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袁弋非著的《5G-NR信道编码/5G丛书》以 5G主要应用场景和性能指标为基础,对适合5G的几大 编码技术逐一进行系统的描述。本书介绍的编码技术 主要包含低密度校验码(LDPC)、极化码(Polar Code)、咬尾卷积码(TBCC)和Turbo码。除此之外 ,对外层编码和其他的编码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每 一种编码技术的描述包括码的结构、编解码算法、性 能仿真和算法复杂度分析。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的科技人员、大学授课教 师和研究生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工程技术及科研教 学的参考书。
袁弋非,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毕业,2000-2008年在朗讯(后合并为阿尔卡特-朗讯)从事3G和4G关键技术研究。2008年至今在中兴通讯担任无线标准技术总监,负责4G和5G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兴趣方向包括:多天线技术、信道编码、资源调度、非正交多址、窄带物联网等。2010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第1章 背景介绍
1.1 前几代移动通信的演进
1.2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NR)的系统要求
1.2.1 主要场景
1.2.2 关键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
1.2.3 调制编码的性能仿真参数
1.3 信道编码的主要方案
1.3.1 低密度校验码(LDPC)
1.3.2 极化码(Polar Code)
1.3.3 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
1.3.4 Turbo码
1.3.5 外层编码(Outer Code)
1.3.6 其他*级编码方案
1.4 本书的目的和篇章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密度校验码(LDPC)
2.1 LDPC的产生和发展
2.2 LDPC码的基本原理
2.2.1 Gallager码
2.2.2 规则LDPC和非规则
2.2.3 置信度传播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2.4 实用的解码方法
2.2.5 性能的理论分析
2.3 准循环LDPC码(QC-LDPC)
2.3.1 扩展矩阵
2.3.2 基础矩阵的基本结构
2.3.3 编码算法
2.3.4 准循环LDPC码的多码长设计
2.3.5 基于QC-LDPC码的多码率设计
2.3.6 基于QC-LDPC码的精细码率调整
2.3.7 一般LDPC码的短圈特性
2.3.8 QC-LDPC码的短圈特性
2.4 QC-LDPC码的译码结构
2.4.1 全并行译码(Full-parallel)
2.4.2 行并行译码(Row-parallel)
2.4.3 块并行译码(Block-parallel)
2.5 LDPC在5G-NR中的标准进展
2.5.1 提升值设计
2.5.2 紧凑型基本图设计
2.5.3 基本图
2.5.4 速率匹配
2.5.5 交织
2.5.6 分段
2.5.7 信道质量指示(CQI)表格和编码调制方案(MCS)表格
2.5.8 传输块大小(TBS,Transport Block Size)的确定
2.6 复杂度、吞吐量和解码时延
2.6.1 复杂度
2.6.2 吞吐量
2.6.3 解码时延
2.7 链路性能
这本《5G-NR信道编码/5G丛书》的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夫的,他/她对5G系统的核心——信道编码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精深的层次。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的层面,更是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和算法原理,用一种非常贴近工程实践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比如,在讲解LDPC码的迭代译码过程时,作者没有仅仅罗列BP(Belief Propagation)或SPA(Sum-Product Algorithm)的流程,而是结合了实际的硬件实现约束和性能瓶颈,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实际系统中部署和优化5G基带处理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对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与极化码(Polar Code)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彩,从编码增益、码率适应性到编解码复杂度,都有非常详尽的数据支撑和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整个5G物理层设计思路时的那种宏观视角,让人能迅速抓住重点,理解为什么这些编码方案会被选中,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它们是凭空出现的。对于希望深入5G底层原理,不想只停留在“会用”阶段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深度着实让人感到一丝挑战,但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空洞。它对数学工具的运用非常得心应手,尤其是在信息论和代数几何基础的铺垫上,为后续的编码理论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发现,对于那些想在信道编码领域做深入研究,甚至计划未来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原教旨主义”视角。它没有回避那些计算量巨大、推导过程繁琐的细节,反而将其作为展现技术精髓的关键环节。例如,在探讨LDPC码的校验矩阵构建以及其与低密度校验图(LDPC Graph)的对应关系时,作者提供了多种视角下的阐释,这对于理解其内在的代数结构至关重要。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其他参考资料复习一下相关的矩阵运算知识,但这绝对是值得的投入,因为它带来的知识收获是立竿见影且影响深远的。它不是一本“快餐书”,而是一本需要耐心啃食的“硬核”著作。
评分作为一名技术阅读者,我习惯于寻找那些能够激发思考、带来新颖视角的书籍,而《5G-NR信道编码/5G丛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处理某些看似成熟的技术分支时,仍然能挖掘出新的切入点。比如,书中对信道编码与波束赋形(Beamforming)之间潜在的耦合优化问题的探讨,这是一个在许多标准文档中都未被明确深入剖析的交叉领域。作者的这种跨界整合能力,让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鼓励读者不要将任何一项技术视为孤岛,而是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其设计哲学。书中穿插的许多工程案例和仿真结果,也为理论的严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使得阅读体验既学术又接地气。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能让人扎实掌握现有技术细节,又能启发对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深度思考的优秀专业读物,绝非泛泛之作。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结构设计极其严谨,简直就像一套精心规划的学术路线图。如果说市面上很多关于5G技术的书籍,内容上显得零散或过于偏重某个细分领域,那么这本《5G-NR信道编码/5G丛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它从最基础的信道模型和调制方案讲起,稳步推进到复杂的信道编码环节,并且非常巧妙地融入了5G的诸多新特性,比如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场景下的编码优化问题。我尤其留意了它在信道估计和反馈机制中对编码性能影响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其他教材中被一带而过的。作者似乎有一种将不同技术模块无缝衔接的能力,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太大。对于自学这门复杂的学科的读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读完前几章,我就对5G NR的物理层有了重构的认知,感觉自己构建了一个更坚固、更全面的知识堡垒。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时机把握得非常到位,它紧密结合了5G标准最新进展和业界最前沿的实用技术。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将5G信道编码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点,而是将其置于整个5G系统性能优化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于信道编码在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和增强移动宽带(eMBB)场景下的差异化处理,有着非常细致的分析和比较。特别是针对URLLC场景,书中对低延迟编码方案(如短码长LDPC和特殊结构的极化码)在保证极低错误率的同时,如何优化编解码延迟的讨论,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纯理论探讨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面向未来网络部署的“技术蓝图”。任何希望在下一代通信技术中占据技术制高点的人,都应该细读其中关于性能边界和未来演进方向的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