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金陵竹刻 | 作者 | 徐宁 |
| 定价 | 50.00元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南京出版传媒集团 |
| ISBN | 9787553304892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24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金陵竹刻》以南京地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为题材,中英文对照,全面介绍金陵竹派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与艺术特色,它从早期的质拙浑朴,发展为中期的典雅多姿,再嬗变为晚期的平浅单一,虽时有变化,但总体风格保持大体一致,在以雕刻再现书画的艺术趋向中,以浅刻、简刻独领,以竹刻之意趣求笔墨之情韵,达到了竹刻与书画艺术的结合。本书在展示南京非遗的同时也很适合用作对外交流的文化礼品、各地游客青睐的新兴旅游纪念品或馈赠亲友的地方特色礼品,其使用价值无疑大大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图书。 |
| 作者简介 | |
| 主编为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徐宁,编委为南京市文化局、南京非遗保护中心、南京非遗各项目保护单位的专家、学者,在各领域具备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著有相关著作多部。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次翻开这本《金陵竹刻》,就被其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深沉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金陵竹刻”四字,以及边缘若隐若现的竹纹图案,无不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手工艺品情有独钟,而竹刻,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让我着迷。读这本书,我期待能深入了解金陵地区竹刻艺术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竹刻大师们的生平与作品。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精品,究竟是如何在方寸竹简之上,雕琢出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又或是寄托着文人雅士怎样的情怀?这其中蕴含的技艺、审美以及文化内涵,都是我想要细细品味的。同时,我也好奇,在现代社会,这项古老的手艺是否还能焕发新生,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答案,我充满期待。
评分随着翻阅的深入,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雨江南风情的金陵古城。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更加生动、具象的方式,展现了金陵竹刻的魅力。那些详实的图版,清晰地呈现了竹刻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从刀法的精妙到纹饰的流畅,都让人叹为观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代表性作品的解读,不仅点出了其艺术价值,更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象征。读到一些关于明清时期文人雅士以竹刻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载体时,我深感传统艺术的温度。那些精巧的笔筒、雅致的扇骨,不仅仅是器物,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折射。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竹刻风格的区分,也让我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即便是不太了解竹刻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领略到这项技艺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底蕴。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涌动着对金陵竹刻艺术的无限崇敬。它让我看到了匠人精神的传承,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书中对于当代竹刻现状的分析,也让我陷入沉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让这项古老的手艺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如何吸引更多年轻的创作者投身其中,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唤醒。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沉寂在博物馆和私人藏品中的竹刻艺术品,并非陈旧的历史遗物,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展现中华民族独特创造力的宝贵财富。我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够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去喜爱、去传承这项精美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让我仿佛能听到刻刀在竹面上划过的细微声音,感受到工匠们指尖传来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关于金陵竹刻的历史和技法,更像是一场关于东方美学的探索之旅。书中对竹刻作品的审美分析,深入浅出,让我从“形”到“神”地去理解一件作品的价值。无论是山水画的意境,还是花鸟画的生机,亦或是人物刻画的传神,都通过竹刻这种独特的载体得到了升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对竹材的选择、处理,以及不同类型竹刻工具的介绍,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这项工艺的严谨态度和专业深度。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因为竹刻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我可以用“惊喜”来形容。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较为偏冷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温度。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将金陵竹刻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绘。我从中了解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竹刻故事,也更加理解了这项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尤其是一些关于竹刻作品如何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十分流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启迪思想的优秀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工艺、艺术史以及地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