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室内设计原理
定价:47.00元
作者:龚斌,向东文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680000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教材丰富,品种齐全。含盖了“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的“视觉设计类”“工业设计类”“工艺美术类”“服装与时尚设计类”“空间设计类”“动画与数字媒体设计类”“人物形象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类”等所有类别的大部分教材。既有经典的传统专业教材,又有新兴的专业教材,且课件、PPT等配套元素齐全,能广泛适应各层次的教学需要。
2.专家指导,特色鲜明。得到业界专家的指导支持,吸取了教育部的**改革精神和成果,广泛听取了各院校相关专业领导、专家和一线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融入了**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符合教改主题,以探索、引领人才培养模式。
3.结合实例,体例新颖。结合实际,教材采用*合适的理念和体例进行编写,力求使教材适应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需要。
4.加强实践,联合编写。立足教学和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实践要素,很多编者是来自院校和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水平很高的教师。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这些骨干教师,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发了更适合我国国情、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课程模式和教材。
5.注重层次,兼收并蓄。教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思想,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学要求。
6.立足全国,广取所长。编写老师有全国20多个省、市、区高职高专院校的专家、老师,把各地各院校的成果和特色充分展示出来,做到了立足全国,广取所长。
内容提要
本书的编写重新梳理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室内设计规律特点,依托目前社会实践需求,务实有效的阐述设计内容。注重教材的前沿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精简性。尤其是结合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内容详实,有实效。
目录
章 室内设计的概念
节 设计的定义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定义
第三节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
第四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第五节 室内装修、装饰、装潢、布置的区别
第六节 室内设计师
第七节 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节 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第二节 人体工程学的静、动态尺度
第三节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第三章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节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第二节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第三节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第四章 室内设计系统
节 室内空间设计
第二节 室内照明设计
第三节 室内家具设计
第四节 室内色彩设计
第五节 室内陈设设计
第六节 室内景观设计
第五章 室内技术处理与构造设计
节 室内空间的技术处理
第二节 材料处理
第三节 室内构造设计
第四节 室内设施与设备处理
第六章 室内设计的方法与程序步骤
节 室内设计的方法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程序步骤
第七章 室内设计实践作品赏析
节.案例1: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大楼室内设计
第二节.案例2:襄阳南湖宾馆室内设计
第三节.案例3:“黑白印象”主题西餐厅室内设计
第四节.案例4:“韵魅东方”中餐厅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龚斌从事艺术教学十余年,教学经验丰富。
文摘
序言
初翻开这本书,我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原理”二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我生怕读起来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然而,作者却以一种极其生动活泼的方式,将这些看似抽象的原理一一呈现。例如,关于“空间尺度与比例”的章节,我本来以为会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结果作者却通过大量的实例,将这些概念具象化。他用不同大小的家具在同一尺寸房间中的摆放效果进行对比,用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窗户对室内光线和视野的影响进行分析,甚至还引用了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比例来解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我顿时豁然开朗,原来那些我们平时感觉“舒服”或者“压抑”的空间,背后都有着严谨的比例法则在支撑。书中还特别提到了“虚实”的处理,这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只知道有实体墙,有门窗,但书中却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材质、色彩、光影的变化,营造出空间的虚实感,从而达到引导视线、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这就像在画布上作画,设计师不仅要画出具体的形象,还要懂得留白,懂得用负空间来衬托主体。读到这里,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家里的装修,是不是有些地方过于“实”了,显得局促?这本书教会我,设计不仅仅是填充,更是取舍,是空间的对话。
评分“室内设计原理”这本书,让我对“空间形态与构成”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理解。我以前只觉得,房间就是四面墙、一个顶、一个底,空间就是个盒子。然而,作者通过一系列精辟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空间形态的无限可能。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空间的形状,更是在探讨形状如何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模式。例如,书中对“封闭空间”和“开放空间”的对比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空间会让人感到安全和私密,而另一些空间则会带来自由和开放的感受。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体块”的概念,不仅仅是实体墙,更是通过家具、隔断、甚至光影的变化,来划分和界定空间,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用几个简单的隔断,就将一个大空间划分成了几个功能明确但又相互关联的区域,既保证了私密性,又保持了空间的通透感。这种对空间形态的灵活运用,让我觉得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实体,更是一种对“虚”的掌控。它让我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建筑和室内空间,发现它们之间隐藏的逻辑和美学。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室内设计原理”这本书之前,我对“照明设计”的认知非常肤浅,无非就是开灯关灯,选择亮度足够的灯泡。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不仅仅讲解了不同光源的色温、显色指数等技术参数,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光线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对空间的感知。书中关于“情境照明”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卧室,需要柔和、温暖的光线来营造宁静的睡眠氛围;而在书房,则需要明亮、集中的光线来提高专注度。作者甚至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灯具(如筒灯、射灯、落地灯)在营造特定光影效果上的作用。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用不同的灯光组合,同一个客厅在白天和夜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感觉,白天是明亮通透的,夜晚则可以通过局部点缀,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这让我意识到,照明设计远不止于功能性,更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它能够塑造空间的性格,能够影响居住者的心情。我甚至开始注意到,很多我以前觉得“好看”的餐厅或咖啡馆,其成功的秘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恰到好处的照明设计。这本书让我对“光”有了全新的敬畏感,也让我明白,好的照明设计,是能“看见”情绪的。
