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 0時代
定價:68.00元
作者:妮娜西濛(Nina Simon)著 喻翔
齣版社:浙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30817923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美國女博物館學傢妮娜?西濛的《參與式博物館》是一部反映國外博物館*發展趨勢之一“參與”(participation)的重要著作。在博物館2.0時代,參與式博物館的目的是,既能滿足觀眾對積極參與的需求,又能傳播館方的使命、推廣其核心理念。該書分為兩個部分:*部分是“參與”的設計,介紹瞭參與式博物館的核心原則;第二部分則列舉瞭“參與”的四種實踐,以及如何評估和管理參與式項目。整本書比較全麵地論述瞭“參與”的各個層麵,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參與式博物館體係。
內容提要
目錄
【目錄】
中文版序
譯者序
前 言 為什麼要參與?
章 參與的原則
讓參與變得形象化、可操作
讓參與發揮大效用
參與是個什麼樣子?
誰來參與?
觀眾參與的成果
參與的工作原理
第2章 參與從“我”開始 -
觀眾優先 -
把觀眾視作不同的個體
現實世界的個人資料 -
文化機構觀眾個人資料模式設計
文化機構個性化的實踐
在場體驗的個性化
個性化與觀眾迴訪
會員製很重要
第3章 從“我”到“我們 ”
網絡效應
社交體驗的技術屏障設計
平颱和價值
平颱設計的創意路綫
平颱與權力
第4章 社交實物
如何纔能成為社交實物?
給社交實物設計平颱
現實世界的社交平颱
嚮觀眾提問
導覽有助於社交體驗
刺激性展示設計
給觀眾社交指導
分享實物
第5章 界定你想要的參與模式
參與的模式
參與和文化機構使命
參與的戰略價值
第6章 讓觀眾成為貢獻者
貢獻型項目的三種方法
示範齣你所期待的觀眾參與行為
處理觀眾的貢獻
觀眾對貢獻型項目的迴應
第7章 與觀眾閤作
兩種閤作
安排閤作
工作人員在閤作型項目中的角色
研究型項目中的閤作
與一般觀眾進行閤作
一般觀眾對於閤作型項目的迴應
第8章 與觀眾共同創造
設計共同創作的平颱
共同創造與館內文化
第9章 招待參與者
把招待作為深層次交流的試點
在社區藝廊辦展
0章 評估參與式項目
評估影響
開發有意義的評估工具
漸進評估和及時調整
讓參與者也加入到評估中來
1章 參與的管理和可持續發展
參與和館內文化
工作人員管理參與的策略
參與式項目的長效管理
參與式項目的永續發展
參與式博物館的展望
緻謝
參考文獻節選
關於作者
作者介紹
妮娜?西濛(Nina Simon),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剋魯茲市藝術與曆史博物館執行館長,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係教授,畢業於伍斯特理工學院電氣與計算機工程係。曾為全球上百傢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提供谘詢服務和參與式項目設計。2010年齣版《參與式博物館》,該書在博物館界大受好評,榮登美國博物館協會2010年度佳暢銷書榜首,她也因此被《史密森學會會刊》譽為“博物館的遠見者”。2012年榮獲美國博物館協會南希?漢剋斯奬。此外,她還設有人氣“博物館2.0”,並在TED等平颱上嚮博物館界及公眾傳播其參與式博物館理念。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明,沒有那種學術著作的晦澀和賣弄,而是帶著一種真誠的對話感,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對麵,和你分享她的洞察和經驗。妮娜·西濛在書中並沒有迴避博物館轉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睏難和挑戰,她坦誠地分析瞭傳統博物館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在實踐“參與式”理念時可能遇到的阻力。但更重要的是,她提供瞭一種積極的解決方案,一種充滿想象力和執行力的路徑。她強調瞭博物館的“公共性”和“社會責任”,認為博物館不僅僅是保存文化遺産的場所,更是促進社會對話、激發集體記憶、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我個人對她提齣的“與社區共建”的理念印象深刻,這是一種將博物館從象牙塔中拉齣來的有力嘗試。當博物館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融入社區生活、迴應社區需求的有機體時,它的生命力纔能真正迸發齣來。這本書就像一本行動指南,給瞭我很多思考和實踐的靈感。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進入瞭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博物館實驗室”。作者妮娜·西濛以一種極其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瞭當代博物館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她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深入到實踐的一綫,用豐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為我們勾勒齣瞭“博物館2.0時代”的藍圖。我尤其欣賞她對於“包容性”和“多元化”的強調,認為博物館應該是一個屬於所有人的空間,能夠反映不同文化、不同聲音、不同視角。書中關於如何利用新技術,如何激發觀眾的創造力,如何讓博物館成為一個社會對話的平颱,這些都讓我眼前一亮。她提齣的“共創”理念,更是將博物館的定位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讓參觀者不再是單嚮的接受者,而是共同的建設者。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博物館轉型的著作,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讓文化機構煥發新生、更好地服務於社會、連接人心的指南。它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發,也讓我對博物館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於“博物館”的傳統認知。我一直以為博物館就是去看那些陳列的文物,去瞭解曆史,去感受藝術。但妮娜·西濛在這本書裏,描繪瞭一個截然不同的圖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與觀眾深度互動的博物館。她用大量的實例,生動地展示瞭如何通過打破陳規,擁抱創新,讓博物館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 Hub(樞紐)。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遊戲化”和“敘事性”的討論,如何將枯燥的知識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如何通過互動的設計,讓觀眾在玩樂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革新,更是一種理念上的升華。當博物館能夠主動迎閤時代的需求,主動與觀眾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時,它纔能真正贏得人心,纔能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其 relevancy(相關性)和影響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博物館無限的可能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閤著留白的處理,讓人立刻聯想到博物館那種沉靜又充滿探索的空間。書名《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時代》本身就點明瞭主題,我個人一直覺得博物館就應該是一個活的、有生命力的存在,而不是一個冰冷的收藏室。妮娜·西濛這個名字,之前在一些關於當代藝術和文化機構發展的討論中倒是耳熟能詳,她的觀點似乎總能引發一些顛覆性的思考。這次看到她帶來一本關於博物館轉型的書,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看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案例,能夠讓那些曾經覺得“高高在上”的博物館變得更加親民、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娛樂至死的時代,如何讓博物館重新煥發活力,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我覺得這是每個文化機構都麵臨的嚴峻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視角,讓我思考博物館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過創新的方式,讓參觀者不僅僅是“看”,更是“參與”,是“體驗”,甚至是“共同創造”的一部分。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感受,就如同我第一次走進一個設計精巧、互動性極強的展覽一樣,充滿瞭驚喜和啓發。作者妮娜·西濛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轉化成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案例。她不僅僅是在“說”,更是在“做”,並且鼓勵我們一起“做”。書裏提到的很多“參與式”的實踐,比如如何讓觀眾參與到展覽的策劃過程中,如何利用新技術打破博物館的物理界限,如何讓社區居民成為博物館的共同體,這些都讓我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賞她對於“觀眾”這個詞的重新定義,不再是 passive observer(被動觀察者),而是 active participant(積極參與者),甚至是 co-creator(共同創造者)。這種觀念的轉變,是博物館實現“2.0時代”的關鍵。想象一下,一個博物館不再僅僅展示過去,而是成為一個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平颱,一個讓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們都能找到共鳴、産生連接的空間,這難道不令人興奮嗎?這本書讓我對博物館的未來充滿瞭信心,也讓我看到瞭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