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
定价:45.00元
作者:朱立东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213157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基本技术,包括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特殊性、卫星轨道设计、卫星信道特性、星上处理与交换技术、卫星通信系统的资源管理和移动性管理、对地观测系统中的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卫星导航基本技术、深空通信等。此外,还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介绍一些前沿技术,为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的参考。
目录
目 录
章 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概述(1)
1.1 空间信息技术(1)
1.1.1 空间信息技术的定义(1)
1.1.2 空间信息传输链路的特点(1)
1.1.3 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2)
1.1.4 空间信息传输处理的核心技术(2)
1.1.5 中国空间信息技术的进展(8)
1.2 空间信息网及组成(8)
1.2.1 空间信息网结构(8)
1.2.2 空间互联网(9)
1.2.3 空间信息系统(10)
1.3 空间信息传输技术(10)
1.3.1 空间信息传输模型(10)
1.3.2 空间信息传输关键技术(11)
1.4 空间信息处理技术(11)
1.5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12)
1.5.1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12)
1.5.2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12)
1.5.3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12)
1.5.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12)
习题一(13)
本章参考文献(13)
第2章 卫星轨道及编队构形设计(15)
2.1 卫星轨道(15)
2.1.1 卫星运动原理(15)
2.1.2 卫星轨道摄动(16)
2.1.3 地心坐标系与卫星轨道参数(17)
2.1.4 卫星轨道分类(19)
2.1.5 卫星的星下点轨迹(21)
2.1.6 卫星覆盖特性计算(21)
2.2 卫星星座(23)
2.3 卫星编队构形设计(24)
2.3.1 编队飞行卫星的概念及应用(24)
2.3.2 编队卫星的相对运动分析(26)
习题二(30)
本章参考文献(30)
第3章 卫星链路预算及信道模型(32)
3.1 卫星链路传播特性(32)
3.1.1 卫星链路传播问题(32)
3.1.2 星间和星地链路传播特性(32)
3.2 噪声和等效噪声温度(35)
3.2.1 系统热噪声(35)
3.2.2 噪声温度和噪声系数(35)
3.3 卫星全链路质量分析及链路设计(36)
3.3.1 链路预算分析(36)
3.3.2 全链路传输质量(37)
3.4 卫星移动通信链路特性(38)
3.5 卫星信道模型及信道模拟器(40)
3.5.1 卫星信道建模方法(40)
3.5.2 信道建模常用概率密度函数(41)
3.5.3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42)
3.5.4 Ka频段宽带卫星信道模型(46)
3.5.5 卫星信道模型的仿真实现(49)
3.5.6 卫星信道模拟器(51)
习题三(52)
本章参考文献(53)
第4章 星上路由交换与处理技术(55)
4.1 星上交换(55)
4.1.1 星上交换的意义(55)
4.1.2 星上交换体制(55)
4.2 卫星网络路由技术(59)
4.2.1 卫星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及控制(59)
4.2.2 卫星网络路由概述(59)
4.2.3 两种典型的路由算法(62)
4.3 卫星转发器及星上处理(64)
4.3.1 卫星转发器的组成(64)
4.3.2 转发器的EIRP和G/T(65)
4.3.3 卫星转发器分类(65)
4.3.4 星上处理(65)
4.4 星上抗干扰技术(67)
4.4.1 卫星通信面临的干扰威胁(67)
4.4.2 星上抗干扰技术(69)
习题四(73)
本章参考文献(74)
第5章 星间链路及星座组网技术(75)
5.1 星间链路(75)
5.1.1 星间链路的概念及组成(75)
5.1.2 建立星间链路的意义(75)
5.1.3 星间链路的种类(75)
5.1.4 星间链路的传输介质及频段(75)
5.1.5 星间链路的方位角和仰角(76)
5.1.6 星间链路的几何动态特性(77)
5.1.7 星间链路需要解决的问题(80)
5.2 卫星通信系统的多址接入协议(81)
5.2.1 时隙ALOHA(81)
5.2.2 扩频S-ALOHA(82)
5.3 卫星通信系统的多址方式(83)
5.3.1 卫星频分多址(FDMA)技术(83)
5.3.2 卫星时分多址(TDMA)技术(84)
5.3.3 卫星码分多址(CDMA)技术(85)
5.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资源管理及移动性管理(86)
5.4.1 资源管理(87)
5.4.2 移动性管理(88)
5.5 多星测控(91)
5.5.1 测控系统概述(91)
5.5.2 多星测控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92)
5.5.3 新测控技术(92)
5.5.4 星座卫星系统测控(92)
5.5.5 星座卫星系统的多星测控途径(93)
习题五(93)
本章参考文献(93)
第6章 深空通信技术(96)
6.1 深空通信概述(96)
6.2 深空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98)
6.3 深空通信的跟踪、测量技术(100)
6.4 深空通信的主要技术(101)
6.5 深空微弱信号接收技术(103)
6.5.1 单台接收机的相干接收技术(103)
6.5.2 天线组阵技术(105)
6.5.3 组阵相关算法(109)
习题六(110)
本章参考文献(110)
第7章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111)
7.1 概述(111)
7.2 卫星导航定位基础(112)
7.3 双静止轨道卫星定位系统(115)
7.4 GPS导航定位系统(117)
7.4.1 GPS系统结构(117)
7.4.2 GPS系统工作原理(117)
7.4.3 定位和相对定位(118)
7.5 低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121)
7.6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选星算法(122)
7.6.1 单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选星(122)
7.6.2 卫星融合系统的选星(124)
7.7 卫星导航信号捕获技术(126)
7.7.1 串行搜索(126)
7.7.2 并行频率搜索(127)
7.7.3 并行码相位搜索(127)
7.7.4 捕获算法比较(128)
习题七(130)
本章参考文献(130)
第8章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132)
8.1 合成孔径雷达工作原理(132)
8.2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回波信号模型及回波模拟(133)
8.2.1 点目标回波信号模型(133)
8.2.2 点目标回波信号模拟(136)
8.2.3 面目标回波信号模拟(138)
8.3 卫星编队构形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141)
8.3.1 单星SAR空间分辨率(141)
8.3.2 直线型编队构形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142)
习题八(150)
本章参考文献(151)
作者介绍
朱立东,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实验室,教授,主编了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卫星通信导论》。
文摘
序言
一直以来,我对“空间”这个词就充满着无限的遐想,而当它与“信息传输与处理”相结合时,更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这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神秘领域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揭示,信息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是如何被“运输”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许多精密的物理原理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书中是否会介绍各种空间通信的手段,比如利用电磁波进行传输,或者其他更具未来感的通信方式?同时,“处理”二字,更是让我联想到,当海量的空间信息被接收后,我们是如何对其进行“消化”和“理解”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关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在空间信息领域应用的章节。例如,如何从海量的卫星数据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我们所需的信息,如地理特征、环境变化等,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知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通往未知领域的入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空间信息”背后的奥秘,了解科技如何让信息在空间中自由流动,并最终服务于人类。