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微力無邊:神奇的毛細和浸潤現象
定價:39.00元
作者:劉建林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3024345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根鋼針為何能夠浮在水麵上?荷花葉子為何能夠齣淤泥而不染?往盛滿水的杯口繼續加水而水為何不溢齣?雨後蜘蛛網上為何留下一串串晶瑩的水珠?蟬為何可以在雨中自如地飛行而不怕淋濕翅膀?螞蟻為何會自行聚團從而安然度過洪災?所有這些有趣而奇特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啓發人類“嚮自然學習”而進行仿生設計的? 《微力無邊:神奇的毛細和浸潤現象》由原點閱讀齣品。原點閱讀(The Origin)(微信號:ydreadtup),清華大學齣版社旗下的圖書品牌,秉承“科學,讓個人更智慧,讓社會更理性”的理念,緻力於科學普及和科技文化類圖書的齣版,傳播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展現科學的真實、獨立、智慧、多變、寬容、動人及迷人。
內容提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産生疑問:一根鋼針為何能夠浮在水麵上?荷花葉子為何能夠齣淤泥而不染?往盛滿水的杯口繼續加水而水為何不溢齣?雨後蜘蛛網上為何留下一串串晶瑩的水珠?蟬為何可以在雨中自如地飛行而不怕淋濕翅膀?螞蟻為何會自行聚團從而安然度過洪災?所有這些有趣而奇特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啓發人類“嚮自然學習”而進行仿生設計的?這些新奇的現象都是與毛細和浸潤現象息息相關的,它們都涉及到一個關鍵詞,即液體的錶麵張力。從日常生活到自然界,再到工農業生産,毛細現象和錶麵浸潤行為真可謂無處不在。通過深入研究而揭示錶麵張力的作用機製對於我們理解和把握這些浸潤現象至關重要,這可以為新型結構和材料的仿生設計奠定理論基礎。實際上,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毛細和浸潤現象啓發瞭人類的靈感,使我們通過“嚮自然學習”,進而可以仿生、製造齣很多新産品,從而産生瞭錶麵仿生學這一前沿交叉學科。通過研究毛細和浸潤現象,我們可以恰當地配置農藥和塗料、閤理地進行礦物浮選、製備不沾水和不沾油的材料、研製微小的船舶、閤理設計微機電係統的構件、通過錶麵活性劑進行化學驅油等。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摒棄瞭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方程描述,通篇隻采用瞭幾個必要的簡單公式以輔助讀者進行理解,其目的是為瞭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相對復雜的物理現象的機理。因此,我們相信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均可以毫無障礙地閱讀本書。此外,本書也可作為有誌於研究固體力學、物理學、仿生學、微納米材料等領域的研究人員的研究素材。
目錄
章 神奇的毛細和浸潤
1.1 錶麵浸潤現象
1.2 錶麵張力——綳在液體錶麵的薄膜力
1.3 麯率
1.4 光滑錶麵上的接觸角
1.5 毛細現象
1.6 有趣的尺寸效應
1.7 粗糙固體錶麵上的接觸角
第2章 植物隱藏的魔力
2.1 蓮花效應
2.2 親水基底上産生超疏水狀態的秘密
2.3 參天大樹能夠長多高
第3章 成功駕馭毛細力的智慧小動物
3.1 池塘裏的溜冰者——水黽
3.2 水麵承載能力強的昆蟲——蚊子
3.3 輕鬆翻越彎液麵的小蟲子
3.4 螞蟻救生筏
3.5 毛細棘輪效應——水鳥喙的攝食
3.6 神奇的沙漠集水本領——納米比亞沙漠甲蟲
3.7 泥漿吸水——德剋薩斯角蜥
3.8 蜘蛛網截霧取水
第4章 毛細力驅動的自組裝
4.1 MEMS中的毛細粘附現象
4.2 鬼斧神工的碳納米管自組裝形貌
4.2 渾然天成的多級結構
4.2.1 壁虎的腳
4.2.2 貝殼的多級結構
4.2.3 多級毛細粘附結構
4.3 液麵上互相吸引和排斥的微小物體
第5章 基於毛細效應的傳感裝置
5.1 懸臂梁傳感器
5.2 液滴-微梁傳感器
5.3 薄膜在液滴作用下的大變形
5.4 薄膜的毛細屈麯和褶皺
第6章 驅動液滴運動的司機
6.1 液滴在液體界麵上的定嚮運動
6.2 液滴在固體錶麵上定嚮運動
第7章 不可思議的液珠彈珠
7.1 液滴彈簧
7.2 液體彈珠
7.3 液體彈珠的有趣應用
第8章 界麵張力在三次采油中的作用
8.1 石油概述
8.2 二次采油之後剩餘油的成因
8.3 三次采油中毛細力的作用
附錄
附錄1托馬斯-楊之力學貢獻
附錄2 麥剋斯韋對應用力學的貢獻
附錄3 細長杆彈性綫模型的發展曆史
附錄4 錶麵浸潤的機製:小作用量原理簡介
作者介紹
劉建林,男,1977年生於青島。2008年1月於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工程力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錶界麵力學、仿生力學、軟物質力學等。已發錶的學術論文被SCI收錄40餘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些畫麵感十足的場景。比如,晨露如何在花瓣上凝結成晶瑩剔透的水珠,又如何沿著葉脈悄悄蔓延;又比如,一杯咖啡倒在桌麵上,咖啡漬是如何以一種看似隨意卻又遵循一定規律的方式擴散開來。這些都是“毛細”和“浸潤”現象的直觀體現,而“微力無邊”則恰如其分地強調瞭這些看似微小力量的巨大作用。“神奇”二字則更是激發瞭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一直覺得,自然界充滿瞭各種令人驚嘆的巧閤和設計,而這些巧閤和設計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科學原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為我解讀這些“神奇”現象的背後邏輯,讓我不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去驚嘆,而是能夠真正理解它們是如何發生的,又為何會發生。我想,讀完這本書,我可能會對很多習以為常的事情産生全新的認識,甚至會引發我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它就像一本開啓瞭新視界的鑰匙,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洞察隱藏在日常之下的科學之美。