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生活用纸年鉴
定价:300.00元
作者: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 (
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802294820
字数:
页码:9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生活用纸年鉴》点滴的积累,岁月的磨合,金卫拥有您的依赖。
上海东冠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原纸研发、生产、成品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生活用纸专业制造商,旗下的洁云、洁伴、丝柔等品牌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自2004年起随着上海金山基地一期的建设,公司先后引进了日本、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造纸设备和加工设备,在品质稳定提高的同时,产能也达到了原纸5万吨/年、成品400万箱/年的生产规模。
目前公司主要研发生产中高档生活用纸原纸、盒装面巾纸、手帕纸、餐巾纸、卫生卷纸、抽取式卫生纸、擦手纸等品类齐全的产品系列。除满足自有品牌的需求外.还积极回应国内外客户的需求,目前公司产品销售遍及全国,还出口到韩国、美国、墨西哥、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坚持市场为导向,积极研发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除常规产品外,结合纸机特点开发的吸水(湿强)纸、彩色纸、单光纸等产品系列特色,可以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 关注和满足客户需求,积极创新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公司将本着客户、质量的原则,竭诚为海内外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内容提要
《中国生活用纸年鉴》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2008/2009年版生活用纸年鉴扩大了信息量,生产和市场综述篇编人了行业的新资料,并按产品类别详细论述;对企业名录和采购指南部分进行了认真的核实和补充;精心编排了世界生活用纸和一次性卫生用品市场的概况和展望(论文集)、技术进展(论文索引)。为便于检索,企业分别按产品类别和所在地区编排;对生活用纸的主要产区、主要生产企业和品牌有重点介绍和地理位置分布图示;为便于外国人阅读,目录和主要内容有中英文对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2006年6月10日,生活用纸企业家俱乐部第三次会议在宁夏银川西部花园宾馆召开,俱乐部成员单位和秘书处人员共23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轮值主席是宁夏美洁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兴起,会议由周兴起董事长和江曼霞秘书长主持。
会议主要内容:
1.曹振雷主任作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和浆价预测报告。
2.周兴起董事长致辞。
3.确定第四次会议于2006年11月中旬在上海举行(上海东冠集团李慈雄董事长为轮值主席);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在海南三亚举行(广东中顺纸业集团有限公司邓颖忠董事长为轮值主席)。
4.研讨和交流:
(1)近期高档生活用纸新增生产能力情况和对市场的影响:
恒安纸业2006年生产能力19万吨,有4台新月型成形器卫生纸机,3个生产基地。其中:湖南恒安纸业生产能力7万吨/年,山东恒安纸业生产能力6万吨/年,恒安(中国)纸业生产能力6万吨/年。另外山东纸业二期工程已经土建施工,产能6万吨/年,预计2007年7月投产,2007年恒安纸业总生产能力将达到25万吨/年。恒安(中国)纸业二期工程将在2007年下半年开工,产能6万吨/年;预计将在2007年底或2008年初投产,2008年恒安纸业总生产能力将超过30万吨/年。
维达纸业2006年生产能力18万吨,有1台新月型成形器卫生纸机,11台BF型卫生纸机,5个生产基地。其中:广东新会8万吨/年;江门双水2万吨/年;四川德阳l万吨/年;湖北孝感5万吨/年;北京2万吨/年。
……
序言
这本书,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它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雅致的封面吸引了。那是一种淡淡的、带有质感的纸张触感,封面上“中国生活用纸年鉴”几个字,以一种低调而又权威的方式呈现着。我平时对纸制品并没有特别的关注,但“年鉴”这个词,总是让我联想到那些厚重、严谨,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典籍。我当时就在想,一本关于“生活用纸”的年鉴,会是怎样的内容呢?它会细致到怎样的程度?是仅仅罗列数据,还是会讲述背后的故事?带着一丝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我将它请回了家。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但同时,文字的叙述又并非枯燥乏味。它似乎在娓娓道来,从宏观的行业发展趋势,到微观的产品细节,都进行了一一梳理。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不同类型生活用纸的分类和演变,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纸张,背后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发展历程和技术革新。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分析,虽然量大,但呈现方式却十分清晰,有助于理解。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原料、生产工艺、环保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一开始并不熟悉,但通过前后文的对照和书中提供的解释,我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它让我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跳脱出来,去审视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思考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在某个慵懒的午后,我偶然在书店的书架上发现了《中国生活用纸年鉴》。当时,我正漫无目的地在书海中徜徉,而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我对“年鉴”的印象,总是停留在历史、经济、科技等宏大叙事上,而一本关于“生活用纸”的年鉴,确实让我感到新奇,也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当我翻开它,立刻被其中严谨而不失生动的笔触所吸引。它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只是一堆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行业报告。相反,它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讲述着中国生活用纸产业的发展故事。从原材料的溯源,到生产工艺的演进,再到产品形态的变迁,每一个细节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洞察所吸引,也对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这些需求感到好奇。它让我看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寻常的纸巾,背后其实凝聚着无数的智慧和努力。它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和创新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起《中国生活用纸年鉴》纯粹是因为一种“好奇心作祟”。毕竟,谁会想到一本“年鉴”会是关于“生活用纸”的呢?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小众”,又有些“不接地气”。但正是这种“意料之外”,让我更加想要一探究竟。翻开书页,我惊奇地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它不仅仅是一堆数据的堆砌,而是一部中国生活用纸行业的发展史,一部技术进步的变迁录,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纸”的百科全书。我被其中对不同类型纸张的细致描述所吸引,从最早期的粗糙纸张,到如今的各种功能性纸巾,每一种转变都伴随着技术的突破和社会的需求。书中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这个行业的经济发展、市场格局,以及企业背后的战略布局。我开始思考,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纸巾,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产业链,怎样的研发投入,怎样的环保考量。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日常用品,背后也蕴含着复杂而精密的工业体系和创新精神。这本书,让我对“纸”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制造的进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很多事物都好像变得浅尝辄止。但偶尔遇到一本像《中国生活用纸年鉴》这样的书,就像在奔涌的洪流中找到了一处宁静的港湾,能够让人沉下心来,去深入地探索一个领域。当我开始认真阅读这本书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纸”本身,更是在描绘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我开始了解到,从一棵树木的种植、采伐,到最终变成我们手中柔软的纸巾,中间经历了多少复杂的环节,又凝结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阐述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生活用纸领域的探索和创新,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个行业中是如何一步步崛起,如何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技术革新如何影响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那种声称更柔软、更强韧的纸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技?