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动态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对《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空间信息”这个词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而“空间信息”更是代表着一种更为广阔、更为重要的信息维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品,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会相对严谨和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介绍一些关于空间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比如,我们是如何通过卫星与地面进行通信的?信号在太空中的传播是怎样的?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有趣的传输技术,例如,如何让信号跨越遥远的距离到达地球,并且保持清晰?我也非常好奇“处理”部分。我们通过卫星可以看到地球的全貌,这些图像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分析,并最终转化为我们看到的卫星地图和天气预报的?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能够让普通读者理解的图像处理技术,比如,如何去除卫星图像中的云层,或者如何识别地面的不同地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信息是如何被捕捉、传输和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知识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前沿科技的窗口,我渴望从中汲取新知。
评分作为一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空间信息”这个概念充满探索欲。《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我兴趣的敏感点。电子工业出版社在科技出版领域的权威性,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给予了高度的认可。我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够全面理解空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自由空间光通信、微波通信在空间环境下的传输特性?信号在真空中的传播,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而“处理”部分,更是让我联想到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如今,我们能够获取到来自卫星、无人机等各种平台的丰富地理空间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高效的提取、存储、检索和挖掘,以支持各种应用,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时空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挖掘算法,以及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例如,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分析城市扩张、监测环境污染,或者进行灾害预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宝贵机会,我期待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启发。
评分我是一名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对于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总是充满好奇。《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这本书,光听名字就感觉非常高大上,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名气,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基本的信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介绍一些关于“空间信息”的有趣概念。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GPS导航,它所传递的“空间信息”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被我们手机接收到的?书中会不会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解释卫星通信的原理?我特别想了解,信息在太空中是如何传输的,会不会像电影里那样,有神奇的信号线连接着地球和宇宙飞船?另外,“处理”这个词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看到的卫星图片,是如何被处理得那么清晰的?里面会不会藏着一些有趣的“魔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释,科学家们是如何从那些遥远而模糊的信号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知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增长见识,了解科技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
评分我是一名对通信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生,平日里就喜欢钻研各种通信原理和技术前沿。当我在书店看到《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空间信息”这个词,在我的认知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地面通信,更包含了卫星通信、无线电通信、甚至更广阔的宇宙通信范畴。这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深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目录清晰地展示了书中涵盖的技术领域,从基础的信号理论,到复杂的网络协议,再到最新的应用场景,几乎无所不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高效编码技术”、“纠错码原理”、“信息论基础”等内容。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同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编码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通信场景下的适用性。例如,LDPC码、Polar码等先进的编码技术,是否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剖析?另外,“处理”这个词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在空间信息领域,信息的处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储和检索,更包含了对信号的解调、滤波、特征提取、融合等等。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信号处理算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例如,如何在复杂的空间电磁环境中,准确地解调出微弱的信号?如何对多源异构的空间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提升整体的精度和可靠性?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学习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知识的绝佳机会。
评分初拿到这本《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毕竟“空间信息”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丝神秘感,而“传输与处理”则点明了其核心的技术范畴。扉页上“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字样,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期待,毕竟是专业出版社,应该在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上有一定保障。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密密麻麻的章节标题,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待解锁的知识宝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了解那些关于如何在广袤的空间中,将海量的信息进行高效、可靠地传递,以及如何对这些庞杂的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分析与利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信号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多址接入技术”等章节充满了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能够提升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增加信息容量的技术,都显得尤为重要。