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胡继华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8055445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中国文化精神和古典诗学的现代转换视角,对20世纪中国重要的美学家宗白华的人生和学术进行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和诗学探索与中国文化复兴事业是统一的,他的美学探索发源于他的文化幽怀,他的文化幽怀升华为审美的象征。他的整个学术人生、诗意人生以及审美人生,都体现了他对文化精神的深切牵挂。该书视角新颖而开阔,既有宏观的文化思考又有细致的文本分析,材料丰富而翔实,文字畅达且有诗意色彩,富于个人独到见解。
本书系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主编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之一种。乐教授认为,“本丛书进行的这种研究不仅对中国极为重要,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也具有突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
本书从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转型以及“文化精神”建构的角度考察宗白华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学术活动,特别强调他的美学沉思与中国文化复兴事业是统—的。认为他的美学探索发源于他的文化幽怀,他的文化幽怀又受到了现代性转型的震荡,而他的整个学术活动,就是在现代性文化语境之中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的—次美学的建构。
同时,本书指出,宗白华的思想也存在着某种*化的倾向,其论说常常表现出随意性,而他的文化审美建构也具有—定的乌托邦色彩。这些表现了宗白华美学沉思和文化探索的历史局限性。
引言 从文化精神出发的美学思考
章 文化幽怀与美学探索
——宗白华美学概述
一、“文化”与“文化精神”概念
二、现代语境危机和文化精神问题
三、文化精神的审美建构
四、宗白华文化精神的审美建构活动扫描
第二章 古典艺术经验的现代转型
——宗白华的“气韵”论
一、阐释“气韵”的现代背景
二、“气韵生动”古今说
三、从生命角度阐释“气韵”
四、气韵的含义:生命节奏
五、中国文化精神的呈现状态
六、正在衰微的“余蕴”?
第三章 古典艺术境界的现代转型
——宗白华的“语境”论
一、宗白华如何使用“意境”?
二、宗白华探索“意境”的精神动因
三、“灵境”——“意境特构”的精神方面
四、乐境与舞境——“意境特构”的生命方面
五、行进地转化之中的“意境”
第四章 古典生命形象的现代转型
——宗白华的“人格”论
一、意境与人格的关系
二、人格建构——中国现代美学的一项使命
三、“超世入世”和“小己人格”——生命形象设计的蓝图
四、歌德的人格——生命本体的象征
五、“晋人的美”——理想人格的标本
六、审美人格的限度——精神乌托邦
第五章 古典形而上学的现代转型
——宗白华《形上学》著作残篇初探
一、《形上学》著作残篇考辨
二、《形上学》和现代思想的命运
三、《形上学》的中西学缘
四、《形上学》的宏观叙述
五、《形上学》基本精神
余论 审美乌托邦
——开放在文化幽怀之一现昙花
一、宗白华美学给予现代中国美学的新质及其不足
二、宗白华的美学沉思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三、宗白华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四、宗白华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胡继华,安徽太湖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师范学院。主要从事西方哲学、文艺美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中国审美精神的现代转换:宗白华美学的一种解释》、《现代灵知:在思想和艺术之间》等,合著《百年老课文
第一段: 读完宗白华先生的《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其蕴含的深邃智慧和独特视角所折服。本书不仅仅是对于一位伟大思想家生平及其学术贡献的简单梳理,更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试图揭示宗白华先生思想中“文化幽怀”的独特意涵,以及他如何以“审美象征”作为沟通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传统美学如何在一个现代化的语境下被重新解读和阐释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将宗白华先生的论述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例如,在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时,书中通过对宗白华先生相关论述的引申,展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在艺术形式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而这种精神又是如何跨越时空,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共鸣。这种对“象征”的细致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更是深入到了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的挖掘,让我对东西方美学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借鉴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第二段: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其跨文化沟通的独特路径的阐释上。我一直对如何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感到好奇,也尝试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但往往陷入表面化的理解。然而,宗白华先生的“审美象征”理论,通过本书的深入剖析,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宗白华先生的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个案研究”,展示了这一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强大生命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如何通过其独特的意象和韵律,向西方世界传递东方的情感和哲学,以及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某些元素是如何被中国文化所吸纳并产生独特变奏的分析所吸引。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沟通,远比生硬的理论灌输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书中对“幽怀”的处理也十分别致,它并非是封闭的、孤芳自赏的情感,而是一种能够被理解、被分享、甚至被转化的内在精神力量,通过象征性的艺术形式,得以溢出并触动他者的心灵。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宗白华先生的全新窗口,其“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的结合,为理解跨文化沟通提供了一个极富启示性的框架。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交流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情感与精神的共鸣。书中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宗白华先生的思想精髓。作者通过对大量个案的细致研究,生动地展示了“审美象征”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幽怀”描绘成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纽带,一种源于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命力量。而“审美象征”则是这种力量得以跨越国界、触及心灵的载体。这种对艺术与哲学的深度融合,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实现有效对话,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第三段: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拘泥于对宗白华先生学术成就的简单颂扬,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域下进行审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宗白华先生思想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严谨态度,以及将复杂的哲学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的能力。书中对于“文化幽怀”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感伤或怀旧的层面,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深植于文化土壤中的独特情感结构,一种对历史、对故土、对生命本源的深沉眷恋,但同时又拥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适性。而“审美象征”的运用,则为这种“幽怀”提供了具体的承载体和传播媒介。书中对中国传统戏剧、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的分析,无不展现了“象征”在传达文化精神中的关键作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并且对如何从艺术中解读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第四段: 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宗白华先生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次对人类共通情感和思想的探寻之旅。我被书中对“文化幽怀”的独特视角深深吸引,这种“幽怀”并非是沉溺于过往,而是一种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感悟,一种对逝去美好的追忆,同时又蕴含着对未来生生不息的期盼。而“审美象征”的运用,则为这种抽象的情感找到了具象的表达方式,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书中对跨文化沟通的阐释,更让我耳目一新。它摒弃了强硬的文化输出模式,而是强调通过艺术和象征,实现一种更加温和、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何在艺术中体现,并以此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的案例分析感到着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方式,才是真正能够化解隔阂、增进理解的有效途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