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1957-2002)
定价:7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25.0元,折扣67
作者:《所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8023336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本书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严格遵守国家法令、法规和保密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突出本所的特点,反映时代特征,概要地记述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建立、建设与发展的历史;系统地记载建所以来的重大活动,领导班子的更替,只能管理和科研机构的沿革和发展;全面地总结我所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与科技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章 概述
第二章 只能部门与管理
节 所办公室及行政管理
第二节 科研处及科研管理
第三节 人士处于人事管理
第四节 党委办公室
第五节 科技开发处与科技产业开发
第六节 服务中心
第三章 科研机构
节 麦类育种室
第二节 玉米育种室
第三节 水稻育种室
第四节 大豆育种室
第五节 作物遗传室
第六节 作物栽培研究室
第七节 生理遗传室
第八节 作物生理室
第九节 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第十节 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室
第十一节 农业部谷物品质量监督测验中心
第四章 科学研究
节 小麦品种改良
第二节 玉米品种改良
第三节 水稻品种改良
第四节 大豆育种研究
第五节 多倍体育种研究
第六节 作物栽培研究
第七节 作物生理遗传研究
第八节 作物遗传研究
第九节 作物生理研究与农副产品加研究
第十节 作物信息技术研究
第十一节 “863”计划课题研究
第十二节 重大基础研究
第十三节 谷物品质与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测及科研工作
第十四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
第十五节 科技兴农与合作研究
第五章 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点
节 基本建设
第二节 仪器设备
第三节 试验农场与昌平基地
第四节 农村基点
第六章 学术委员会及学术活动
节 所学术委员会
第二节 学术活动
第七章 中国作物学会
第八章 党群工作
第九章 研究生培养
第十章 科技名人录
第十一章 大事记
附录
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土地深厚的敬意,以及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无限憧憬。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过去,更是在为未来指引方向。我能够从中看到,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约束以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研究所是如何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探索新的育种策略和技术。书中关于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对农业未来的深邃思考。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一种对人类福祉的关怀,以及一种对农业现代化充满希望的愿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脉络的窗口,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在挑战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的坚实步伐。
评分这是一部深邃的学术沉淀,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他一生对农业科学的理解和感悟。书中细致地梳理了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历程,从最初的几项基础研究,到后来发展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大体系,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战略性的远见和前瞻性的规划。我仿佛能看到,老一辈科学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凭借着对作物生长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科学的敏锐捕捉,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那些章节中关于新品种选育的案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精准回应。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现实土壤,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一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以及一种对农业事业的深厚情怀。
评分这部巨著,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描绘了中国作物育种科技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我能感受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研究所是如何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又不忘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书中关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部分,让我看到了我国科学家们如何走向世界,与国际同行们并肩作战,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农业挑战。那些关于研究所科研成果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荣誉,更是实实在在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农业科研事业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仿佛是一面时光的镜子,映照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自1957年至2002年这四十余载的风雨兼程。当我翻开它,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枯燥的数字和技术报告,而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们将青春与智慧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能够想象,在那个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年代,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他们是如何从零开始,克服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重重困难,一次次攻克育种难题。那些泛黄的档案,或许记录着他们为了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日复一日地在田间监测、记录、分析,与风雨搏斗,与病虫害较量。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奉献精神的缩影,是对“科技兴农”最生动的诠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所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缩影,让我看到了我国在作物育种领域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社区,感受着一代代科研人传承与创新的脉络。从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奠基之功,到中青年科学家们的锐意进取,这本书记录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宝贵经验。我能想象,在研究所内部,一定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在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在合作攻关中克服困难。书中关于研究项目管理、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科研机构的运作机制。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管理上的成熟,是组织上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是如何凝聚力量,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它是一部关于集体智慧和不懈奋斗的赞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