我设想着,这本书会详细阐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并可能结合实际的应用案例,例如卫星通信、深空探测、无人机通信等。书中会不会提及最新的5G、6G在空间信息传输上的前沿探索?会不会有关于量子通信在空间领域应用的展望?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同时,“处理”部分也让我联想到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前沿领域。我想了解,如何在接收到海量的空间信息后,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有价值的要素,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洞察。例如,在遥感图像处理方面,是否会有关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解译方法,以及如何从中提取地物信息、监测环境变化等内容?在导航定位领域,书中是否会涉及到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数据融合与精化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空间信息技术核心领域的大门,我准备好迎接这场知识的盛宴了。
评分阅读《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社会对信息处理能力的飞跃式提升。这本书虽然标题朴实,但其蕴含的知识体系却异常庞大和精深。我一直对天文学和航天工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空间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正是连接这两个领域不可或缺的桥梁。想象一下,当探测器在遥远的火星表面收集到珍贵的数据,如何将其跨越数亿公里的距离,稳定、准确地传输回地球,这其中的技术挑战是巨大的。书中关于“深空通信”的章节,我想一定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例如使用大功率天线、高增益天线,以及复杂的信号编码和纠错技术,来克服信号衰减和噪声干扰。同时,对于接收到的海量科学数据,如何进行有效的预处理、校准,再到高级的科学分析,从中发现隐藏在数字背后的宇宙奥秘,也是我非常期待的。书中会不会涉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天文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AI自动识别星系、分析光谱信息,甚至预测天文事件?此外,这本书的“空间信息”概念,也让我联想到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地球观测卫星。这些卫星实时监测着我们的地球,从气象预报到自然灾害预警,从农业监测到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它们传回的海量数据。而如何高效地传输、存储、处理和分发这些数据,以支持各种应用,正是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数据压缩算法”、“分布式存储技术”以及“云计算在空间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讨论,这将极大地拓宽我对这一领域的认知边界。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IT从业者,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数据传输和处理问题。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地面网络和数据中心,但“空间信息”这个概念一直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这本书《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一家在科技出版领域享有盛誉的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在“空间”这个特殊的介质中,信息的传输与处理与我们在地面上的操作有何不同。例如,在卫星通信中,信号的传播延迟、多普勒效应、大气层的影响等,都会对信息的传输造成影响,这些问题是如何被克服的?书中关于“轨道力学”、“卫星姿态控制”与“通信系统集成”的结合,是我特别期待的。我希望能够了解,如何设计一套能够适应卫星轨道变化、确保通信链路稳定的系统。同时,“处理”部分也让我联想到,如何对从空间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和利用。例如,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导航数据等,这些数据往往具有时空相关性,如何构建有效的处理模型,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书中是否会提及“数据挖掘”、“时空数据分析”等技术在空间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和解决方案,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复杂的空间信息环境中,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与智能化的处理。
评分我是一名对电子工程和通信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当我了解到《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这本书时,我仿佛找到了一个通往知识宝藏的钥匙。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名声在外,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和学术严谨性有了很高的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空间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核心技术,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讨。具体来说,在“传输”方面,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各种通信调制技术,例如OFDM、QAM等,以及它们在空间通信中的应用。同时,对于信道编码和纠错技术,如Turbo码、LDPC码等,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进行详细的讲解,了解它们如何有效地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在“处理”方面,我更关注如何对接收到的空间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和利用。例如,对于卫星遥感影像,我希望了解其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以及融合等技术。对于导航定位数据,我也希望能学习到相关的数据处理和精度提升方法。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空间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AI自动识别地物、监测环境变化,或者提高导航精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阐述、详实的数学推导,并结合丰富的实例,帮助我构建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
评分作为一名对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深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了解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的书籍。《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这本书,其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出版背景,也让我对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类空间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例如,卫星通信系统的链路设计、关键元器件的选择,以及天线的设计与优化。同时,对于深空探测任务中的远距离通信,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信号的增强技术、纠错编码策略,以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障措施?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空间信息处理”的部分。这不仅仅意味着对接收到的原始数据的简单存储,更包含了对这些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解读和应用。例如,关于遥感影像的处理,我希望能了解到如何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地物分类等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此外,对于导航定位领域,书中是否会介绍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数据融合、差分技术,以及提高定位精度的相关算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帮助我全面理解空间信息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