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活中不可不知的285个错误常识
定价:30.00元
售价:21.9元,便宜8.1元,折扣73
作者: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058894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生活本是由一个个极为简单的常识构成,而有一些错误常识却常常蒙蔽我们,使我们犯下想当然的错误。其实,只要我们保持平常的心态,正确认识常识,就可以走出生活的重重迷雾,看清其本源,从而避免很多因判断错误而导致的尴尬境遇。
居家细节篇
1.夏天为了降温向室内泼水
2.目光灯下看电视不会影响视力
3.鱼缸放在卧室里有益于健康
4.新窗帘好买回就挂
5.床罩颜色不会影响健康
6. 新床垫可以保留塑料包装使用
7.封闭阳台对健康没有危害
8.植物与电视在一起摆放没有关系
9.液晶显示屏对眼睛没有影晌
10.用洗衣机洗衣服可以大“杂烩”
11.看电视时可以关窗户
12.手机很方便,人人都宜用手机
13.窒内摆放鲜花,美观而且空气又好
14.保鲜膜包食品新鲜又健康
15.可以长期用可乐瓶盛装食用油和酒类
1 6.用卫生纸擦餐具快速又干净
17.饮用纯净水健康
18.消毒柜可以当碗柜用
19.羹匙应该放在饭盒里
20.一家人共用脸盆毛巾没关系
21.冬季可以停用冰箱
22.在微波炉内可以使用金属盛器
23.五颜六色的室内灯好看又温馨
24.居室应该安装有色玻璃
饮食营养篇
25.吃肝补肝
26.用越热的水洗猪肉就越好
27.西瓜冻得越冰越好
28.吸烟会比吃糖过多的危害还大
29.大蒜作用多,每个人都适合吃
30.每个人都适合吃饺子
31.儿童多吃菠菜就越聪明
32.海带在水中浸泡越长越好
33.食用油可以放置灶旁
34.肝病患者不能吃蛋黄
35.贮存的鸡蛋宜清洗
36.用越旺的火煮挂面就越香
37.搪瓷制品可盛煮食物
38.果蔬可久存塑料袋内
39.白酒可以长时间存放
40.可以用锡壶盛酒
41.红、白萝卜同煮营养高
42.用橘皮泡茶喝,清凉又开胃
43.蔬菜吃得越多身体就越棒
44.鸡汤营养多,人人都宜喝
45.烧肉中途可加凉水
46.吃土豆容易使人发胖
47.口感香浓的牛奶就是好牛奶
48.刚烤好的面包新鲜又好吃
49.纯天然食品对人体无害
50.葡萄皮不能吃
51.可直接用自来水煮饭
52.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淡盐水有益健康
53.边炒菜边放盐可提味
54.汤炖得越久,营养越丰富
55.吃鸡蛋黄会使胆固醇升高
56.炒鸡蛋加味精可增加鲜味
57.茶叶蛋好吃又有营养
58.牛奶加鸡蛋是好的早餐
……
健康穿着篇
养生保健篇
育儿常识篇
天文地理篇
动植物世界篇
文史常识篇
这本书中的“时间管理”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非常注重时间管理的人,每天都会列出详细的待办事项清单,然后一丝不苟地执行。然而,我却常常陷入一种“假性忙碌”的困境,看起来好像做了很多事情,但实际的产出却并不高。我常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琐碎、低效的事情上,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却被一拖再拖。 书中对我“线性时间观”的挑战,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认为,时间就是一条直线,只能往前走,无法回头。然而,书中却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理论,阐述了“非线性时间”的可能性,比如通过深度工作,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并且获得更高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优先级”的重新定义,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效率不高,是因为没有真正区分出“重要”和“紧急”的区别。我开始尝试用“四象限法则”来管理我的时间,将精力聚焦在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上,而不是整天被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牵着鼻子走。这种转变,让我从“瞎忙”走向了“智忙”。
评分我对“消费观”的看法,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直以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就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我常常会因为看到别人拥有我所没有的东西而产生攀比心理,然后不自觉地加入到各种消费的“军备竞赛”中。我以为,购买昂贵的物品,就是一种“生活品质”的体现,尽管有时候,这些物品并没有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成为了负担。 书中对“欲望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并非是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填补内心的空虚,或是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书中提出的“断舍离”理念,不仅仅是关于物品的整理,更是关于心灵的净化。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购买习惯,思考每一笔消费背后的真正需求。我发现,很多我曾经视为“必需品”的东西,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并非来源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来源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我开始重新定义“品质生活”,它不再是拥有多少,而是如何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一把尖锐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我长期以来对某些“常识”的盲目信任。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感冒了就多喝水”、“早睡早起身体好”、“年轻人要多吃点补身体”等等,这些话语渗透在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甚至被奉为圭臬。我从未怀疑过它们的真实性,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合理,而且似乎得到了无数人的印证。然而,《生活中不可不知的285个错误常识》就像一股清流,将这些我深信不疑的“真理”一一剖析,让我惊觉,原来我一直活在一个被误导的世界里。 书中的第一部分,关于健康饮食的部分,就让我大吃一惊。我一直以为“早餐吃得像皇帝”是金科玉律,可书中却用详实的科学依据告诉我,并非如此。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人体消化系统在早晨的运作模式,以及某些被推崇的“健康早餐”可能带来的消化负担。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每天早上强迫自己吃下大量食物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不适感。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书中还纠正了我对“红肉致癌”的片面理解,详细阐述了不同加工方式和摄入量的影响,让我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远比道听途说来得重要。这种颠覆性的认知,让我对日常饮食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学会用更科学的眼光去审视。
评分关于“信息获取”的讨论,让我对自己过去的信息消费习惯感到汗颜。我一直以为,接触的信息越多越好,越多越能让我变得“博学”。于是,我沉迷于各种新闻APP、社交媒体,刷屏成了我日常的一部分。我以为,我正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汲取知识。 然而,这本书却让我认识到,信息过载的危害,以及“碎片化阅读”的陷阱。书中通过科学的解释,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会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进行深度思考。我开始反思,我所获取的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有多少真正地转化为了我的知识,有多少只是匆匆一瞥,然后又被新的信息所取代。书中提出的“精读”和“深度阅读”的理念,让我看到了提升信息质量的途径。我开始有意识地筛选信息源,不再盲目地追逐热点,而是更注重信息的深度和可靠性。这种转变,让我从“信息消费者”变成了“信息管理者”。