它如何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舒适度?这本书就像一个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对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如何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持一种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能够引发思考,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中国生活用纸年鉴》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当我拿到它,被它的厚重和名字所吸引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给我带来多么大的惊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逐渐被这本书所构建的庞大知识体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用纸”这个狭窄领域的梳理,更是对整个中国轻工业发展、消费者需求变迁、乃至环保理念演进的生动写照。我被书中关于行业标准的制定、技术创新的突破、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在这个看似日常且平凡的领域,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不懈的追求。我开始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对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纸巾的选择,思考它们背后的工艺和理念。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小的日常用品,也承载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印记。这本书,让我对“生活用纸”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实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当我第一次瞥见它时,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我一直都在等待它的出现。它的名字,《中国生活用纸年鉴》,虽然听起来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我平时对这类行业报告类的书籍接触不多,但它的封面设计和装帧,给我一种专业而又低调的质感,让我产生了想要了解的冲动。翻开第一页,我立即被书中所描绘的宏大图景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用纸”这个具体品类的罗列,更是对整个中国轻工业发展脉络的梳理,对消费者需求演变的洞察,以及对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深刻解读。书中的内容,从宏观的行业数据分析,到微观的产品细节解读,都显得十分详尽且有条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不同类型生活用纸的分类、历史沿革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卫生纸、抽纸、厨房用纸等,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和技术特点。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中国生活用纸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对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我一直相信,那些能够揭示我们生活背后隐藏的细节和规律的书籍,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启示。《中国生活用纸年鉴》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当我初次见到它时,只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觉得它与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充满了未知的领域。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所蕴含的知识是如此丰富和多元。书中的内容,从对行业发展历史的回溯,到对技术创新的剖析,再到对市场趋势的预测,都显得十分专业且具有洞察力。我被其中关于不同时期消费者需求如何影响产品研发,以及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升级来满足这些需求的详尽阐述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一张小小的纸巾,背后其实连接着庞大的产业链,凝聚着无数的智慧和努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在追求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能关注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这本书,让我对“生活用纸”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也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精益求精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是其价值所在。《中国生活用纸年鉴》,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著作。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就被这个主题所吸引,觉得它既平凡又充满可能。翻开书页,我被书中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分析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生活用纸”的种类和产量,更是在描绘一幅中国生活用纸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书中的内容,从宏观的经济指标、市场格局,到微观的技术细节、产品创新,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被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消费者对纸张需求的变迁、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突破的案例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最基础的生活用品,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发展空间。我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每天使用的纸巾,思考它背后的工艺、材料、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纸”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国制造业的进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生活本质、又能看到宏观趋势的书籍情有独钟。《中国生活用纸年鉴》恰好符合我的这一偏好。当我初次接触这本书时,就被它“生活用纸”这个主题所吸引,觉得它既贴近生活,又可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行业故事。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所展现的远不止是“纸”本身。它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消费观念变迁、以及技术进步的生动写照。书中的内容,从历史的纵深感,到行业的广度,再到产品的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其中关于行业标准的演变、环保理念的渗透、以及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这个看似微小的行业,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自我革新,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舒适、健康和环保的需求。我开始反思,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纸巾,背后究竟凝聚着多少研发的汗水,多少产业链的协作,多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本书,让我对“纸”这个日常物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精细化和创新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第一次接触《中国生活用纸年鉴》,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我对“生活用纸”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是觉得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耗品。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被书中对行业发展历程的梳理所吸引,从最初的粗糙纸张,到如今的柔软细腻,每一步都充满了技术革新和市场演变。书中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这个行业的经济动向、市场格局,以及企业背后的战略决策。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产品创新如何影响消费者体验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那种声称更加环保、更加柔软的纸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技和研发投入?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如此平凡的日常用品,也承载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印记。这本书,让我对“纸”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