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
定价:37.00元
售价:25.9元,便宜11.1元,折扣70
作者:胡娟,李立国,胡莉芳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3001601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中华民族拥有特色鲜明、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儒家学说是主体,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主张至今振聋发聩;儒家之外,还有先秦的墨家、道家、法家,魏晋隋唐时兴盛的佛学都各领,对教育思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教育思想被后代不断光大与丰富,已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
本书选编了从先秦到清末的一些教育经典名篇,既注重以儒家教育经典为主,同时又关注了墨家、道家、法家及佛家的代表性论著;既注重脍炙人口的教育大家的论著,也有重点地选编了一批教育思想深刻,但并不以教育家身份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作品。相信这些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的文字在展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的同时,会带给渎者根的教育和美的历程。
导论
重教与教化
《论语》(节选)
《道德经》(节选)
《所染》
《兼爱》
《庄子》(节选)
《孟子》(节选)
《性恶》
《五蠹》(节选)
《大学》
《实性》
《汉书·董仲舒传》(节选)
《效力》(节选)
《超奇》
《难自然好学论》
《宋书·恩幸传》序
《南宗顿教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节选)
《原性》
《材论》
《河南程氏遗书》(节选)
《大学章句序》
《殿试对策卷>>
《科举》
《学校》
《生员论》
《病梅馆记》
为师与教学
《论语》(节选)
《孟子》(节选)
《学记》
《保傅》
《师说》
《种树郭橐驼传》
《师友箴》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贡院乞逐路取人状》
《论逐路取人札子》
《答祖择之书》
《袁州学记》
《师》(节选)
《师友》
《白鹿洞书院揭示》
《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为学而治学
后记
这本书的另一个潜在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对“教育”的整体性认知,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我推测,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中,很可能会涵盖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个人自我教育等多个层面。比如,关于“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的家庭教育理念,关于“乡约”、“族规”等社会教化模式,以及关于“立志”、“克己”、“反省”等个人修身养性的方法,都可能被包含在内。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一个贯穿人一生、渗透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它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共同追求。通过阅读这些不同层面的教育思想,我希望能构建起一个更广阔的教育视野,理解教育的真谛在于“化民成俗”,在于“立德树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从而对“教育”这一概念,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最期待的莫过于书中关于“学习方法与治学之道”的论述。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学习的勤奋和探索从未停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古人关于如何高效学习、如何深入探究学问的各种智慧。例如,从“闻、思、修”的层层递进,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五大学习步骤;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陈”的自我鞭策,到“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警示。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可以借鉴到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同时,对于“治学之道”,例如如何保持治学的独立性、如何对待学术上的争议、如何平衡学问与生活,书中是否也有古人的智慧结晶?这些关于治学的方法和态度,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追求深度思考的我们,具有特别宝贵的借鉴价值。
评分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教育目的”这一核心议题上,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解读。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非常丰富和多元的论述。这本书可能会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探讨教育如何服务于社会和国家;也可能关注“正心诚意”的个人内在修为,强调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甚至可能触及“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承,以及“启迪智慧、发掘潜能”的个体发展。我猜想,在不同篇章中,会有对于“为官”与“为学”之间关系的探讨,会有关于“德才兼备”与“德育为先”的争论,甚至会有对“学以致用”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同侧重的辩护。通过对这些不同教育目的的梳理和对比,我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是如何看待教育的终极价值的,以及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如何塑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我们当下反思教育的价值导向,重新审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别出心裁。不同于市面上许多直接堆砌原文的古籍整理,这本书采取了“导读”的模式,这对于像我这样,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但又苦于文言文功底不深、理解门槛较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并不是简单地翻译或注解,而是更侧重于“导”,也就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原文的背景、思想精髓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我能想象,在阅读每一篇文选之前,都会有一段精炼的背景介绍,解释作者是谁、所处的时代、以及这篇文献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接着,在原文之后,可能会有深入浅出的白话翻译,帮助我们扫清语言障碍。但最吸引我的,是可能存在的“思想解读”环节,它会提炼出原文的核心观点,比如关于“因材施教”的论述,会深入分析其提出的背景,以及它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联系和区别。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能够让我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深层逻辑和价值所在。我期待着,通过这样的导读,能够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以一种鲜活、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从而激发出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联想,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与之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导读性质,让我对它的阅读门槛有了极大的信心。