评分这本书对我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深远的。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生活要有规律,要有计划,这样才能高效、有序。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计划,从早晨起床的时间,到晚上睡觉前的阅读内容,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然而,现实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旦被打乱,我就会感到沮丧和焦虑。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质疑这种“完美计划”的必要性。 书中对“拖延症”的分析,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拖延,并非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对任务的恐惧和对完美主义的追求。书中提出的“小步快跑”原则,即把大任务分解成小块,逐个击破,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尝试用这种方法来应对那些让我感到畏惧的任务,惊喜地发现,完成一个小目标带来的成就感,远远大于完成一个庞大而遥不可及的计划。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允许不完美”,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救赎。我开始不再苛求自己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而是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不完美的时候。这种释放,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评分关于“独立思考”的章节,是这本书中最令我震撼的部分之一。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接受信息,习惯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却很少去主动质疑和思考。我以为,听从权威、遵循大众的观点,就是明智的表现。我害怕自己独立的判断会出错,害怕自己与众不同会受到排斥。 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揭示了“群体思维”的危害,以及“确认偏误”如何让我们陷入认知陷阱。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许多事情上的盲从,比如在看到某个观点被广泛传播时,我很少会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证据,而是轻易地接受了。这本书鼓励我,要敢于质疑,要学会独立地去分析问题,去寻找证据,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并不是鼓励我标新立异,而是鼓励我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这种能力,对我的人生轨迹,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论述,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我一直认为,情绪是无法控制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我常常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后悔的事情,然后又沉浸在自责和懊悔之中。我以为,这就是“性情中人”的表现,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命运。 书中对我“情绪失控”的重新解读,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不是告诉我如何压抑情绪,而是如何理解情绪,如何与情绪共处。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负面情绪的成因,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应对它们。例如,对于“焦虑”,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比如认知重构、正念练习等,让我明白,焦虑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化解的。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了“情绪的责任”,即我们对自己的情绪负有责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影响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种力量感的获得,对我来说,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这本书对“成功学”的批判性分析,是我一直以来都深感困惑的领域。我曾经被各种“成功学大师”的励志演讲所鼓舞,相信只要有梦想,有激情,就能实现一切。我曾一度沉迷于模仿那些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以为这样就能复制他们的成功。 然而,书中却用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视角,揭示了成功学背后存在的误导和陷阱。它没有否定努力和奋斗的价值,但它指出了,很多所谓的“成功学”,只是放大了少数人的偶然性,而忽略了大多数人的努力和坚持。书中对“随机性”和“运气”的讨论,让我明白了,成功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道路,也并非所有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它鼓励我,要更加脚踏实地,要关注过程,而不是仅仅追求结果。这本书让我摆脱了对“成功”的盲目追求,转而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内心的富足。
评分读完关于“学习方法”的那一章节,我简直是醍醐灌顶。一直以来,我信奉“勤能补拙”,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掌握一切知识。高考、考研,一路走来,我都是这样做的,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内心深处总觉得学习效率不高,付出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书中关于“遗忘曲线”的科学解释,以及“主动回忆”和“间隔重复”的重要性,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死记硬背、反复抄写并非最高效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低效的“伪学习”。书中还提到了“费曼学习法”,通过将知识点讲给别人听来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这对我这个喜欢独学的人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新知识后,不是立刻去复习,而是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主动回忆。这种方法让我发现,很多我以为已经掌握的知识,其实并没有真正内化。这种“痛苦”的发现,让我看到了自己学习上的巨大提升空间。更重要的是,书中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成果,让我心服口服。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是什么”,更是告诉我“为什么”,这种深入的解析,让我真正理解了学习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巧。
评分关于“人际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太擅长与人打交道的人,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做错事。我常常羡慕那些能够轻松与人建立联系、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的人。我以为这是天生的情商,是可遇不可求的天赋。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了许多看似“社交技巧”背后的误区。例如,书中对“逢场作戏”和“真诚待人”的界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所追求的“圆滑”,其实是一种自我设限,反而阻碍了真正的连接。 书中对“倾听”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在谈话中表现得得体,就是多说、多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书中却强调了“同理心倾听”的重要性,即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意图。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家人、朋友交流时,有多少次是真正地在“听”,而不是在“等”着自己说话的机会。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情商高”的人,往往是通过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而非 superficial 的技巧来赢得他人的好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诚和理解,才是建立有意义人际关系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