节中关于新品种选育的案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精准回应。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现实土壤,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一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以及一种对农业事业的深厚情怀。

评分

这部巨著,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描绘了中国作物育种科技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我能感受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研究所是如何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又不忘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书中关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部分,让我看到了我国科学家们如何走向世界,与国际同行们并肩作战,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农业挑战。那些关于研究所科研成果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荣誉,更是实实在在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农业科研事业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仿佛是一面时光的镜子,映照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自1957年至2002年这四十余载的风雨兼程。当我翻开它,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枯燥的数字和技术报告,而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们将青春与智慧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能够想象,在那个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年代,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他们是如何从零开始,克服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重重困难,一次次攻克育种难题。那些泛黄的档案,或许记录着他们为了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日复一日地在田间监测、记录、分析,与风雨搏斗,与病虫害较量。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奉献精神的缩影,是对“科技兴农”最生动的诠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所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缩影,让我看到了我国在作物育种领域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社区,感受着一代代科研人传承与创新的脉络。从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奠基之功,到中青年科学家们的锐意进取,这本书记录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宝贵经验。我能想象,在研究所内部,一定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在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在合作攻关中克服困难。书中关于研究项目管理、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科研机构的运作机制。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管理上的成熟,是组织上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是如何凝聚力量,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它是一部关于集体智慧和不懈奋斗的赞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