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古文的阅读能力有限,但又渴望了解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这本书的“导读”二字,恰恰契合了我的需求。我设想,每一篇文选的阅读,都将伴随着一份精心编写的“向导”。这份“向导”可能包括:对作者生平的简要介绍,使其人格魅力与思想相得益彰;对文献创作背景的还原,让我们理解其思想产生的土壤;对核心概念的梳理,帮助我们把握关键信息;对原文难句的精析,扫清阅读障碍;以及最重要的,对原文思想精髓的提炼和阐释,让我们能够跳出文字本身,直抵思想的内核。这种“保姆式”的导读,无疑会大大降低阅读的难度,让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从而激发我进一步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窗口。教育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土壤之中。我推测,书中对教育思想的阐述,必然会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家庭观念等紧密相连。例如,关于科举制度下的教育,必然会探讨其对知识传播和人才选拔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功利性学习倾向。而关于家族教育和家风传承,则会揭示教育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中的作用。甚至,在讨论某些特定学派的教育思想时,也可能触及到当时的阶级矛盾、文化冲突等社会背景。通过阅读这些教育文献,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教育本身,更能间接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价值判断,以及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这种“以教见史”的视角,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人的生活与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非零散信息的堆砌。我预期它会通过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各种要素,例如关于学习方法、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教材选择、德育培养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比如,在关于“学习方法”的部分,可能就会汇集从“温故知新”到“举一反三”,再到“默想体悟”等多种不同时代的论述,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而在“师生关系”方面,则会展现从“尊师重道”到“亦师亦友”,再到“启发引导”等不同模式的演变。这种体系化的呈现,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这些教育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完整图景。不再是孤立的某个观点,而是能看到一个动态发展的、脉络清晰的教育思想体系。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借鉴历史智慧来解决当代的教育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文选”,更是一部“体系论”。
评分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毕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中一些观念和做法,在当今社会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甚至会与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冲突。我期待这本书的导读部分,能够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在解读某些强调等级秩序或个人服从的教育观念时,是否会提示其在现代社会需要进行的扬弃?在探讨某些以背诵和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时,是否会分析其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在呈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时,是否会巧妙地将其与现代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相结合,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这本书会不会帮助我们认识到,传统教育思想并非都是陈旧过时的,其中依然蕴含着许多宝贵而永恒的智慧,能够为现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甚至能够帮助我们反思和校正现代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偏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封面采用的是那种很有质感的宣纸纹理,带着淡淡的米黄色,仿佛承载了千年的历史积淀。书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几个大字,用的是经典的隶书字体,笔力雄健,古朴典雅,在沉静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醒目,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庄严。更妙的是,书名下方点缀着几幅淡雅的水墨画,可能是松鹤延年,也可能是高山流水,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境,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追求高尚的教育理想。书脊部分的设计也同样用心,简洁明了,便于在书架上查找,但同样不失古韵。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触感温润,带着一种淡淡的墨香,让人忍不住深呼吸。印刷清晰,字迹古朴,排版疏朗有致,即使是阅读长篇的文言文,也不会感到疲惫。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外在就给予人一种“值得珍藏”的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承载知识的书,更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让人在接触它之前,就已经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预示着其内部内容的精良,让我对这次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会是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所跨越的时间维度之广,以及所涵盖的思想流派之丰富。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那些奠定中国思想基础的教育理念,到汉唐盛世的经学教育,再到宋明理学对个体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强调,甚至可能触及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冲击时的教育改革思潮。每一段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困境与智慧结晶,而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将这些星辰大海,汇聚成一汪清泉,供后人汲饮。我可以预见到,在书中,我们或许能读到孔子关于“仁”的教育,如何影响后世的道德观念;也可能看到孟子关于“性善论”的阐述,如何塑造了对人类本性的理解;亦或是颜回“箪食瓢饮,乐在其中”的精神,如何成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再往后,可能还有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实践,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倡导,这些都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人生哲学的体现。这种梳理和汇集,如同一个宏大的教育思想博物馆,让我们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纵览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全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智慧火花,并从中汲取适用于当下的养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