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著 者:王力 主编;马汉麟等执笔;叶圣陶、姜亮夫等审校
责 编:黄杏莹 字 数:73千
出 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 数:144
书 号: 978-7-220-10768-9 印 张:4.5
尺 寸:105毫米×172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8年7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8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22.00元
正文语种:中文 出版者国别:中国
正文用纸:60g轻型纸 中图分类号:K220.3
汉语词表主题词:文化史-中国-古代
编辑推荐
上至天文历法,下至衣食住行,涵括古人生活方方面面,乃古代文化爱好者的简明“穿越”指南。
|
|
|
|
面世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日、韩等语言风靡海内外。
|
|
窄身便携小开本,进口轻型纸内页,比kindle更苗条,比iphone更轻巧,放在包里完全不造成负担。通勤路上、旅行途中、博物馆里……携一卷书,行万里路,随时随地知识充值。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本书出版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至今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十四章,涵括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
执笔者简介(部分)
马汉麟(1919~1978),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王力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马汉麟先生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审校者简介(部分)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目录
第一章 天 文 001
第二章 历 法 014
第三章 乐 律 039
第四章 地 理 049
第五章 职 官 054
中央官制 054
地方官制 064
品阶勋爵 067
第六章 科 举 070
第七章 姓 名 078
第八章 礼 俗 092
阶级、阶层 092
冠 礼 094
婚 姻 095
丧 葬 097
第九章 宗 法 101
族、昭、穆 101
大宗、小宗 102
亲 属 103
丧 服 106
第十章 宫 室 109
第十一章 车 马 114
第十二章 饮 食 119
第十三章 衣 饰 124
第十四章 什 物 134
我之所以对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便携小开本)》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它真的做到了“寓教于乐”。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读起来会觉得有些门槛。这本书却巧妙地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点,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去体验古人的生活。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古代音乐和戏曲”的介绍。我原本以为音乐和戏曲都是高雅的艺术,离我太过遥远,但书中却用非常生动的方式,讲解了不同时期音乐的特点,以及戏曲是如何从民间演唱逐渐发展起来的。我读到关于“唐代乐舞”的描述,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盛唐时期宫廷里载歌载舞的画面,那份繁盛与开放,让我心生向往。而且,这本书的插图也为我的阅读增添了很多乐趣,那些精美的古画和写实的场景描绘,让文字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我常常会对着插图,反复琢磨其中的细节,仿佛在和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它没有给我造成任何阅读压力,反而像是一场知识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和有趣。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便携小开本)》真心是出行必备的神器!我前阵子去旅行,本来想着带几本书打发时间,结果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最后是咬牙舍弃了几本厚重的,唯独它,轻巧得像片叶子,就这么塞进口袋里了。刚开始还担心内容会因为小开本而缩水,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虽然篇幅不长,但里面的内容却梳理得极其精炼,像一个浓缩的文化宝库。翻开来,随手一页都能触碰到中国古代的某个角落,从服饰、饮食,到建筑、节日,再到天文、历法,几乎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最棒的是,它不像那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语言平实易懂,即使是对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get到核心信息。在旅途中,我经常会在火车上或者某个宁静的咖啡馆里,随手翻几页,就能瞬间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情趣。比如,关于古代的度量衡,原本以为很枯燥,但书中用了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一尺”在古代到底有多长,跟我们现在的“尺”有什么区别,这种直观的理解,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而且,它的小开本设计,真的太贴心了,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午后小憩,都能随时拿出来阅读,一点也不觉得负担,完全就是一本“碎片时间”里的文化补给站,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保持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评分要说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便携小开本)》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位博学的老者身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过往的年代。它没有试图给你灌输多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将中国古代的方方面面,从饮食起居到婚丧嫁娶,从天文地理到诗词歌赋,用最朴实、最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礼仪”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总觉得那是封建糟粕,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礼仪背后蕴含的社会秩序、人际交往的智慧,以及对“和”的追求。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饮食之礼”,从餐前准备到进食过程,再到餐后收尾,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古人的严谨和对食物的尊重,这让我反思现代人用餐时的随意和浪费,觉得古人的智慧并非过时。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回避古代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但在叙述中,却总是能找到积极的、值得借鉴的部分。例如,在讲述“古代教育”时,它既展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肯定了古代教育对于知识传承的贡献。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而且,它的排版也相当舒服,文字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非常适合我们这些时常需要“眼睛休息”的现代人。
评分最近迷上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便携小开本)》,简直是我寻找“文化根脉”的奇遇。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许多生活细节都充满好奇,比如古人是如何祭祀的?不同朝代的服饰又有什么讲究?还有那些流传千古的节日习俗,它们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零散的疑问,常常让我觉得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又似乎遥不可及。直到遇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触碰传统文化,可以如此直观且接地气。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将知识点堆砌成冰冷的文字,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张张精美的插图,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场景呈现在眼前。我特别喜欢关于“古代建筑”的那一部分,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宫殿、寺庙的宏伟,还细致地描绘了民居的布局和设计理念,让我了解到古人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以及他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来改善居住环境的。读到这里,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古时士大夫依山傍水而居的画面,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受启发。而且,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非常清晰,每个主题都单独成章,可以随意翻阅,不用担心会错过什么重要内容。我常常会带着它去一些古迹景点,一边对照书中的讲解,一边观察眼前的景物,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我在游览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深度和乐趣,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评分自从入手了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便携小开本)》,我的文化视野算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先要从最基础的生活常识入手,因为生活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个文化百科全书,但又比百科全书更有人情味。我尤其着迷于关于“古代节日”的章节,书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节日的名称和日期,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节日背后的起源、传说、习俗,以及人们在节日里的情感寄托。读到关于“春节”的起源,看到古人如何通过祭祀祖先、燃放爆竹来迎接新的一年,我仿佛能听到那热闹的鞭炮声,感受到那种对新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盼。这本书让我明白,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连接。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它善于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把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比如,在解释“古代婚俗”时,它用“六礼”这个词,然后逐一讲解,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这本书的便携性也让我爱不释手,我常常随身带着,在等车、排队的时候,就可以随手拿出来看几页,一点点地积累,一点点地领悟。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朋友,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知识和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