评分读到“装饰与陈设”这一章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些关于挂画、摆件、绿植的简单堆砌。然而,“室内设计原理”这本书,却将这个看似“软”的环节,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者强调,装饰与陈设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空间“性格”的塑造者。他不仅仅教我们如何选择漂亮的装饰品,更重要的是,他引导我们思考,这些装饰品如何与空间的主体设计、居住者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主人的情感需求产生连接。书中详细阐述了“风格统一”的重要性,即装饰品应该与整体设计风格相呼应,而不是显得格格不入。作者还提出了“点睛之笔”的概念,即选择一两件具有个性和意义的陈设,能够为空间注入灵魂。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个简约风格的客厅,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的抽象画和一盆造型独特的绿植,瞬间提升了空间的艺术感和生命力。这让我意识到,好的陈设,不仅仅是摆设,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一种故事的讲述。它能够让空间变得有温度,有灵魂。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打开了通往“室内设计原理”这扇大门。我一直以为,室内设计无非就是软装搭配、色彩运用,最多再讲讲风水摆件。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让空间变得漂亮,更是在引导你去理解空间本身的语言。比如,书中对“流线”的阐述,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一个空间的舒适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其中如何移动。不是随意穿梭,而是有一种自然的、符合人体工学逻辑的动线。我以前装修房子,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现在想想,很可能就是因为我忽略了这一点。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分析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如何根据功能需求规划动线,甚至连在不同区域之间切换时的心理感受都考虑到了。它不像那些只讲“怎么做”的书,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么做”。这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商场里的布局,公园里的步道,甚至朋友家的格局,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其中的动线设计。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室内设计师看的,任何一个对生活空间有要求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一个好的空间,是一个有生命的空间,它会呼吸,会与居住者产生共鸣。
评分“室内设计原理”这本书,对于“可持续设计”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室内设计更深远的社会价值。在此之前,我对可持续设计只停留在“环保材料”的层面,总觉得离我的生活有点远。然而,作者却以一种非常务实和前瞻性的视角,将可持续设计融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在满足功能和美观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材料的选择上,不仅仅考虑美观和耐久性,更要考虑其生产过程的能耗、可回收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者还提到了“被动式设计”,即通过建筑朝向、窗户大小、通风方式等,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通过优化空间的布局和采光设计,即使在不开灯的情况下,白天也能保持室内足够的亮度,极大地节省了能源。这让我意识到,可持续设计不仅仅是选择更贵的环保材料,更是一种对设计理念的革新,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它让我对室内设计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家具选择与布局”这一章,是我在“室内设计原理”中感觉最为实用、也最能引起我共鸣的部分。在此之前,我总觉得买家具就是去实体店或者网上看看,挑个喜欢的款式,尺寸合适就行。这本书让我明白,这远远不够。它教我如何从“人”出发,去思考家具的选择和摆放。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房间的功能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如何影响家具的选择。一个家庭活动区,需要舒适的沙发和宽敞的活动空间;一个阅读角,则需要一把舒适的单人椅和一盏柔和的阅读灯。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尺度”的重要性,不仅是家具本身的尺寸,更是家具与空间、家具与人之间的比例关系。他用了很多图示来展示,同样大小的空间,不同的家具组合和摆放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我以前装修,常常会因为家具摆放不当,导致空间显得局促或者空旷。读完这一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家具的“灵魂”在于其布局。书中还探讨了“留白”的概念,即在家具摆放时,适当的留空能够让空间呼吸,显得更通透。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加法”,更是“减法”。
评分“室内设计原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充满了对“居住者体验”的深刻洞察。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了不同的设计决策如何直接影响居住者的日常感受。例如,在讨论“空间动线”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避免“死角”和“交叉路口”,让人们在空间中行走更加流畅和舒适。在关于“采光与通风”的章节,他解释了良好的自然光和空气流通是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细节处理”的论述。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往往体现在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处,比如门把手的触感、踢脚线的处理、开关插座的位置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够极大地影响居住者的使用感受。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拉近了设计者内心深处,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居住者的关怀。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贴心的生活导师。
评分我对“材料学”这个词汇一直有些畏惧,总觉得和我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室内设计原理”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接地气的方式,将材料学与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本以为会充斥着各种化学名称和物理性能的枯燥描述,结果作者却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材料在空间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比如,书中对“肌理”的探讨,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触感在室内设计中竟然如此重要。一块粗糙的石头墙面,与光滑的木质地板,它们给人的触感和视觉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差异,能够极大地影响空间的整体氛围。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室内装饰材料的特性、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比如石材的冷峻、木材的温暖、金属的光泽、织物的柔软等等。并且,他会告诉你,在选择材料时,不仅仅要考虑美观,更要考虑其耐久性、环保性以及与整体设计风格的协调性。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可持续材料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室内设计在环保方面的潜力。读完这一章节,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材料侦探”,走在路上,看到各种建筑和室内空间,都会不自觉地去辨识和思考它们所使用的材料。
评分在阅读“室内设计原理”之前,我总觉得“色彩搭配”就像是一种天赋,有些人天生就懂,而我注定与它无缘。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它没有给我枯燥的色轮理论,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为我揭示了色彩在空间中扮演的魔术师角色。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色彩的情感联想,比如蓝色带来的平静、红色激发的活力、绿色象征的生机等等。并且,他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色彩来影响人的情绪、改变空间的视觉效果。例如,暖色调能够让空间显得更温馨、更具亲和力,而冷色调则能让空间显得更开阔、更具现代感。书中还探讨了“对比色”和“邻近色”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深浅、明暗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分析了一个客厅的设计,通过主色调、辅助色和点缀色的巧妙组合,将一个原本有些平淡的空间,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这种对色彩的理解,让我明白,色彩不仅仅是装饰,它是一种强大的语言,能够直接触动人的内心。现在,我走在街上,看到各种店铺和住宅的色彩搭配,都能从中找到一些设计上的巧思,不再是简单的“好看”或“不好看”,而是开始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