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但就其思想、精神和信 仰層麵來說,其主要反映在核心價值觀裏。而這些核 心價值觀往往是通過諸多美德體現齣來的。《什麼是 中華傳統美德》作者徐小躍通過長期研究,從諸種美 德中選擇齣足以全麵而又**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價 值觀及其精神的十種美德,*終提齣十德說,即仁、 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
徐小躍,1958年生,南京圖書館館長,南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批**“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纔,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傢,全國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人纔”,**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傢,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演講專傢,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齣版有《禪與老莊》《羅教·佛教·禪學:羅教與(五部六冊)揭秘》《禪林寶訓釋譯》等專著: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
一 前言
中華傳統文化之“道”
(一)中華傳統文化特徵
(二)明倫盡責的責任倫理及其人性論根據
(三)儒傢人性論的特點
(四)中華傳統美德有十德
(五)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價值觀
(六)中華傳統人文精神
(七)文化就是人文教化
(八)結語
二 論仁
(一)釋仁
(二)儒傢諸子對仁的定義
(三)仁德的具體錶現
(四)仁的精神實質
三 論義
(一)釋義
(二)義德的具體錶現
(三)義的精神實質
四 論禮
(一)釋禮
(二)禮的具體錶現
(三)禮的精神及其功用
(四)社會習俗之禮的文化意義
(五)“讓”是儒道佛三傢共同主張的價值觀
(六)“禮”的多重文化意義及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
五 論智
(一)五常中的“智”不是指聰明、智慧和知識
(二)五常中的“智”既是良能,又是良知
(三)五常中的“智”就是幾希、良心、明德、至善
(四)“智”與“善”不具備特定的道德屬性
六 論信
(一)釋信
(二)《論語》論信
(三)《孟子》論信
(四)信仰層麵的“信”
(五)“信”在五常中的作用
(六)大信與小信
(七)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七 論五常
(一)五常之說形成的曆史過程
(二)五常諸德的實質及其功用
(三)孟子對“仁義禮智”四德的定性
(四)漢儒對“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定性
(五)宋儒對“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定性
(六)筆者對“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內在邏輯關係及其
各自意義的論述
八 論孝
(一)釋孝
(二)孝道的具體內容
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倫理體係一直充滿敬畏,而《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這本書,則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智慧呈現在我眼前。它並沒有用晦澀難懂的理論來解釋美德,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經典的引文,將“仁、義、禮、智、信”等核心美德的內涵一一展現。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智”的解讀,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擁有,更是明辨是非、通達事理的智慧,是一種在復雜環境中做齣正確判斷的能力。而“信”,也早已超越瞭簡單的承諾,升華到瞭一種人格的底色,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基本尊重。書中沒有生硬地說教,而是通過曆史人物的言行,讓我們自己去體會美德的力量。比如,書中關於“恭、寬、信、敏、惠”的五德並舉,讓我看到瞭一個理想人格所應具備的綜閤素質。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述方式,反而更能觸動人心,讓我開始自覺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並嘗試將這些美德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華傳統美德並非隻是曆史的遺跡,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思想,能夠為現代人提供精神指引和道德力量。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非常感興趣,尤其是一些與個人修養相關的理論。《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這本書,雖然名字聽起來偏嚮於社會倫理,但它深入挖掘瞭許多傳統美德背後的哲學邏輯,讓我耳目一新。書中對“義”的闡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再僅僅是道德上的對錯判斷,而是上升到瞭符閤天道、順應自然,以及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做齣正確選擇的智慧。這種“義”的觀念,與西方哲學中的“正義”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但又融入瞭中國特有的集體主義和和諧觀。此外,書中對於“信”的討論,也讓我認識到它的重要性遠不止於承諾的兌現,更包含瞭真誠、可靠、言行一緻的整體人格魅力。在書中,我看到瞭許多古代智者對於如何成為一個有品德、有價值的人的深刻見解,他們通過內省、剋製、學習等方式,不斷完善自我。這本書讓我跳齣瞭對美德的錶麵理解,看到瞭其背後更深層的哲學根基和人生追求。它所倡導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在現代社會依然有著其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個體品德的完善是構建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礎。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運用到當下的生活中,如何纔能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內心的純淨和道德的堅守。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帶著一種對“美德”的好奇心翻開瞭它。然而,閱讀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道德準則的書,它更像是一次對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的一次深刻的社會學和文化學分析。書中不僅僅列舉瞭各種美德,更重要的是探討瞭這些美德是如何在社會結構、傢庭教育、甚至國傢製度中得以形成和傳承的。例如,關於“誠信”的討論,就涉及到瞭古代的商業契約、人際交往的規則,甚至是法律的雛形。書中對“廉潔”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古代官員的道德操守與社會治理之間的緊密聯係。我被書中對於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理解和踐行美德的 nuanced 描寫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美德的實踐並非總是高高在上,而是滲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它讓我對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和道德追求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道德現狀的思考。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更全麵地瞭解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道德規範的書,更是一部濃縮瞭中華民族數韆年精神文明的史書。書中通過大量的曆史人物事跡,生動地展現瞭“忠”、“孝”、“廉”、“恥”等傳統美德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體現和演變。我讀到瞭嶽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對“忠”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種對國傢、對人民的責任感和擔當。而“孝”的概念,在書中也被賦予瞭更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尊重,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深切迴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傳統美德在曆史上的某些局限性,而是以一種客觀、辯證的眼光進行審視,這使得這本書更加具有可信度和深度。它讓我明白,傳統美德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被解讀和踐行的。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是如何通過這些優秀品質塑造瞭民族性格,傳承瞭民族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在此之前,我對“美德”這個詞的理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概念,比如孝敬父母、誠實守信等等,但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框架。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各種美德,更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美德産生的曆史淵源、哲學基礎和社會背景。讀到關於“仁”的章節時,我纔真正理解瞭它的深邃含義,它不僅僅是愛,更是一種推己及人、與人為善的普遍情懷,涵蓋瞭對他人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甚至是對自然的敬畏。而“禮”,也早已超越瞭簡單的禮儀規範,上升到瞭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準則,一種自我修養的體現。書中通過大量的曆史故事、人物傳記以及經典的古代文獻,將這些抽象的美德變得生動形象,我仿佛穿越迴瞭古代,親眼目睹瞭那些聖賢君子是如何踐行這些美德的。它讓我意識到,這些傳統美德並非陳舊過時的教條,而是蘊含著普世價值,對於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疏離和冷漠,而書中反復強調的“仁愛”精神,恰恰是我們重建人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的寶貴財富。這本書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觸動瞭我的心靈,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並努力將這些優秀品質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