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趣,“微力無邊:神奇的毛細和浸潤現象”。我之前對這些概念瞭解不多,隻隱約記得高中物理裏好像提到過。拿到書後,我第一眼就被封麵吸引瞭,那是一種很柔和的藍色調,上麵點綴著一些仿佛水滴在植物葉片上形成的奇妙紋路,光影效果處理得非常到位,一看就充滿瞭科學的神秘感和藝術的美感。翻開目錄,看到裏麵章節的標題,比如“水滴為何能攀爬植物葉片?”,“顔料如何滲入畫布?”,“陶瓷是如何吸收水分的?”,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卻又從未深入思考過的現象。我尤其對“水滴為何能攀爬植物葉片”這一章充滿瞭好奇,想象著微小的力量如何能對抗重力,把水輸送到植物的每一個角落,這一定涉及到許多精妙的物理化學原理。同時,書名中的“浸潤”二字也讓我聯想到很多有趣的場景,比如油畫顔料如何與畫布發生反應,或者某些材料如何能夠防水防汙,這些都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科學原理,更可能揭示瞭許多生活中的“魔法”。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一種既能學到知識,又能獲得視覺享受的期待感,讓我迫不及待想 dive into 它的內容。
評分“微力無邊:神奇的毛細和浸潤現象”這個書名,簡直就是一種科學的詩意錶達。當我看到“微力”這個詞的時候,我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的畫麵:水在細小的管道中嚮上流動,墨水在紙上暈染開來的紋理,甚至還有一些生物體內的液體傳輸過程。而“毛細”和“浸潤”這兩個關鍵詞,更是精確地指齣瞭這本書的核心主題,它們是理解這些微觀世界運作的關鍵。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用簡單的原理解釋復雜現象的科學書籍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的標題就給我帶來瞭這種感覺。它暗示著,通過理解這些“微力”,我們可以解鎖很多關於物質世界運作的秘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研究,讓我能夠看到這些科學原理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也許,讀完這本書,我再也不會僅僅把水滴看作是液體,而是會想到它背後那些精妙的錶麵張力和附著力;我可能再也不會把顔料的擴散看作是隨機的,而是會理解到它遵循著浸潤的法則。總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期待,期待它能夠讓我對這個世界的物質層麵有更深刻、更細緻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對自然界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充滿興趣,而“微力無邊:神奇的毛細和浸潤現象”這個書名,精準地抓住瞭我的好奇點。它沒有那種宏大敘事的壓迫感,反而像一個溫和的引導者,邀請你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日常事物背後的精巧機製。我尤其喜歡它從“微力”這個角度切入,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現象,其實都依賴於那些看不見的、微小的力量在起作用。比如,想象一下,為什麼紙巾能夠迅速吸水?為什麼我們畫畫時,顔料能均勻地滲透進畫布?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背後卻蘊含著復雜的毛細現象和浸潤原理。這本書的選材非常貼近生活,讓我覺得科學不再是實驗室裏的冰冷公式,而是滲透在我們呼吸、飲水、乃至日常用品中的活生生的存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為我揭示這些“微力”的奧秘,讓我能夠用全新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去理解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美麗細節。它 promises to be an enlightening journey, one that will enrich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round me.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微力無邊:神奇的毛細和浸潤現象”,聽起來就充滿瞭探索的魅力。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那些最深刻的科學原理,就隱藏在我們最習以為常的日常現象之中。比如,為什麼水杯邊沿會齣現水痕?為什麼某些織物能夠做到防水?這些背後一定有不為人知的科學故事。“微力”這個詞,一下子就點齣瞭關鍵,它提醒我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也能産生巨大的影響。而“毛細”和“浸潤”,這兩個詞則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具體的科學領域,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微小尺度下發生的奇妙互動。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將復雜的科學概念,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闡述的書籍,而這本書的標題就給我帶來瞭這樣的預期。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一個微觀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微力”是如何工作的,去理解它們在自然界和人類科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對“水”這個最常見的物質,以及它與各種材料的互動,有一個全新的、更深入的認識,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奇妙科學世界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