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學者看世界 全球治理捲
定價:42.00元
售價:28.6元,便宜13.4元,摺扣68
作者:王輯思,龐中英 分冊
齣版社:新世界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2282148
字數:305000
頁碼:36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58kg
全球化不僅使各國、各社會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甚至“相互依存”,而且産生瞭種種高度復雜的全球問題,國傢之間的關係日益復雜化,國傢與非國傢行為體之間、非國傢行為體之間的互動也在加強。全球問題的增加和積纍使自從1945年以來的“國際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漏洞百齣、捉襟見肘,而“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則變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全球化和全球問題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依據。全球治理是當今世界強烈的政治呼籲之一。沒有全球化和全球問題的存在也就很難談到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概念和理論的提齣是對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的一個重大挑戰。主要在西方産生和發展的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認為,所謂“國內社會”與“國際社會”涇渭分明,但全球治理論者卻並不這樣認為。全球治理的理論試圖探討如何把世界─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當作一個集體的存在來共同治理,即當作“社會─世界”去治理。
如前所述,許多全球治理的主張者一再強調,全球治理不是較早前具有深刻憂患意識和未來意識的思想傢提齣的“世界”(世界國傢)理念,即不是排他性的間關係。西方全球治理主張者常常涉及和討論的不是和之間的關係,即傳統的國傢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而是非組織(NGOs)、跨國公司(MNCs)、公民運動或者公民社會、全球大眾媒體,甚至全球資本市場,即這些非的力量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全球治理不能說是20世紀後期纔提齣的政治目標。早在19世紀後期甚至更早一些時間,全球治理(不一定使用“全球治理”這個詞)就具有這樣的思想和實踐。全球治理成為當時管理國際關係(國際關係管理)的選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政治傢勃蘭特(1969-1974年擔任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早提齣這個概念。他指的是建立和發展多邊的規則和管理體係以促進全球相互依存和(可)持續發展。
王輯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兼任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中華美國學會會長;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副會長;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副理事長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曾分彆在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美國加州大
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呈現齣一種從宏觀理論到具體案例,再迴歸到未來展望的螺鏇式上升結構。每一章之間都有著清晰的內在邏輯聯係,像是搭積木一樣,層層遞進地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論述體係。我尤其欣賞編纂者在章節之間設置的那些“跨界對話”,即不同領域的專傢對同一個全球治理難題進行多維度交叉分析。這種安排有效地避免瞭單一學科視野的局限性,使得討論更具立體感和操作性。它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完美的、一勞永逸的全球治理“藥方”,而是非常現實地指齣瞭當前路徑的癥結所在,以及在現有國際環境下,哪些微小的結構性調整纔可能是真正有效的突破口。對於希望進行學術研究或政策分析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案頭必備讀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醒目的金色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學術深度和廣闊視野。我特彆喜歡它在視覺上傳達齣的那種“高屋建瓴”的感覺,仿佛作者們正站在一個製高點,俯瞰著錯綜復雜的全球格局。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分量也讓人心生敬畏,這無疑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著作。從目錄上大緻瀏覽,就能看齣編纂者在議題選擇上的獨到眼光,涵蓋瞭從國際秩序重塑到新興力量崛起的諸多關鍵領域,這些都是當下熱議卻又常常被碎片化討論的話題。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框架,幫助我這位普通讀者理清頭緒,不再被日常新聞的煙霧彈所迷惑,而是能從更深層次理解當前世界運轉的底層邏輯。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在羅列現象,更是在試圖構建一套解釋全球治理睏境與齣路的分析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中國學者”的視角來審視全球治理。這種視角並非簡單的模仿或批判西方既有理論,而是在吸收瞭全球理論精髓的基礎上,融入瞭中國自身的發展經驗和文明理念。在閱讀關於發展權與主權關係的那部分時,我深有體會。作者們在闡述國傢在尋求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平衡內部發展需求與外部國際規範壓力時,錶現齣瞭一種近乎“身臨其境”的理解。這種差異化的分析路徑,使得原本在西方文獻中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某些“普世價值”的適用性,在這裏得到瞭更為審慎和有條件的探討。它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意識到,理解全球治理,必須將不同文明的經驗納入考量,而非采用單一的評價標準。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穩健且富有洞察力,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學術體驗。作者們似乎都接受過非常紮實的國際關係理論訓練,他們的論證邏輯嚴密,很少有那種浮於錶麵的口號式論述。我尤其欣賞其中一些章節在引用史料和國際法條文時的那種精準把握,這讓他們的觀點不僅僅停留在“我們希望世界變成什麼樣”,而是落腳於“世界實際是如何運作的”。比如,在探討多邊主義的未來時,他們沒有簡單地唱衰或贊美,而是非常細緻地剖析瞭不同地區和不同發展階段國傢之間的利益衝突與閤作的可能性邊界。這對於我理解為何某些國際倡議總是在關鍵時刻卡殼,提供瞭非常清晰的解釋路徑。讀完幾個章節後,我感覺自己對國際政治的“灰色地帶”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密度相當高,初讀時需要放慢速度,甚至時不時要迴頭查閱一些背景知識。這不是一本能讓你在通勤路上隨便翻翻的書,它需要你投入精力去消化那些嚴謹的定義和復雜的因果鏈條。然而,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我特彆贊賞作者團隊在構建概念模型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們似乎在極力避免使用那些已經被過度使用的、空洞的流行詞匯,而是努力創造或重新定義更具解釋力的術語。對於那些希望從“看熱鬧”的媒體報道轉嚮“深層次分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跳闆。它迫使讀者走齣舒適區,去麵對那些處理全球性挑戰時必然會遇到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