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壯族三聲部民歌
定價:60.00元
作者:廖昆銘,楚卓
齣版社: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3046635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壯族三聲部民歌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聚居的馬山、上林、忻城等縣,尤以馬山盛名。壯語稱之為“三頓歡”“三裏歡”“蠻歡”等。壯族三聲部以支聲結閤為主,多為同聲三重唱,其音域寬廣,音色高亢、明亮,鏇律動聽。歌伴隨著民間信仰、人生禮儀、節慶活動、歌圩活動等傳統文化走過無數個春鞦,2008年“壯族三聲部民歌”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至此,這種鄉音,成為壯民族的一種文化,被譽為中國民歌~絕。本書為廣西壯族三聲部民歌的集大成者,采用圖、文、譜相結閤的方式,為讀者全麵瞭解壯族三聲部民歌整體風貌提供瞭方便,根據田野調查、文獻資料研究,書收集瞭近200幅圖片和近30首不同風格的麯譜,從壯族三聲部民歌概貌、藝術特徵、文化內涵、傳承與保護等4個方麵深入探究壯族三聲部民歌音樂文化特質。希望這本融學術性和鑒賞性為一體的書稿,能帶您從“無聲”文字走進有聲的壯族三聲部民歌世界。
目錄
章 中國民歌一絕
節 走進馬山
第二節 壯族三聲部民歌概貌
第二章 音隨心動、天人閤一 ——三聲部重唱的特點
節 三聲部的奧妙
第二節 樂聲形態之美
第三節 歌詞藝術特徵
第四節 壯族三聲部民歌歌譜選錄
第三章 情到深處便是歌——三聲部民歌的文化解讀
節 神靈與民歌安魂
第二節 節慶與民歌唱情
第三節 人生禮儀與民歌功能
第四章 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節 價值窺視
第二節 傳承方式
第三節 民間歌手
第四節 保護
大事記
內容分析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激動又好奇的。打開目錄,發現裏麵涉及的不僅僅是音樂本身,還有大量的民族學、社會學研究視角,這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民歌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音樂現象,它們是特定民族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情感錶達方式的載體。因此,這本書對“壯族三聲部民歌”的探討,如果能結閤當地的風俗習慣、婚喪嫁娶、節慶儀式等場景進行分析,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例如,某段民歌可能是在農閑時節大傢圍坐一起吟唱的,歌詞內容可能反映瞭當年的收成、對愛情的憧憬,甚至是社會矛盾的隱喻。又或者,某些三聲部的演唱方式,是否與古代的祭祀儀式、勞動號子有著某種神秘的聯係?我想,本書的作者們一定在這方麵做瞭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纔能將這些復雜的文化元素梳理清楚,並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真實的演唱場景的圖片或者描繪,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種氛圍,理解歌聲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係。
評分老實說,我是一個對音樂理論瞭解不深的人,但對民族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有點擔心裏麵的術語和分析會過於專業,讓我望而卻步。然而,當我翻開書頁,我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們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將復雜的理論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即使是對於非音樂專業的讀者,也能夠理解其中的奧妙。他們並沒有一味地堆砌學術名詞,而是用生動的語言,結閤大量的實例,來解釋壯族三聲部民歌的獨特性。比如,他們是如何講解“三聲部”的具體演唱方式的?是怎樣的音程關係、怎樣的聲部配閤,纔能形成那種和諧而又飽滿的音響效果?書中的樂譜分析,是否配有音頻鏈接,讓我可以邊看邊聽,加深理解?我非常欣賞這種“接地氣”的寫作風格,它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課題,而是能夠被普通大眾所感知和喜愛。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走進壯族三聲部民歌的世界。
評分說實話,我入手這本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標簽所吸引。如今,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産正麵臨著失傳的危機,而能夠將它們以書籍的形式記錄下來,並嚮公眾推廣,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在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麵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廖昆銘和楚卓兩位作者,更是為這項工作付齣瞭巨大的心血。我特彆想瞭解,他們在進行這項研究的過程中,遇到瞭哪些睏難?又是如何剋服的?他們是否與當地的傳承人進行瞭深入的交流和訪談?書中關於三聲部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樂器配置的介紹,是否能夠為當代的音樂人提供一些創作靈感?我更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傳播,能夠引起更多人對壯族三聲部民歌的關注,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傳承和發展中來,讓這朵民族音樂的奇葩,在新的時代繼續綻放光彩。這本書,不僅僅是為學界人士準備的,更是為所有熱愛民族文化、關注文化遺産保護的讀者們而寫的。
評分這是一本我期待瞭很久的書!一直對廣西的民間音樂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充滿古樸韻味的三聲部民歌,總覺得它們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曆史和文化積澱。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正版新書”和“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這些都讓我對內容的可靠性有瞭初步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聚焦於“壯族三聲部民歌”,這是一個非常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價值的音樂形式。我曾有幸在一次民族節慶活動中親耳聽到過類似的三聲部閤唱,那種層層疊疊、迴蕩交織的聲音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仿佛能聽到遠古的呼喚,感受到一代代人的情感抒發。我非常好奇書裏究竟會如何解讀和展現這種獨特的音樂魅力,是會從曆史淵源、演唱技巧、麯式結構等方麵進行深入剖析,還是會收錄一些經典的麯目,配以詳實的注釋和賞析?廖昆銘和楚卓兩位作者的名字也讓我充滿瞭期待,他們想必是對這一領域有著深入研究的專傢,我渴望從他們的筆下,窺見壯族三聲部民歌的精髓,瞭解它們是如何在歲月的長河中傳承至今,又如何在當代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我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進瞭廣西的山山水水,看到瞭壯族人民淳樸的麵容,聽到瞭他們世代傳唱的歌謠。《壯族三聲部民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民族情感、曆史記憶的史書。我尤其被書中所描繪的一些民歌的創作背景所打動。在艱辛的生活歲月裏,勞動人民用歌聲來抒發情感,排遣愁苦,也寄托希望。三聲部的閤唱,或許更能體現齣他們團結協作、共同麵對生活的精神。我很好奇,書裏有沒有收錄一些反映特定曆史時期或者重大社會事件的民歌?它們是如何在口耳相傳中被記錄下來,並流傳至今的?書中對於歌詞的解讀,是否能夠觸及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比如其中可能隱藏的古代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甚至是社會倫理觀念?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壯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的音樂是如何成為他們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