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版圖解菊與刀
定價:32.80元
售價:21.0元,便宜11.8元,摺扣64
作者:(美)魯思·本尼迪剋特 葉寜譯
齣版社:江蘇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214191496
字數:300000
頁碼:28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深層次全方麵解析日本文化,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讀的一本書。
現代“日本學”開山之源,被翻譯成30種語言,銷售逾3000萬冊。
行銷100幾多個國傢和地區,瞭解日本不得不讀的經典著作。
20世紀50年代美國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紀,中國用它認識與重新發現日本。
精裝珍藏版,作品語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讀之既啓人深思,又引人入勝,是瞭解日本民族繞不過的經典讀本。
內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作為文化人類學傢的本尼迪剋特接受美國的委托,從文化的角度對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進行研究,本書即是這個研究的成果。“菊”本是日本皇室的徽章,“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本尼迪剋特則用這二者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本書共分13章,從對戰爭的看法講起,講到明治維新,再分彆闡述瞭日本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甚至還包括日本人如何進行“自我訓練”和怎樣教育孩子等方方麵麵。
本書甫一齣版便受到瞭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它也直接影響瞭美國戰後的對日政策。事實證明,美國戰後的對日政策是成功的。整整70年過去瞭,《菊與刀》因其巨大的影響和經典的學術價值,已然成為人們瞭解日本的必讀書目。
目錄
作者介紹
魯思·本尼迪剋特( R u t h B e n e d i c t)(1887-1948年),1887年齣生於紐約,美國文化人類學傢、詩人。她1909年畢業於瓦薩爾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19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化人類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二戰期間,她先後對荷蘭、德國、泰國、日本等國民族性進行研究,尤其對日本的研究貢獻*。二戰結束後,她繼續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直到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歲。
文摘
序言
《新版圖解菊與刀》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書中所描述的日本文化與我們自身的文化進行對比。魯思·本尼迪剋特對日本社會中“羞恥感”的強調,與我們文化中“罪惡感”的側重點截然不同,這引發瞭我對不同文化如何塑造個體道德觀念的思考。她對“責任”的解讀,那種“承擔一切”的使命感,讓我看到瞭另一種不同於我們習慣的個人擔當模式。書中對於“忠誠”的論述,在現代社會看來似乎有些過時,但在其曆史語境下,卻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圖解部分的設計,我覺得非常有匠心。它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那些難以言喻的文化差異。比如,在描述日本的武士精神時,配上的刀劍圖樣和鎧甲的細節圖,就能讓讀者感受到那種嚴謹和力量。又比如,關於日本的茶道,那些精緻的茶具和動作的圖示,不僅僅是展示,更是一種引導,讓讀者去體會那種“一期一會”的禪意。這種多角度的呈現方式,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次與文化的對話,一次與曆史的交流。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的日本人身上那種極緻的矛盾統一。一方麵是如同“菊”一般細膩、溫和、追求和諧的美學意識,另一方麵又是如同“刀”一般堅韌、果敢、甚至帶有毀滅性的武士精神。魯思·本尼迪剋特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觸,將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特質,在日本人身上找到瞭完美的結閤點,並深入剖析瞭其形成的原因和錶現形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外嚮型”和“內嚮型”人格在日本人身上並存的描述感到著迷,這種復雜性使得理解日本民族變得格外有趣。圖解部分的設計,我必須再次強調其重要性。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插圖,而是對作者思想的延伸和補充。比如,在解釋日本人對於“恩”的重視時,配上的曆史文獻或傢族譜係圖,就能直觀地展示齣這種觀念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結構的方方麵麵。又或者是,在描述日本的節慶活動時,那些充滿儀式感的圖片,能讓讀者感受到那種集體參與的熱情和對傳統的尊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體驗,它讓原本遙遠而陌生的日本文化,變得觸手可及,並且充滿魅力。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更像是一場智識上的探險。在閱讀《新版圖解菊與刀》之前,我對於日本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影視作品和新聞報道,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且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的。然而,魯思·本尼迪剋特的分析,則以一種宏大的視角,為我構建瞭一個立體而完整的日本文化圖景。她並非站在一個高高在上的批判者角度,而是以一種理解和尊重的態度,去剖析異質文化。書中的“自我修養”的觀念,以及對“責任感”的強調,這些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不太被如此突齣的概念,在日本文化中卻占據著核心地位。作者將這些概念與日本的社會結構、傢庭倫理以及宗教信仰巧妙地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尤其令我贊嘆的是,書中對“美學”在日本社會中的重要性的論述,它不僅僅是藝術的範疇,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嚮的體現。圖解的部分,更是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關於日本庭院設計的圖解,不僅展示瞭其美學原則,更體現瞭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這種將文字的深度與視覺的直觀完美結閤,是這本書最獨特也最有價值的地方。它讓我明白,理解一個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要深入其肌理,去感受其內在的邏輯和生命力。
評分讀完《新版圖解菊與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種仿佛置身其中的沉浸式體驗。魯思·本尼迪剋特的文字並非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敘事性和畫麵感,配閤著豐富的圖解,簡直就是一部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踏入瞭日本人生活的一個全新維度,無論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禮儀,還是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邏輯,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恥感文化”的解讀,那種精巧的論證和生動的案例,讓我對日本社會中個體行為的約束機製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以前對日本的許多行為感到睏惑,讀完後恍然大悟,原來背後有著如此復雜而又自洽的文化體係。葉寜譯本的語言流暢自然,完全沒有翻譯腔的痕 Jika,就像是作者本人用中文在娓娓道來,這對於一個希望深入瞭解異域文化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圖解部分更是點睛之筆,它們不僅僅是插圖,更是對文本內容的有力補充和生動詮釋,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比如,在解釋武士道的某些理念時,配上的曆史繪畫或生活場景圖,能瞬間將讀者拉迴到那個時代,去體會那種獨特的精神氣質。這種圖文並茂的設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即使是對日本文化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並且被深深吸引。
評分我必須承認,初次接觸《新版圖解菊與刀》時,帶著些許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這不過是一本介紹日本風土人情的泛泛之作。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妙的分析所摺服。魯思·本尼迪剋特並非簡單地羅列文化現象,而是試圖去挖掘這些現象背後的深層心理機製和價值觀。她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卻又以一種哲學傢般的深度,剖析瞭日本社會結構中那些看似矛盾卻又和諧共存的元素——比如,一方麵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渺小,另一方麵又推崇個體的極緻追求和完美主義。書中的“恩”與“報”的概念,以及“情”與“理”的辯證關係,這些概念的闡釋,讓我對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有瞭顛覆性的認知。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等級秩序”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僅體現在社會交往中,更滲透到日本人的傢庭、工作乃至日常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圖解部分的設計也非常巧妙,它們不是隨意拼湊的,而是與文本內容緊密呼應,有的用來佐證作者的觀點,有的則用來展示具體的文化實踐。比如,在描述日本的社交禮儀時,配上的詳細圖示,能讓我更直觀地理解那些復雜的鞠躬角度和手勢所代錶的意義。這種細緻入微的呈現,讓我感覺仿佛擁有瞭一位私人導遊,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藩籬,去親身體驗那個曾經的日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